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 2007年2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76歲的李振聲從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手裏接過了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獎狀,成為繼袁隆平之後第二個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農業科學家。 |
| |
李振聲(左1)在實驗地2927 |
歡迎您收看《聚焦三農》週末版《三農人物》。為了把更多正在為推動中國三農進程付出努力的面孔介紹給大家,《聚焦三農》從今天開始,推出週末版《三農人物》,在每週日的21:17與您如約相見。在這個固定的時間裏,我將為您講述這些執著于三農建設的傑出代表精彩的人生抉擇。好,先來認識今天的故事主角。
50多年田間守望,
今日捧回科技大獎;
一粒神奇的麥種,
如何成就他的傳奇人生?
小麥王國的神話——李振聲
2007年2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76歲的李振聲從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手裏接過了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獎狀,成為繼袁隆平之後第二個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農業科學家。
李振聲
中國科學院院士 遺傳學家 小麥育種專家
他研製的小麥新品種小偃系列
使我國小麥産量增産150億斤
150億斤,這就是李振聲對人類的貢獻。對於許多人來説,李振聲的名字並不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那樣家喻戶曉,但事實上在中國的農學界早就有“南袁北李”的説法。“南袁”指袁隆平 ,“北李”就是指李振生。特別是在兩年前的博鰲論壇上,正是李振聲代表中國農學界,向一直質疑“誰來養活中國”、質疑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聲音,做出了一個最有力地回應。
1995年,美國人萊斯特 布朗以1950年到1990年40年間中國人口數量的增長、人均耕地面積的下降以及糧食生産消費等數據作為論據,寫成了那篇引起世界關注的文章——《誰來養活中國?》
李振聲:
就是他提問題是提出來誰來養活中國。實際上他真正的答案是中國不能養活自己。
事實上,從那時候起,肩負農業科學家使命的李振聲便開始收集中國農業發展的點滴數據,整理資料。10年過後,2005年5月4日,李振聲在博鰲論壇上,得出了與萊斯特 布朗截然不同的結論。
李振聲:
他三個估計不準,一個人口多估了三分之一,第二個耕地少估了三分之一,第三輕估了中國的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産所發揮的作用。這樣就一個結果,我就算了,到2004年,我們是進出口基本持平。
“中國人能夠自己養活自己”,這就是李振聲在2005年博鰲論壇上做出的有力回答。或許這對於許多人來説,只是一個簡單的結論,然而對於幾十年從事小麥育種研究的李振聲來説,這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李振聲説,60年前他之所以選擇農學道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養活自己。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