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落實科學發展觀 我們在行動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0日 22:18)
|
|
|
河南的路 |
從今天開始,我們欄目推出特別報道,《落實科學發展觀 我們在行動》。科學發展觀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本屆政府執政理念的核心。今天我們關注的是中部崛起,我們六路記者分赴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中部六省,將用兩天時間,連續發回報道。中部地區位處中國腹地,它的發展水平對中國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兩年有了中部崛起這個概念。我們的第一站就來看看中部大省河南。
外地人説起河南,都叫中原大地,而河南人自己説河南,叫“中部之中”。可是,多年來,很多河南人卻被困在這個地方,走不出去,原因很簡單,就是路不通。你想,路都走不通,位置再好,你出不去,人家也來不了呀。因此,河南要説“中原崛起”,首先就得把這路的問題給解決了。我們的記者馬洪濤,這幾天就一直奔走在河南的路上,看一看他發回的報道。
河南公路
馬洪濤:這幾天我在河南跑了上千公里,這條路叫做洛欒快速通道,是從洛陽通往一個貧困的山區縣叫欒川的。這條路我們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是對周邊的老百姓來説,這條路已經完全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馮明獻是欒川縣老張村的一名村民,十幾年前他就和幾個同鄉跑到洛陽跟農科院的專家學習食用菌的栽培技術。
馮明獻:因為欒川山清水秀,空氣特別好,生産的土特産屬於綠色食品。
但是,馮明獻和老鄉們的綠色食品並沒有在洛陽賣上好價錢,有些甚至運到洛陽之後就只能倒掉了。因為,這些綠色食品運到洛陽的時候已經慘不忍睹。
馮明獻:鮮品的邊緣都被折斷,柄折斷變成褐色,甚至説擠壓,發熱發黴。
從欒川到洛陽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但是在過去馮明獻要使用好幾種交通工具,走上7個多小時。
馮明獻:農民群眾説的當時的路是什麼樣子呢,大路三尺寬,小路蹦石尖,騾馬難行走,挑擔難換肩。
在經歷過幾次損失之後,馮明獻和老鄉們不得不放棄了食用菌鮮品的生産。同樣被埋沒在山溝裏的還有高品質的旅遊資源、亞洲儲量最豐富的鉬礦資源,幾十萬欒川人守著一個聚寶盆,卻不得不戴上了一頂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欒川老百姓對路的渴望是外人無法想象的,九十年代初,賀家村的幾戶人家曾經花了幾年的時間,用這樣的方式鑿出了一條走出大山的通道。
每個人心裏都很清楚,欒川最需要解決的就是——路。
90年代末,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之下,洛陽市開始修建一條長達450公里的山區大環線,這條環線穿過包括欒川在內的5個貧困縣。2004年11月16日,這條環線正式貫通。同時進行的還有長達2000多公里的村村通工程。這些小紅旗就代表著村村通工程已經覆蓋的農村。
在通往各個村莊的水泥路上,經常可以看到附近村莊的村民清掃道路的場面,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迎接檢查。
記者:多長時間掃一回?
村民:只要有臟東西就掃。
記者:見了臟的就掃。
村民:對。
記者:這點兒土也不影響開車,這樣看著沒有土。
村民:咱這山區牛羊來來往往,臟了就掃。
兩年之前,水泥路通到了老張村,馮明獻和老鄉們也重新種起了食用菌。
|
|
|
河南的路 |
馮明獻:修通以後道路平緩,我們運輸過程中由原來六七個小時縮短到現在兩個小時,道路平緩不顛簸,這鮮品採下來什麼形狀到洛陽還是什麼形狀。
僅僅兩年的時間,老張村的很多人就蓋起了這樣的樓房,過去住的土坯房也都沒有拆掉,因為他們可以用作食用菌的培養室。一條暢通的道路加上大夥兒辛勤的勞動,就這樣,老張村的村民們過上了和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
記者:雖然插上了這麼多紅旗,但是留給你們的任務還是挺艱巨的。
很艱巨,還有很多沒有插上紅旗的地方,剩下的一部分,我們五個貧困縣
還有330個行政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在2007年底之前,這300多個村全部通上水泥路。
同樣受益的還有欒川的旅遊業。兩年前還為客源發愁的旅遊工委主任孫小峰現在愁的是很多景點的停車場已經不夠用了。
孫小峰:僅就門票收入這一項來講,2000年欒川縣全縣門票收入近312萬元,到去年我們達到4500萬元。
在欒川交通問題解決的同時,河南全省的交通建設也進入了快車道。這其中不光是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也包括鐵路和空港的發展。按照河南省2004年——2007年的交通規劃,全省的高速公路將從現在的1700多公里增加到4000公里以上,這個數字將排在全國的第一位。而從鄭州出發前往西安、武漢和北京三條客運專線也已經進入前期準備階段。這一切都將進一步鞏固河南作為全國交通樞紐的地位。
但是,交通的快速發展會與另外一個生産要素産生直接的矛盾,這就是土地。王明義副省長告訴我們,河南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王明義副省長:大量地修路要佔用土地,怎麼又要修路,又要千方百計地節約土地,尤其是對高速公路,骨幹道路的輔助設施建設上,我們要千方百計打得緊一點,一方面節約資金,更重要的節約土地。
路修通了,農民的東西能賣的出去,河南農業接下去可以做的文章就多了。像優質小麥、高産奶牛、肉牛肉羊産業帶、農産品精細加工等等。
60年代的時候,江西的鄱陽湖邊曾經流傳過一句口號,問湖要地,與水爭地。就是在這句口號的帶動下,當時,湖區各地,圍湖築壩,大片湖面變成了村莊和農田。這樣地倒是多了,但問題也來了。每到汛期,沿湖圩堤常常決口,湖區百姓飽受水患折磨。我們曾經在98年那場大洪水中,記錄下一位叫范次錦的老人。
98抗洪
記者羅垠:我現在是在鄱陽湖邊上,這個地方就是當年的河東村,但現在這個河東村已經不存在。
這是98年那場大洪水中決口的圩堤,現在還保持著原樣,而這一棟棟廢棄的房屋、雜草、灰塵、蜘蛛網也在訴説著河東村的落末,我們了解到,現在是枯水季節,一到了汛期,整個河東村就將淹沒在鄱陽湖中,而像這樣消失的村莊在九江市就有257個。
我記得,當年我們採訪范次錦老人的時候,家園被毀的河東村村民們正在合計,是不是要遷走。現在,7年過去了,河東村搬家了嗎?范次錦老人過得怎麼樣呢?我們的記者羅垠再次來到了鄱陽湖邊。
又見河東村
范次東(江西吳城鎮黨委書記):有顏色的這塊都是有人居住的,目前都有人利用的,其它的漲水季節全部淹掉。
原來,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98年洪水過後,江西省開始了大規模退田還湖,涉及人口90多萬。這其中就有范次錦老人。經過多方打聽,我們驅車20多公里,找到了已經搬遷到的山上的范次錦。今年82歲的老人依然身體矯健,走起山路來甚至比我們還快。看到我們來了,他第一件事就是帶我們去看他現在的家。
范次錦:前面3間,後面3間。
老人家告訴我們,後面三間木屋是他從河東村搬過來的,前面這三間磚房是政府給他們蓋的,
老人説他搬到這邊,還分到了一畝多水田,2畝旱地,除了種穀子,還種些油菜棉花,一年下來能收入4、5千元。
范次錦:到這裡來好的就是洪水再大也不怕,有碗飯吃,晚上睡覺睡得著了。
和范老漢一樣,鄰居20多戶村民得生活都安穩下來了,晚上也都睡得著覺了,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
范次錦:發不了財,錢也搞不到。
村民:在河東村每年搞到一萬多收入,現在我還要養幾頭豬,一年才五六千。
原來,范老漢們在湖邊除了可以種田,還可以打魚,可現在沒有魚可以打了。農民的煩惱,事實上也是九江市委書記劉積福頭疼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下鄉蹲點調研,他想到了辦法。
村民鄒新華:劉書記在我們村調研,我正好去放牛,我經過那裏他問我,你養牛效益好不好,我説好是好,再想養沒有資金。
九江市市委書記劉積福:投入問題,誰來投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們幹部來幫他投入,幹部來跟他擔保,讓他去金融部門貸款,這樣我們共擔風險。
村民:劉書記説好,我拿工資給你擔保貸款,我高興得一晚上沒有睡覺。
幾天后,鄒新華拿到了劉積福書記替他擔保貸款的3萬塊錢,這三萬塊錢鄒新華買了20頭牛。辦起了養牛場。3年時間裏,劉積福的從20頭到40頭,從40頭到現在130多頭,他興奮的告訴記者去年他買牛純收入5萬多,今年6、7萬沒問題。他去年剛買了摩托車,他家裏空調電視冰箱一件都不少。
劉積福:他自己富起來後,他還帶動周圍的人致富,他把小牛給別人先養,再賣回給他,這樣大家都富了。
現在整個立新鄉移民新村養牛100頭以上的8戶,還有許多人用幹部擔保貸款種起了花卉果樹。范次錦老人去年也養了幾頭豬,賣了個好價錢,家裏添了臺彩電vcd 。他打算今年還要利用貸款多養幾頭。
劉書記還給我們算了兩筆賬,播陽湖實施退田還湖後,江西省共移民22.1萬戶,90.28萬人。而在九江市,僅僅進行移民建鎮一項,就花費了近20億元資金,但是這從長遠的大賬來看,通過六年的退田還湖工程,鄱陽湖增加面積1174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量61億立方米。鄱陽湖區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65%。現在波陽湖,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濕地,成為珍禽候鳥的樂園和世界著名的候鳥保護區。去冬今春已吸引了30余萬名遊客來鄱陽湖觀賞候鳥。而優美的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近兩年引進內外資項目1800多個。
退田還湖、移民建鎮,讓湖區老百姓有了一個安穩的家園,幹部擔保、農民貸款,又給了農民致富的機會。用江西老百姓自己的話説,叫創業富民、和諧興贛。
前面兩個省説的都是農民、農業,而説到安徽的時候,我們要講講它的工業故事。您可能要問了,安徽不也是一個農業大省嗎?它的工業有什麼可説的呢?別著急,我們先來聯絡記者高揚,他現在正在安徽採訪,看看他有什麼新發現。
安徽
主持人:為什麼你會關注一個生産發動機的企業呢?
記者:是這樣的,雖然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一條非常先進的汽車發動機生産線,但是我説來你可能不相信,就在十幾年前,這個企業還因為嚴重虧損,曾經連老鼠夾子都生産過。
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左延安,雖然今天的江淮汽車以銷售13萬輛汽車、收入108億元的産銷量,取得汽車行業全國第八、安徽第一的成績,但回想起當初企業瀕臨倒閉時的情景,左延安仍然記憶猶新。
左延安:這個企業那時侯就病急亂投醫,什麼事都做了,做勞務加工,做老鼠夾子,煤球夾子,做沙發等等。就是找活幹啊,那個時候。
曾經生産出安徽省第一輛載貨汽車的江淮汽車製造廠始建於1966年。建廠之初,他們就開始了汽車發動機研製和生産。然而,直到1990年,全廠年産汽車僅有954輛,虧損400萬元。也就在這一年,左延安走馬上任江淮汽車製造廠廠長。通過對市場的調研,他瞄準了無人涉足的自主開發客車專用底盤這一領域。可是錢從哪來呢?這時,左延安作出了一個頗受外界爭議的決定:賣掉了發動機生産線。
左延安:這個發動機做了8年,我把它比喻為一個良性的腫瘤,不斷地吸收營養,但是成為企業的累贅,不能夠為企業創造效益。與其這樣,就不如“壯士斷腕”。
然而這個決定,卻讓左延安承受著來自公司內外的多種壓力。
左延安:過激一點的,就是説是不是不顧工廠的利益啊,甚至於“敗家子”這樣的話都説出來了。”
一些冷嘲熱諷並沒有讓左延安退縮,他用事實證明了自己決策的正確。1991年,江淮汽車自主研發出7米系列客車專用底盤,當年就銷售1000多臺。創新開發使江汽初嘗甜頭,左延安堅持技術創新的步伐也越走越快。從1995年起,江汽先後推出了一系列輕型卡車,2004年銷售八萬輛,位居行業第二,出口3000輛,位居行業第一。此時的左延安,又做出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決定,重新啟動發動機的研發工作。
左延安:我這個時候決定做發動機,應該説水到渠成。
左延安所説的“水到渠成”,不單單是指江汽資金上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公司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2004年,江汽用於研發的經費高達2。7億元,技術研發隊伍也有400多人。
左延安:我認為江淮這麼多年的發展,是在認真得實踐科學發展觀,講協調、講平衡。
在安徽省發改委主任朱先發看來,江淮汽車的發展,正是安徽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縮影。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朱先發:一定要走一條科技含量比較高、經濟效益比較好、資源消耗比較低、污染比較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這樣一個新型工業化道路。
2004年年初,安徽省啟動了由傳統的農業大省向新型工業強省轉變的“861”行動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省會合肥成為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建設的排頭兵。合肥目前擁有國家和省級科研單位70多個,各類高校50多所,博士授權點13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2個。然而作為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的郭超,對此感觸頗多。
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郭超:合肥市是守著金山沒有吃到金飯碗裏的好飯。
2004年11月,國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了《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實施方案》,由此拉開了合肥“科學城”建設的序幕。
郭超:我們想通過合肥科學城的建設,來加快合肥承接眾多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能夠更好地借助於科教資源,加快合肥市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這個名叫“科學島”的地方,其實就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院的所在地。在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我們認識了博士生導師余增亮。他目前最為得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經成功轉化並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中科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余增亮:將近十年來,創造的效益大概在25個億左右。
像余先生這樣將科研成果進行成功轉化的例子在科學島上並不少見,目前開發區共有從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企業已經超過230戶。到2010年,合肥科學城內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將達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將超過45%。
朱先發:這是一個擴散點、輻射點,那麼推動整個安徽的經濟能夠快速地走向新型工業化這條道路。
我們看到,推進新型工業化,已經讓安徽初步嘗到了甜頭,安徽省樂觀地預計,他們有望提前兩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1000美元的目標。
對我們每個人來説,科學發展觀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它和我們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它關注的不僅是今天經濟的增長,更關注我們的未來。明天《落實科學發展觀 我們在行動》將帶您到中部另外三個省,去看看它們是如何謀求崛起的?
記者:馬洪濤 羅垠 高楊 詹麗青
編輯:向華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經濟半小時》
首播時間:21:30
重播時間:(次日)00:30 12:30
責編:劉瓊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