[內容速覽]33歲的河南女孩王東靈走進人們的視線,是由於她在貴州山區的一所洞中小學支教,因而被媒體稱為“穴居部落裏的撥火姑娘”。然而,面對榮譽,她卻選擇了人們意外的態度——拒絕。 |
33歲的河南女孩王東靈走進人們的視線,是由於她在貴州山區的一所洞中小學支教,因而被媒體稱為“穴居部落裏的撥火姑娘”。然而,面對榮譽,她卻選擇了人們意外的態度——拒絕。
| |
説到支教,人們會馬上拿王東靈和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青年志願者“徐本禹”相比。此後,人們發現一個女孩在穴居部落裏的經歷,好像顯得更加的艱苦,也更加神秘。隨後王東靈獲得了感動中原人物年度大獎,但這回讓人吃驚的是,頒獎典禮上,王東靈不僅拒絕發表獲獎感言,也聲言説,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從那以後,我們一直和王東靈保持著聯絡,希望在適當的時候,能夠聽聽她的,還有那個山洞裏的故事,但是幾次反復,我們得到的是同樣的一句話,沒什麼好説的。所幸今年6月中旬,我們的堅持算是有了結果,王東靈的回答,這一回依然簡單,但是變成了在這裡沒什麼好説的,如果你們想了解我,就跟我去一趟中洞吧。
這是王東靈四年來,第六次返回山洞。山洞的位置,在貴州紫雲縣水塘鎮極為偏僻的麻山深山區,海拔1800多米。中洞深215米,寬115米,高近50米,洞內居住19戶、87口苗族人。到中洞,幾乎無路可走。經國家旅遊局考證,這支苗族是亞洲現存惟一的一個“穴居部落”。
王東靈,河南靈寶人,1992年三門峽市衛校畢業。支教前,她在秦嶺金礦職工醫院做化驗員,工作了11年。按她自己的説法,11年來,她既沒有受到過批評,也沒有得到過表揚,日復一日,重復著同樣的工作,這姑娘開始厭倦了都市裏的生活。直到2003年,“五一”期間的一檔電視節目,改變了這姑娘的生活。
王東靈特立獨行的個性,給認識她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的秋天,王東靈給父母留下了一封信,離家出走。她決定到貴州山區的一個寨子裏,去當支教老師,當時並沒有人知道她的行蹤,她的父母,也並不了解她此行的目的
| |
三年前,王東靈沒有選擇住校,而是直接住進了村民王鳳莊的家,王東靈覺得,只有和村民吃住在一起,才能儘快被他們接納。王家的住房很擠,把原來用做廚房的小屋,打掃乾淨,接納了王東靈。
據洞中的老人們説,他們的祖先在這裡居住了150多年了。因為頭頂山洞,洞內房子幾乎都不要頂,房屋墻壁都是用竹籬笆和玉米稈搭建而成。生活用水全靠從洞頂上滲下的水滴,洞內終年潮濕。三年前,王東靈來到中洞的時候,這裡還沒有通電。中洞小學只有三個班級,兩名教師,40幾名學生,都是來自中洞和附近的村寨。到達中洞的第二天,王東靈如願成了一名支教老師。
事實上,在紫雲縣支教的青年志願者,每年都有不少,都是由團中央、貴州團省委有組織地進行。但像王東靈這樣的,來自外省的單身姑娘,自願而且不要報酬的是頭一個;敢一口説到中洞小學的,更是第一個。
聽説中洞小學來了一位會講標準普通話的老師,就連附近的長順縣也有兩名學生來上學。這學期,中洞小學學生多了37名。王東靈離開山洞支教已經有兩年了,當年,她教過的學生,依然還記得這位從城市裏來的老師。
中洞百姓生活的全部基礎就是從山旮旯裏開墾出來的少得可憐的玉米地。常年以玉米和紅薯為食。人均年收入200多元。剛到山洞時,王東靈自己做飯,但沒過多久,她從山下帶來的糧食就吃完了。
山洞裏30歲以上的女人們,都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也無法和王東靈進行語言上的交流,為了早一天和房東熟悉,並取得他們的幫助,王東靈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和村裏的女人們,一起下地幹活打豬菜。
從2003至今,王東靈一個人在支教的路上已經走過4年。她説她到山區去支教,其實並沒有媒體上宣傳的那麼崇高,最初的選擇,不過是想改變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不過對一個城市女孩子來説,山洞裏潮濕的環境,簡陋的居室,也讓她適應了很久。
看著我們把鏡頭對準了孩子們,王東靈此時和我們有了一些交流,我們也開始慢慢的走進了山洞的世界,三年前,由於王東靈的到來,中洞小學,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外界的一些幫助,但讓王東靈感到憂慮的是,山洞裏的孩子們,在這裡完成小學畢業以後,只有一部分升入初中,繼續學業,貧窮的現實,讓很多家長難以承受子女們讀書的費用。
面對著無法改變的自然環境,熟悉了中洞生活的王東靈,也曾經想過,給村民找出一條生財之路,也曾冥思苦想過,如何改變這種貧困的方法。
在中洞附近,有十幾個村寨,雖然這些村寨並不在洞裏,但由於土地貧瘠,交通閉塞,生活依然處在貧困線以下,住在十板寨的羅全龍兄弟二人,曾經是王冬玲教過的學生,兄弟倆,兩年前失去了父親,母親改嫁後,兄弟二人跟著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為了不讓他們失學,王東靈在離開中洞後,堅持著每個學期都給他們寄上200塊錢。
原定半年的支教時間一晃而過,對於是不是要繼續留在中洞支教,王東靈的內心開始出現了幾分猶豫。
山洞依舊,孩子們的渴望依舊,王東靈覺得,她並沒有給中洞帶來什麼改變,她也清楚的意識到,一個城裏人的到來,也不會改變這裡現有的文明,她更無法解決山洞裏孩子們的溫飽,但王東靈依然選擇留了下來,因為此時,山洞有了她熟悉的孩子和像鄰居一樣熟悉的村民。
2004年7月暑假前,她帶著班上的孩子們下山趕集,途中不幸發生了車禍。王東靈慶倖十幾個孩子和她自己,都能在車禍中死裏逃生,然而,這次意外,給她帶來的傷痛,需要幾個月才能痊癒。
在外人看起來,王東靈已經是中洞的第88個村民,但是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王東靈在傷好之後,並沒有回到中洞,而是去了威寧縣木槽村的另外一所小學,還有更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在那裏呆了七個月之後,她用朋友們的捐款,為當地建了一所希望小學。這個行為讓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因為按理説,如果有朋友捐款的話,她應該首先想到的是中洞。對此王東靈有這樣一個解釋,她説木槽村比中洞更需要這份資金,而就在木槽村小學落成的時候,王東靈又再一次選擇了離開。對於外界的種種揣測,她保持了一種相對平淡的心態。
在我們跟隨王東靈進中洞的第二天,後山響起了丁丁噹噹的聲音,村民們希望,能夠修出一條通往山外的路,希望孩子們,能走出大山,同時,也希望山外的人,走進他們的生活
讓王東靈高興的是,由於國家從2005年啟動了62億資金在全國範圍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中洞輟學的孩子越來越少。就在這一年,在一家慈善機構的資助下,中洞有四個孩子,獲得了到外面去讀書的機會。他們已經有兩年沒回來了,但他們寄回來的每一封信,每一張照片,都會在山洞裏,引起不小的振動
楊八妹沒有上過學,也不認識字,女兒給她寄來的信,已經一年多了,儘管她不知道信裏的內容,但是她依然把信珍藏在家裏唯一上鎖的地方。這是第一次有人給楊八妹讀女兒的來信。看著楊八妹臉上幸福的笑容,面對著這山裏山外的牽掛,王東靈的內心,卻有一份複雜的情感。
在山洞樸實的村民身上,王東靈找到了她的快樂,在朗朗讀書聲中,她也感受著那份平靜,但是當她真正被山洞接納為第88個村民的時候,她的痛苦也就隨之到來,正像她自己所説的那樣,如果不適應的話,她隨時都可以逃離,而其實她心底裏真正知道,這一次她逃離的也許是那個山洞,但再也無法逃離的,是對山洞的牽掛,那一份揮之不去的濃重的感情。
責編:劉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