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經濟半小時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保增長 控通脹特別報道:(三)實現雙贏

 

CCTV.com  2008年08月28日 22: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進入[經濟半小時]>>

  央視網消息(經濟半小時):(記者:姜龍飛 攝像:張小明)

  今天我們繼續來關注“一保一控”目標下的中國經濟,眼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波産業轉移熱潮,在一些企業看來,轉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甚至有人説,現在有四方面因素在逼著他們搬家,其中包括勞動力緊張、原材料成本上升、土地緊缺、信貸緊縮,其實,這種轉移不管是否情願,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俗話説,樹挪死、人挪活,面對經濟環境變化,企業怎麼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從産業轉移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今天我們就到深圳,了解一下當地電子製造企業搬遷的情況。

  深圳眾多電子加工製造企業向外地轉移,甚至出現集體“抱團”遷移

  記者在廣東惠州市見到田在軍時,他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做了一個非常簡單、明了的表白。

  惠州市新戰線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在軍:“從目前來説是可以挺一段時間不遷的,但是如果説企業想做長久的話,就一定要遷。”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田在軍的企業原本是在2004年剛剛從深圳搬遷到了惠州,而今,他又有了更新的一步搬遷計劃。

  田在軍:“我們去的那個區域是不發達的,是閩西,閩西地帶,那麼這個區域我們踩了一個優勢是什麼,靠近廣東。”

  從惠州搬遷到閩西地區,第二次企業搬遷,讓田在軍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他三個月前只是將用工量很大的組裝車間搬遷了過去,而企業的其他部分,他也有了一個明確的計劃。

  田在軍:“核心這一塊我可能是不打算搬走,跟製造業單純以製造為主的,我們可能會隨著時間的遷移,我們會按照自己的進度,去逐步去搬遷。”

  記者在深圳見到趙勇的時候,他告訴記者,他近期正在忙著企業在國內的戰略佈局。

  記者:“在我的身後就是盛博公司的一個分佈圖,我們注意到,公司的總部是位於深圳的高新區,同時在全國各地有北京、上海、西安等9家分佈,趙勇將這種分佈稱為這個技術轉移,在他的認為,他就是要將自己的技術支撐以及這個服務支撐,與這個市場更加親密的接觸,同時他計劃著,結合這9個城市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産業分佈,將組建更加高端的科研團隊。”

  深圳市盛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勇:“實際上估計每個這些城市,我們先是服務的地方,到最後如果條件成熟,我們都可能在那裏設立一個就是説,具有當地這種行業專業特徵的開發以及支持的這種規模的這樣的一個企業。”

  趙勇的盛博公司是一家生産嵌入式計算機的企業,面對著企業現在的國內佈局,趙勇並不滿足,他近期還會加快企業再次延伸佈局的舉措。

  趙勇:“那麼首先在北京這個圈裏面我們偏重於軟體部分,就是在開發上海這一帶,我們就根據大的製造業的這種特徵的,措施設備等等的這一類的,那麼包括成都,實際上成都的話,我們認為在那軟體也是一個很好的。”

  在採訪中記者注意到,雖然形式與方法各有不同,近期深圳出現了眾多的電子加工製造企業大批向外地轉移的趨勢,甚至是出現了有步驟、有計劃地集體“抱團”遷移。


  《電子工程專輯》總分析師張毓波:“那麼在2006年至2008年的2月份已有599家企業外遷,那同時在從2月份到今年的7月份,可能他們也發現大約有300家企業有這種意向。”

  記者:“是電子産業?”

  張毓波:“對,都是電子産業。”

  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也是國內電子製造業的一個大本營,這裡不僅靠近海外市場,交通便利,物流發達,更重要的是,多年來的發展和積累,已經在深圳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電子産業格局,從基礎原器件採購,到組裝生産,再到批發銷售渠道,各個環節應有盡有,可如今,這些電子企業怎麼會舍得離開這塊曾經幫助它們創業的寶地?

  田在軍:“原材料的成本翻了一倍以上,那麼再有就是這個用工成本,工人的這個整個的工資按照這個整個珠三角的標準是至少一年要漲一次,那麼從04年到現在我們的基本工資大概是漲了80%。”

  田在軍經營的是一家生産電腦配件的企業,近期猛升的成本壓力使得田在軍苦不堪言,企業的上半年已經虧損了280萬元,依靠産量擴大來維持生計的辦法,如今又受到了土地資源的限制。

  田在軍:“因為這裡沒有我可以利用的地方,資源方面也沒有,場地方面也沒有,那麼我就勢必要搬,實際上現在,我們剛剛去轉了一下,現在整個工廠是非常非常擁擠,那麼我再想在這裡發展發展不了,但是我如果不發展的話,我這個企業,我們就要不進則退。”

  左右為難的田在軍,終於在今年上半年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在福建省的西部再建造一個製造基地,這樣即可以靠近廣東省完善的産業鏈條、營銷網絡,又可以在短時間降低成本,蓄勢待發。

  記者:“兩年前田在軍將自己的企業從深圳遷到了這裡,企業的規模整整擴大了四倍,而在田在軍的計劃中,他要在近期將企業的製造基地遷到福建,規模也將擴大的十倍,而位於惠州的總部也逐漸將轉化成銷售、研發和科研的一個中心。”

  對於田在軍來説,這次搬遷不僅僅是擴大企業産量,勞動力成本的降低也是毋庸置疑的。

  田在軍:“員工的開支大概有比這邊低30%、40%,三年五年之內肯定是看得到的,能實實在在看到真金白銀的。”

  記者:“30%、40%差不多?”

  田在軍:“30%,甚至50%可能還要高一些。”

  同時,惠州現在比較便宜的地價是300多元左右一米,這與田在軍遷入地的地價有著巨大的差距。

  田在軍:“像我們現在鎖定那個目標的地方,它可能才十幾元錢,十幾塊錢一米,那十幾塊錢一米和三百多塊錢一米的話,這個賬大家都會算。”

  土地價格每平米10幾元錢與300多元之間差距,對於田在軍來説就是現實誘惑,再加上許多遷入地政府所提供的諸如稅收、能源等配套的優惠政策,這些都成為珠三角諸多企業無法抗拒的誘惑。

  田在軍:“在東莞和深圳也好,包括我們惠州也好個,和我們配套的供應商,大部分已經在,什麼安徽、江西,甚至湖北,江蘇已經開始建分廠。”

  在企業紛紛外遷的時候,不同的企業有著自己不要同的思考與茫然,而提前完成製造外遷的康佳則已經品嘗到了製造業外遷的甜頭。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鳳喜:“就是跨越到21世紀,其實我們的彩電的産量內外銷加起來就已經是在1000萬台這樣一個水準,這其實就是整個這個佈局和我們發展戰略取得的一個成果,所以這個還是以,對我們來講,體會還是比較深。”

  其實早在1992年起,康佳集團就開始了利用低成本擴張的模式,先後建立牡康、陜康、莞康、安康、重康等生産基地,劉鳳喜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康佳就已經完成了在全國的戰略佈局。

  劉鳳喜:“因為內地的各個方面的成本是相對來説還是可控的,那麼這個方面我們能夠吸收,同時我們又沒有放棄掉我們在深圳的這種信息和創新和人才的優勢,這樣的話實現了一個沿海和內地的優勢互補,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如今,在康佳決策層的心中,這五大生産基地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他們近期正在籌劃著新的佈局。

  劉鳳喜:“最新的我們考慮的是生産佈局,主要是向上游來走,我們在上遊的液晶屏這個領域,要佈局我們的生産能力和製造能力。”

  雖然處於考察、談判階段,劉鳳喜對於康佳這個新的製造基地充滿了期待。

  劉鳳喜:“那主要是在這個華東和華中地區,在中國的中部,因為這個地區屬於是運輸是屬於四通發達,並且生産配套相對完善,那麼人工成本和各個配套的成本相對可控。”

  劉鳳喜告訴記者生産鼎盛的階段,深圳康佳最大的産能是300多萬台電視機,伴隨著90年代中期,生産基地逐步的向內地搬遷,這些生産電視機的産房也在搬遷的過程中慢慢的完成了自己職能的轉換。

  記者:“這裡是深圳康佳集團的一條手機生産線,在這裡每天大概可以生産出24000部這樣的手機,在這裡我了解到,這條生産線也是康佳集團在深圳的唯一的一條生産線,而原來用於生産彩電的那些廠房如今都已經變成了研發中心。”

  那麼,珠三角這些紛紛走出去的電子企業到底又會走向何方?

  《電子工程專輯》總分析師張毓波:“就是形成了這種從廣東向中國的中西部延伸的這種態勢,那麼同樣我們也看到,就是廣東省的話,以他周邊的一些城市,包括江西、湖南、廣西和貴州也建立了一些合作的一些,合作的一些意向。”

  作為《電子工程專輯》雜誌的總分析師,張毓波對於珠三角的電子製造業的發展有著多年深入的研究,他告訴記者,現在珠三角的電子産業基本上呈扇形外遷,在這其中,一些高附加值的電子企業還有跨越度更大的選擇。

  張毓波:“就是説一個趨勢就是説向一些高效集中的,向一些具有人才優勢的一些地方,像包括陜西省的西安,那麼四川省的成都,和湖北省的這個武漢。”

  走在外遷的路上,電子製造企業還會遇到怎樣的困惑?

  在深圳,外遷不僅大幅降低了電子製造業的土地和人力成本,還有一些企業通過産業轉移,完成了自己在全國的戰略佈局,這就像下棋一樣,只要自己的車馬炮能比對手早一步放到位,接下來的棋局就能步步贏得主動。不過,離開了深圳,面對陌生的環境,這些企業也遇到不少的困惑。

  惠州市新戰線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在軍:“政府的這種政策是搖擺的,就是説它本身,它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它沒有清晰的一個點就是説這個事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它是沒有的,它是有很大變數的,讓我們沒有安全感。”

  各地政府制定的優惠的招商政策,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是很多企業非常發愁的一個問題,與此同時遷入地,産業鏈條的不完善也讓許多企業犯難。

  深圳市盛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勇:“問題就是可以説産業配套不好嘛,別説我們去到那裏,我們要買元器件,比如説我們前端,它很不方便,他都沒過去,一個就是我們做好我們的東西以後,你要運輸成本,物力成本也很高。”

  記者了解到,企業外遷之後,一個相對完善的産業鏈條的形成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成本優勢也將是短期的,再加上物流、人才、文化對接等諸多現實困難的存在,所以,企業在外遷的選擇中要格外的謹慎。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鳳喜:“是不是適合自己,這是個很關鍵的,一定是在創新的基礎之上,抓好自己的創新和價值經營的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夠去利用我們內地地區的成本優勢,而且,不要單一的成本優勢,而是綜合的成本優勢。”

  《電子工程專輯》總分析師張毓波:“那麼我們當企業進入到一個地方的時候,你不能光考慮到一些人力成本,考慮一些土地成本,或者説一些政策,我們現在必須整個關注的是整個你過去以後會不會當地的産業鏈適合你的生存,或者説適合你的發展。”

  為能吸引更多外遷企業,中西部一些城市改善當地經營環境,調整資源配置


  走在外遷的路上,深圳這些電子製造企業需要考慮的不僅有成本和政策優惠,它們還特別看重遷入地的産業鏈條是否完整,而中西部一些對産業轉移先知先覺的城市,為了能吸引更多外遷企業來自己這裡安家落戶,也正忙著改善當地經營環境,調整資源配置,我們就到地處西南腹地的成都去看看那裏的做法。

  記者:“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土地,是華為準備在成都的一個投資項目,這個項目預計今年9月份開工,這個項目建成後將建成一個大約有5000人規模,集研發與生産于一身的基地,近期有諸多的珠三角的電子製造産業,對千里之外的成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來自深圳的同洲公司是我國數字視訊龍頭企業,主要從事機頂盒的生産,前不久他們就投入大量資金,在成都成立了企業的第一家分公司興洲公司。

  成都興洲數字電視公司總經理車柯:“這是我們在成都的研發大樓基地的一個效果圖。”

  記者:“預計什麼時候會建廠?”

  車柯:“預計是今年開工,爭取明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記者:“它這個主要承擔什麼功能?”

  車柯:“這一塊主要是我們的研發基地,管理機構,還有我們的節目製作中心。”

  車柯坦言,在做出決定之前,他已經考察了十幾個中西部城市,成都給出的優惠條件並不是最優厚的,之所以下定決心選擇成都,並且投入2個多億元資金,是因為他看中了這裡的人才優勢。

  車柯:“是説成都的城市它具有多少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它是具有底蘊的,那麼從科技人才的儲備,人力的穩定性那麼這方面都是非常強的。”

  而且,同樣的人才所要付出的工資成本相差巨大。

  車柯:“剛剛我説的畢業兩三年的這個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可能在深圳可能要拿到6000以上的工資,而且還不一等能夠挽留住它,在成都只需要三四千塊錢,就能夠保證一個比較優秀的技術人員,並且能夠比較穩定的。”

  與車柯不同,剛剛落戶成都的深天馬,更加看中成都相對完善的産業鏈條。

  成都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工程總監王磊:“跟我們類似企業他已經帶進來很多的相關的一些上下游的一些企業,這樣有利於整個一個企業的一個集聚,這個應該來講,在這個中西部的這些城市裏面,成都在這方面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記者在採訪了解到,成都近幾年來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重點發展了集成電路和光電顯示産業,國內外一大批電子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迅速在成都形成了一個聚集效應。

  成都市投資促進委員會副主任週密:“從原料,就是原器件的這個生産製造企業,到研發設計的生産企業,那麼我們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産業鏈,那麼這些企業,沿海的企業過來以後,很容易能夠找到配套的企業。”

  注意産業鏈的配套,是成都市投資促進委員會非常重視的工作,週密告訴記者,在多年承接産業轉移的工作中,她也總結出了不少的經驗。

  週密:“我們不僅是要承接産業轉移,同時我們還要這個産業提檔升級,那也一定要符合引進這個地區的,就是符合環保,符合生態需求的,而不是説,撿到籃子裏的都是菜。”

  週密坦言,在近期沿海城市的企業外遷大潮中,成都市可謂收穫頗豐。

  週密:“從今年上半年來講的話,我們實際到位的資金的話,達到了598億,差不多600億,那麼比去年同期增長將近10%。”

  搜索關鍵詞:國際産業轉移

  每一次産業轉移實際上都是一次重新洗牌,各個地區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新的産業佈局。而且不管是對轉出地還是轉入地,産業轉移都是一次重要的機遇,能否把握住這樣的機遇,通常會影響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速度。

  今天我們就來搜索一下,比如上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向中國珠三角地區的産業轉移,就為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從而成就了我國東部沿海的經濟繁榮。如今隨著全球自由貿易的進一步加快,國際産業轉移向著高端化、資本化和規模化的更高層次發展,産業轉移的重點也由原來的加工業向高新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等領域轉變。中國,再一次成為跨國巨頭們産業轉移的主要目標,東部沿海地區也會得到一次再次起飛的機會。

  在過去這輪産業轉移中,惠普、三星、夏普等大量跨國公司把生産基地搬到了中國,並紛紛設立研發中心。而像聯想並購IBM的PC業務,以及台灣明基並購德國西門子的全球手機業務等一系列中國企業並購海外業務的現象,也很好地證明了一點,以往這些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內部的産業轉移,已經紛紛開始向全球市場蔓延。

  半小時觀察:在産業轉移中謀求雙贏

  這一國際産業轉移浪潮的到來,意味著中國的産業佈局將向著更高的階段深化,從而為加快産業革新提供發展動力。國際上的這股産業轉移潮,也推倒了國內的多米諾骨牌。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製造企業向內陸或欠發達地區搬遷,遷徙一方面變成了它們求生存、謀發展的手段,另一方面也變成了它們不得不進行的選擇和調整。

  這種遷徙並非人們想像的那種“逃離”,而是一種戰略選擇。通過片仲介紹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候鳥企業”搬遷的都是製造業務,而研發、設計等創造性和高附加值的業務依然留在了沿海地區。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生産成本,另一方面又能保持研發的活力。

  對於內陸和欠發達地區來説,大量搬遷來的企業既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又能夠形成集約優勢,使自己變成區域的製造中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搬遷雖然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是只要方向選對了、方法找到了,就會形成一種雙贏的結局。

  正是片中企業所擔心的那樣,當企業搬到了一個地方,它就必須面對新的現實:産業鏈是否適合生存?配套設施是否健全?政策是否具有創造性?這些問題如果解決好了,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對於地方政府來説,都會形成一種良性的推動。

責編:程振宏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