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的“點石成金”術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4日 21:40)
先來看幾幅畫面。(圖1)這些是剛從煉鋼廠里拉出來的廢渣,它們被隨意拋棄,日積月累,就堆成了亂草叢生的大山。(圖2)這些從管道裏排出來的工業污水,直接流到河裏,把清澈的河水甚至河岸都染成了紅色;(圖3)而這個寸草不生的沙丘,是沙塵暴的發源地,但它並不在沙漠,卻在一個城市裏。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是幾年前在鞍山市拍攝到的,肇事者就是鞍鋼。
這些正在熊熊燃燒的是剛剛從煉鋼廠運出來的礦渣,由於過去礦渣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大多數的礦渣在出爐之後只能在渣山裏閒置。亂草叢生、廢渣堆積成山的地方是鞍鋼唯一的大礦渣山。它佔地2.2萬平方公里,由於這裡每年新增的礦渣都高達三四百萬噸,這裡最多的時候曾經堆積了上億噸的廢渣。
鞍鋼礦渣開發公司經理王延順告訴記者,他們最頭疼的也是鞍鋼最難的,就是這塊礦渣的佔地面積在一天天增加,這個地方是鞍鋼沙塵暴的發源地。
王延順是鞍鋼礦渣開發公司的經理,他至今都記得,由於當時廠裏再也騰不出地方來堆放新出爐的渣,只好租用數千畝農田來堆放廢渣,甚至還不得不把一些礦渣拉到營口去填海,每噸還得倒貼18塊錢。
王延順告訴記者,6年前,他剛從鞍鋼煉鋼廠調過來這邊工作時,每天對著這些礦渣都一籌莫展。
王延順:“我來廠的第一個月計劃虧損185萬,當年計劃虧損1850萬。”
礦渣公司連年虧損成為了王延順心頭最苦悶的一件事情。4月5日,記者在鞍鋼的尾渣處理線見到了王延順,此時的他卻是一臉的喜悅。
王延順:“現在的渣都是錢。”
王延順特地把記者帶到了存放礦渣的地方。
王延順:“去年一年給我們創造利潤八千萬元。”
為什麼鋼渣廠能帶來這麼高的利潤呢?
王延順告訴記者,現在礦渣裏殘留的鐵元素可以100%地回收並返回煉鋼廠冶煉,經過循環利用,煉鋼廠每年可以多煉十七八萬噸的鋼鐵,而剩下的廢渣還可以用於鋪路,雖然一噸只能賣到幾塊錢,但是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王延順:“得有一兩千萬,我們現在生産出來就要外運一批。”
銷路暢通的不僅僅是這些用於市政建設的尾渣,讓王延順感到高興的是,他們生産的微粉産品也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鐵礦石在煉鋼時産生的礦渣除了鋼渣鐵渣之外,還有一種高爐水渣,水渣經過粉碎、加工之後還能製成水泥和各種礦渣粉,應用到建築行業。
王延順:“通過皮帶同囊一直運到上邊去,這就是一條連續加工線。”
2002年鞍鋼投資七千萬元用於高爐水渣的加工。儘管投入的巨大是礦渣開發公司前所未有的,但它帶來的利潤也是實實在在的。建成後的生産線,每年可以生産60萬噸各種規格的礦渣細粉和45萬噸的礦渣硅酸鹽水泥。
王延順:“微粉的效益非常可觀,一噸細粉利潤在70元錢,一天就2000噸。”
從一年虧損1800萬到一年盈利8000萬,循環利用讓礦渣這種垃圾都變成了寶貝。在鞍鋼,成了寶貝的不僅僅是礦渣。連過去拿它沒辦法的工業廢水,現在也給鞍鋼帶來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楊柳河是流經鞍山市的一條重要河流,在當地它還曾經有另外一個稱呼就是“紅河”,鞍鋼過去排放的工業廢水都流進這裡,廢水中含有的赤鐵礦石成分把河流污染成了紅色。
4月5日,當記者來到這裡的時候,卻發現這裡的水已經恢復了往日的碧波盪漾,而從鞍鋼排放出來的工業廢水也比過去清澈了許多。
副廠長丁剡鞍:“每天鞍鋼的化工廠、煉鋼廠、發電廠有19.2萬噸的排水量,到我們污水處理廠來進行處理。”
西大溝污水處理廠是鞍鋼集團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副廠長丁剡鞍向我們介紹,每天從生産線上下來的工業廢水會在污水池處理進行凈化,而去除油污和沉澱物後的水也將通過沗房輸送到各個生産線進行回收利用。
副廠長丁剡鞍:“一天18萬噸水回到廠區凈環水系統作為補充水,為我們高爐、加熱爐的冷卻用水,多餘的達標排放。”
丁剡鞍告訴記者,鞍鋼的用水需求量巨大,每天用水量都在50萬噸左右,相當於200萬居民一天的用水量,如果單純使用新水的話,鞍鋼每天需要支付的水費高達150萬。
丁剡鞍:“新水每噸二元八。”
丁剡鞍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帳,回收利用一噸水僅花費5毛錢,比新水節約2塊3毛錢,而鞍鋼2個污水處理廠每年數千萬噸處理能力,可以讓鞍鋼節約2400萬元的水費。
記者了解到,目前鞍鋼每生産一噸鋼僅需要耗費新水14.9噸,比1998年下降了33%。不僅如此,由於污水的循環使用率高達91%,鞍鋼對河流的污染也大大降低。
説出來,也許你不敢相信,原來,住在鞍鋼附近的居民不敢穿白襯衣,因為只要從鞍鋼旁邊經過,不一會兒,白襯衣就成了帶黑點的花襯衣。而今天,這些黑煙,都可以回收,派上用場。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鞍山,天藍了,水清了(圖4)。當然,鞍鋼的腰包也鼓起來了。我們的記者在那裏採訪的時候,還有更加驚人的發現。那就是,節目開頭我們看到的那片讓城市頭疼的城中沙漠,竟然無影無蹤了。
我們採訪中看到了鞍鋼集團前塔復墾基地,如果不是路邊岩石上有標誌,我們很難相信這個到處綠樹成蔭的地方會是原來的排岩場,而看到樹林裏的漂亮小屋,我們幾乎認為是在某個風景秀麗的度假村裏。
同樣的地方,三年前卻是風沙滿天飛揚、寸草不生的沙丘。由於鞍鋼是露天採礦,在開挖鐵礦石前,剝離出來的大量岩石和泥沙堆積成山會形成排岩場和尾礦庫。而因為長期得不到治理,到2002年,鞍鋼的791萬平方米的排岩場和252萬平方米的尾礦庫都是風沙肆虐的景象。
王麗英是鞍鋼集團環保生産處的處長,她告訴我們,從2002年開始,鞍鋼就對排岩場和尾礦庫進行植被覆蓋。
王麗英:“這裡佔地250萬平方米,要投入1000萬元左右。”
除了投資巨大以外,復墾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王麗英告訴記者,想要植物在這裡順利存活,僅僅在水的澆灌上就要持續兩年。儘管過程非常艱辛,但是鞍鋼作的並不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王麗英:“我們的一些職工從主體崗位剝離下來之後,可以是另一個經濟增長點,我們種了大量的果樹,所以靠果樹的收成和經濟林的收益,企業形成了一個自我循環的狀態。”
目前鞍鋼礦區的植被覆蓋率達到了34.5%。而在奇大山鐵礦,這裡的果樹從去年開始已經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4月5日,記者來到這裡的時候,正好趕上鞍鋼進行新一輪的復墾。在王麗英看來,復墾不僅成就了綠色鞍鋼,也為鞍鋼未來的資源開發進行有效儲存。
王麗英:現在覆蓋的尾礦只憑歷史的工藝,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將來工藝發展之後,可以作為一個再生的鐵礦資源。
真是不得了,循環經濟真是有點石成金的魔力。鞍鋼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像這種變廢為寶的魔術,他們已經開發了四十多套。鞍山市環保部門今年的目標是,一年365天,至少有274天能見到藍天。
遼寧的葫蘆島市雖然是在海邊上,但過去,葫蘆島的空氣裏,瀰漫的卻不是大海的氣息,這裡的居民,常年要忍受著一股股熗嗓子的臭味。而當地的政府部門最頭疼的是,市民對環境的投訴,常年不斷。
今年已經退休在家的姜敏夫,原來是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分公司的職工,他的家就在距離廠區不遠的居民區裏。提起過去在廠裏上班的情況,他告訴我們,前幾年,只要進入廠區就能聞到一股濃烈的刺鼻味道。
葫蘆島市居民姜敏夫:“那時候天天聞那個味道,尤其上污水車間上生産裝置等,那腦袋都發沉。”
過去這些濃烈、刺鼻的氣味,不僅瀰漫在廠區,而且會隨著風向飄散到居民區。通過姜敏夫家的窗戶,就可以看到廠區的煙囪,過去他在家裏也經常聞到飄過來的臭味。
姜敏夫過去工作的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分公司,是一家以煉油化工生産為主的國家特大型企業,每年加工的原油高達650萬噸。而這些刺鼻的氣味就是在加工原油的過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硫的味道。過去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這家有著60多年曆史的煉油企業,也只能通過簡單燃燒的辦法,把原油中分離出來的硫化物,通過燃燒爐燃燒後排放到空氣中。
錦西石化重油催化車間主任丁喜貴:“這些硫磺變成二氧化硫都從天上排放了,對環境污染非常大。”
丁喜貴告訴我們,這些排放到天上的二氧化硫不僅嚴重地污染了空氣,導致酸雨的形成,對土壤、河流、莊稼造成危害,而且它們的存在也同樣危及人的呼吸系統。更讓他們感到痛惜的是,排放這些污染環境的二氧化硫,也是一種浪費。
錦西石化安全環保處副處長蘇志遠:“同時它也是對能源的浪費、資源的浪費。”
姜敏夫和葫蘆島的市民們飽受了二氧化硫之苦,一個值得他們紀念的時間,是2002年,就在那年的夏天,遼寧省在全國第一個吃螃蟹,開始嘗試循環經濟。
東北地區歷史上長期沿用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以我國重化工業基地的遼寧省為例,其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均很大,至20世紀90年代末,遼寧省萬元GDP取水量為214立方米,是工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5至10倍;耗能、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分別是工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4倍和6倍,這些指標均遠遠超過當地的環境容量。一些地方資源面臨枯竭,遼河水不斷惡化,面對嚴峻的形勢,2002年遼寧省率先在提出循環經濟。
在錦西石化廠區採訪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沒有聞到刺鼻的氣味。錦西石化公司的蘇志遠告訴我們,從2002年開始,他們公司就開始投入資金髮展循環經濟,過去隨意扔掉的廢物,如今都成了新的資源。
錦西石化安全環保處副處長蘇志遠:“這幾年在治硫這方面投入得有幾千萬。”
用來儲存含硫污水的是兩個2000立方米的大罐,每天加工石油過程中的含硫污水首先被輸送到這裡。
錦西石化重油催化車間主任丁喜貴:“含硫污水都先進這兩個罐,進行儲存和沉降,然後氣提裝置再抽這兩個罐的水,把硫化氫和氨分離出來。”
這些被分離出來的硫化氫,進入這個裝置之後,就變成了純度非常高的硫磺。每天他們都可以回收十幾噸硫磺,這些硫磺賣到市場是1000元一噸。這樣算下來,每年他們可以回收硫磺4823噸,增加收入480多萬元。
丁喜貴:“這應該是雙重效應,一個是我們把本來廢水變成了有用的産品,另外還省了好水。”
丁喜貴解釋説,增加這套環保裝置,不僅把污水變廢為寶,生産硫磺,而且經過處理的凈化污水還可以回到生産中繼續使用,可以説是一舉多得。而在安全環保處的蘇志遠看來,變廢為寶遠不止硫磺。在他們的制氫加氫車間,過去在生産氫氣的過程中,每天要産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由於沒有用處,這些二氧化碳氣體就被白白排放到了空氣中。
制氫加氫車間主任劉世凱:“過去二氧化碳主要是通過這個管線,直接通過這個塔放空了,這樣就造成了大氣污染。”
劉世凱告訴我們,每天從這個高塔上,排放到空氣的二氧化碳有130多噸,一年就是5萬多噸,這些二氧化碳不僅是全球氣溫升高的罪魁禍首,而且這些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還會破壞臭氧層,危害人類的健康。如今這些二氧化碳已經有了新的婆家。
劉世凱:“現在這個二氧化碳一部分,送到碳酸二甲酯裝置,另一部分給兄弟單位大化肥,進行使用。”
劉世凱所説的大化肥,就是他們的鄰居,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這是一家利用天然氣生産化肥的化工企業,二氧化碳正是他們生産尿素化肥所需要的原料。
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人員張玉軒:“除了我們生産尿素的一部分外,另外還有一部分作為下游産品,生産甲醇和碳酸二甲酯。”
每年有4萬噸的二氧化碳被輸送到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來,對於他們説,在不用添置設備的情況下,就增加了13%的産能,每年為企業創造2000多萬的經濟效益。同樣對於錦西石化來説,一噸二氧化碳賣160元,過去扔掉的東西,如今每年都能帶來近7百萬元的收入。
蘇志遠:“循環經濟既解決了環境問題,也使企業獲得了效益。”
這兩年,姜敏夫在家裏很少聞到廠區飄過來的刺激性味道,有時候他也到廠區裏走一走,過去他在廠裏上班時的味道已經找不到了。
姜敏夫:“那個臭味,在我腦子裏已經淡忘了。”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率先嘗到了螃蟹的美味。目前,遼寧已經有480多家重點污染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産運動,每年帶來20多個億的經濟效益。
前面見到的姜敏夫,正在葫蘆島市過著自己的幸福生活,曾經葫蘆島上空那股熗人的臭味,對他來説,已經是永遠的回憶了。他告訴我們記者,現在他最大的希望就是,365天,天天都是藍藍的天。他的希望能夠實現嗎?
在遼寧省環境保護局,杜秋根局長給我們調出了全省河流實時監測網絡,目前他們已經在全省建立了69個自動監測站,這些監測站可以隨時把監測的數據,反饋到省環保局的網絡上。
遼寧省環境保護局局長杜秋根:“污水排放量減少了,50家企業零排放,鞍鋼污水利用率達到95%。”
在遼寧省環保局的大廳裏,我們看到一塊顯示全省幾個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報,上面顯示的都是2級。作為省會城市瀋陽,過去一年中有約三分之一的日子難見藍天,現在2級以上的好天氣,已經達到了300天。杜秋根告訴我們,隨著遼寧省循環經濟的深入開展,將會有更多的好天氣。
遼寧省環境保護局局長杜秋根:“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既要實現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又要實現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污染,最終走出一條新興工業化的路子。”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遼寧的省會瀋陽,曾經尷尬的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而現在,這頂不受歡迎的帽子,不僅被摘掉了。而且去年,還奇跡般地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環保模範城”。這其中,循環經濟功不可沒。遼寧省把循環經濟概括成了一句話,沒有純粹的廢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
記者:詹麗青 康靖峰 編輯:向華
CCTV—2《經濟半小時》首播時間:21:30 重播時間:(次日)00:30 16:30
責編:依寧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