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走進江蘇銅山2007.9.2

 

CCTV.com  2007年09月06日 12:46  來源:  

  這裡有一種湯號稱天下第一羹,這裡的楊樹竟做成了中國第一塊楊木膠合板,這裡的農民已走出國門闖市場,這裡有著一群很不簡單的村幹部.本期<<金土地>>希望快車開進江蘇銅山,敬請收看.

  主持人:今天天很熱,大家辛苦了!現場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您已經收看的是由金正大國際特約播出的《金土地》希望快車,我是軼男。那今天呢,我們的希望快車,開到了江蘇省銅山縣,這兒之所以叫銅山啊,是因為這裡的微山湖中有一個銅山島,而且盛産銅,所以這裡從清朝的時候就叫銅山了。

  解説:提起銅山有的人可能不太熟悉,要説起歷史上的劉邦和項羽,大家一定不陌生,像什麼“楚漢相爭” “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就源於這裡,很多知名的企業也在這裡誕生,像在全國奶製品行業比較有名的維維集團就在這裡起步的,銅山縣屬於江蘇省的徐州市,它不僅歷史悠久,並且水.陸.空交通發達。銅山南靠淮河北與微山湖相連,京行大運河在這裡穿境而過,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都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劉邦和項羽的爭鬥。現代著名的淮海戰役都是從這裡開始打響.

  畫面:早晨俯瞰銅山城的畫面接一早餐店.

  現場紀實:早上一群市民在一個辣湯店吃早餐。

  主持人:這裡是一家早餐館,這個店主賣的一種湯叫“食它”湯。

  湯,每天早上七點多鐘的時候,這裡已經是顧客盈門了.走我也進去嘗一嘗.

  畫面音樂:主持人快動畫面主持人坐下開始吃湯.

  主持人:這湯的味道真不錯,有點像北京的辣糊糊湯,但沒那麼辣。

  主持人:問旁邊的人是否是本地人,經常過來吃嗎,知道這湯是什麼做的嗎?

  顧客:是彭祖發名的,是野雞湯和麥仁吧?

  顧客:不知道什麼做的,很喜歡喝。

  主持人:這個還得找店主問問。

  採訪店主:湯的主料是母雞和豬骨頭。

  解説:傳説在銅山堯帝時代有個叫彭祖的人活了八百歲,他向來注重養身,是他發明了這種養生的湯,啥湯開始是沒有名字的,為什麼後來叫“食它”湯了呢?關於這個“食它”字的來歷我們還是請專家説説吧。

  採訪專家:傳説是乾隆下江南時,大臣劉墉給這湯起的名字。

  主持人:也許是這湯獨特的口味,給“食它”它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外地人來到銅山都會慕名喝上一碗這飄香幾千年的“食它”湯。

  主持人:(現場)那其實來到銅山呢值得我們關注的事情很多,比如這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遙寄時代(音譯),那再比如説這裡現代化的工業成就呢,在全國也是響噹噹的,但是我們今天特別要關注的卻是這裡最基層的村幹部。因為這兒的村幹部呢跟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他們在上任之前就已經是比較成功的企業家,要麼就是有獨門絕跡的人。總之呢他們都是能人,那這些能人為什麼要當村幹部,他們怎麼當上的村幹部,又為咱們的村民到底做了些什麼呢,今天呢我們就特的請來了銅山縣的幾位村幹部代表,讓他們來講講自己的故事。

  主持人:那我們今天要請出的第一位村幹部就是我們所在拍攝現場的村裏的當家人,那我們就掌聲請出,銅山縣三鋪鎮勝陽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夏志郎,有請夏書記。

  解説:來到勝陽村,隨出可見的楊樹林把這裡田間地頭,農家院點綴成了別樣的田園詩畫,這樣的景觀讓人感覺心曠神怡.老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對楊樹充滿感情,穿著簡單,辦公桌上放個地球儀,逢人就嘮國際形勢.

  解説:20年前,勝陽村村民地裏收得糧食只能夠填飽肚子.木匠出生的老夏,在村裏靠幹木匠活維持全家生活的開支,當他看到銅山縣到處生長的楊樹被村民當柴禾燒時,聰明的老夏突然冒出一個新念頭,用楊木做膠合板.於是,他就&&帶領幾個村民請來專家一起攻破了楊木難以做成膠合板的難題,做出了合格的楊木膠合板,這項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老夏因此成了中國楊木膠合板研製第一人.由於在木業做出的突出成績,他入選了中國木業協會的常務理事,當上了村幹部.

  解説:種楊樹,搞楊木加工不僅讓老夏發了財,同時也給勝陽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在勝陽村,種在莊稼地周圍的楊樹,被村民們看著是他們的發財樹,這莊稼照收,樹呢又能賣上很高的價錢,真可謂是一局兩得.如今走在勝陽村裏,隨處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企業.村民們不僅種地,並且很多人都自辦起了企業,當上了老闆.

  解説:王伯華兩口子是土生土長的勝陽村人,受老夏的影響,他們在村裏開辦了一家年收入達幾十萬元的木材加工廠.

  採訪村民:我們是在夏書記的帶領下開始辦企業的,現在解決了很多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解説:目前,在勝陽村像王伯華兩口子這樣,自辦木材加工企業的村民就有113家,其中年産值在百萬元以上的就有30多家.他們的産品不僅在全國銷售,同時還銷往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村裏人還走出國門在國外辦起了企業.在勝陽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現已達到15000元,很多村民都住上了這樣漂亮的房子,如今,勝陽村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之一,被譽為蘇北經濟綜合實力第一村.

  解説:為了鼓勵年輕的村幹部到崗位上施展才能,老夏在去年主動申請卸任村黨委書記,當起了村黨委副書記. 老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對楊樹充滿感情,穿著簡單,辦公桌上放個地球儀,逢人就嘮國際形勢. 現在的老夏雖説已經有了自己的轎車,但沒有特殊事情,他還是愛騎自己的這輛自行車每天在村裏來回走走看看.似乎在他眼裏只有這樣才能看得更多,看得更遠.


  主持人現場:夏書記您這邊請,您好夏書記?

  夏書記:好。

  主持人:我看你們這小樓真是挺漂亮的。

  夏書記:現在群眾也都有錢了,都願意住高檔的,住得舒服。

  主持人:我有個提議,您看您今天來了很多您的村民,你想不想聽聽他們對您的評價?

  夏書記:行,我想聽,這個當村幹部就這樣,經常要讓群眾來評價評價。

  主持人:怎麼勝陽村的村民在哪兒呢?

  村民:夏書記帶領村裏100人,光建廠子就建了142個,是我們勝陽村致富的&&人。

  主持人:您看對您的評價也是非常的高,好,那我們現在請夏書記就座,我們請出第二位書記,他是銅山縣伊莊鎮馬集村黨支部書記盧興村。好現在我們請出第二位當家人,他就是我們銅山縣伊莊鎮馬集村的黨支部書記盧興村,有請盧書記。

  解説:今年52歲的盧興村,原名叫盧亞軍,8年前自己有個水泥預製廠,是村裏第一個辦企業的人,那時他年收入達三四萬元,是村裏最有錢的人.吃穿不愁,衣食無憂的他卻突然選擇在這個一度賭博打架鬥毆成風的”搗蛋”村,伊莊鎮馬集村當起了村幹部.

  解説:為了改變這個貧困村,剛一當上村支書,他就把原來叫盧亞軍的名字改叫盧興村了.聽説他改名字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使村子興旺起來,一切都有新氣象.

  馬集村有很多山坡地,向來種莊稼都沒有好收成,甚至有些地種紅薯爛心,種小麥不發芽,因此村裏人把山坡地叫做“死亡之地”,盧興村上任後從縣裏請來專家分析土壤,最後決定發動村民在山坡地上種果樹,他的想法遭到了大多村民的反對,説服不了村民,他就帶領幾個村幹部&&試種,兩年後山上的果樹挂了果,賣上了好價錢,村民們也都跟著種起了果樹.過去的“死亡之山”變成了花果山。

  採訪村民:開始擔心種果樹擔心沒效益,後來看到有效益了,大家都開始種了。

  解説:由於一些村民不相信科學,為此盧興村還特意租了一輛大客車帶上村民前往山東壽光參觀學習.農民還自拍了電視DV。

  解説:俺馬集村的黨支部書記盧興村,他這個人吶聽力不太好,但是能説,今天他帶領俺們前往山東壽光參觀學習。到了壽光,眼前的這些景象讓俺村的人都看傻了,很多蔬菜俺村的人從來都沒見過,瞅這個叫“空中深液流栽培”俺們真是弄不懂。你聽聽俺村的一位大哥他咋説的。

  同期聲:這個是咋吃?可以涼拌吃。

  解説:很多蔬菜和水果咋吃俺們都不知道,真是讓人家笑話啊。參觀學習了一天,大家個個都很興奮,尤其是俺們的盧書記,你看他又激情開講了。

  盧興村同期:我們參觀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看看人家怎麼種的,再看看我們是怎麼種的。

  解説:看來這次的參觀學習盧書記是安排對了,眼見為實,俺村原來都不相信辣椒能長三兩的人這時候思想也開始解放了。

  村民同期聲:體驗了一下人家先進的種植技術,以前是沒見過的,很有幫助。

  主持人:你好,盧書記。


  盧書記:你好。

  主持人:剛才呢咱們夏書記所在村的這個勝陽村的村民,都給夏書記一個評價了,你們村離得比較遠,來人了嗎?

  盧書記:來了。

  主持人:在後面,我們工作人員把話筒遞過去,咱們呢也給咱們這個盧書記一個評價。

  村民:盧書記帶領我們馬集村的村民,引果上山搞大棚。

  主持人:好,盧書記剛才您的村民都給了您一個評價,您有什麼感覺?

  盧書記:我比較佩服他們。

  主持人:你比較佩服?我看他們也很佩服您,互相佩服,好您先請坐,一會兒我會我們再聊。那我們再給大家請出一位,銅山縣黃集鎮王崗集村黨支部書記陳新民,有請陳書記。

  解説:這幾天,趁著農閒的時間,陳興民在家教村裏的孩子們學習捏面人,陳興民捏面人的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這門手藝到父輩都不向外人傳授,直到前幾年他隨中國民間藝術代表團出國從事交流活動,他的面塑作品“穆桂英””姜太公釣魚”:”西遊記”等被日本的一家藝術館高價收藏後,陳興民才覺得自己的手藝是一門珍貴的民間藝術,值得好好的傳承下去.為了讓全村的人都學會面塑.通過這個掙更多的錢.他就把祖傳的面塑手藝無償的開始傳授了.

  採訪村民:村裏很多人都靠捏面人發了家,收入很不錯。

  解説:今年35歲的陳興民,是土生土長的王崗集村人,靠著這面塑手藝的絕活,前些年在外面掙了不少的錢,他不僅在村裏算是富有的人.同時在當地乃至全國面塑界也是響噹噹的人物,也許是認為陳興民見多識廣,在2004年,王崗集村的鄉親們推選他在村裏當上了村幹部.一上任他就在村裏一邊修路,一邊搞農田改造,忙的不亦樂乎,提起這個會面塑手藝的村幹部,村裏人那可是讚譽有佳.

  採訪村民:他當上村幹部以後村裏變化很大,現在收入是以前的好幾倍。


  主持人現場:你好,陳書記,哎喲您怎麼還帶著禮物來了?

  陳書記:銅山的父老鄉親你們好。

  主持人:您拿的這是什麼啊?

  陳書記:我拿的這個是我以前搞面塑,捏面人用的是面,今天現場給大家表演一個。

  主持人:好,一會咱們現場來看捏面人,來您請坐。

  主持人:前兩天我們在下面採訪的時候,村民們就説了,我們的書記不僅是工作能力很強,而且還是相當的有才,所以今天借這個《金土地》的平臺,是不是大家也給露兩手啊,那個夏書記您年齡長,您先來吧?

  夏書記:好。我一説句西班牙語。

  主持人:哦,西班牙語。

  夏書記:(西班牙語)

  主持人:您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啊?

  夏書記:就是朋友您好的意思,你們來了都是朋友。

  主持人:跟朋友打招呼是嗎?

  夏書記:對。

  主持人:人一般都學英語,你怎麼學西班牙語啊?

  夏書記:(西班牙語)這個很難,我學了幾天都沒學會。這兒會英語的太多了,我不敢説英語

  他們都笑話我。

  主持人:那你告訴大家,為什麼您要學西班牙語?

  夏書記:我們在非洲辦了有八年的廠了,現在一共去了一百多人,他們都會説兩句西班牙語,我也學會了。

  主持人:您去過非洲那邊嗎?

  夏書記:我沒去過。

  主持人:但是你們村裏的很多讓都去過了,然後回來教你的是嗎?

  夏書記:對。

  主持人:那盧書記,您給大家展示一個什麼?

  盧書記:我給大家唱幾句“柳琴戲”這個我也不會唱,現學現唱。

  主持人:盧書記我最後一句話我聽懂了,説有幾句唱的還不錯,您這是自己誇自己呢,自我表揚是吧!我不敢評價,這柳琴戲我不懂,是咱們地方戲,咱們觀眾朋友覺得這個盧書記唱的怎麼樣啊?好不好?

  群眾:好。

  主持人:那大家説好就好,好我們請陳書記,大家可能等的比較急了,因為早就看把這個工具拿上來了,要看這個陳書記現場捏面人。

  陳書記: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們看到捏面人他工具真是簡單的,就是各種顏色的面,然後一個筷子,一個小刀,這麼簡單,給大家看一下,大家看出來了嗎?這是什麼?

  群眾:孫悟空。

  主持人:來,我欣賞一下,真漂亮,這個美猴王還拿著金箍棒,還托著一個桃 。

  主持人:是這個美猴王大家都比較熟悉,您可能也老捏,捏的比較順手,很快就捏完了,您能不能看什麼捏什麼,比如能捏我嗎?

  陳書記:現在呢,捏你肯定能捏。

  主持人:聽著有點彆扭。

  陳書記:可是這個時間太長了,等這個演出結束後,我給您捏。

  主持人:行。你捏這一個小孫悟空能賣多少錢?

  陳書記:街頭也就是賣三塊五塊的。

  主持人:那這個成本多少錢啊?

  陳書記:成本就是一斤麵粉才塊把錢,我一斤能捏一百個,你説這成本有多少啊?

  主持人:這利潤還是挺高的,那你這手藝有沒有傳給其他人啊?

  陳書記:我現在教的徒弟也有幾十個。

  主持人:都是你們村的嗎?

  陳書記:有我們村的,在外面有來學的教的也不少。

  主持人:那有沒有想過,將來通過這門手藝,讓全村的人能夠增加收入?

  陳書記:準備以後發展搞一個面塑藝術公司,叫他們不要把這個東西拋在街頭上,我們要像藝術品一樣打出去,走出去,創出品牌。

  主持人:我不知道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看不看得到,我們現場實際上是非常的熱,我們都是汗流浹背的,但是心裏面卻是非常的清爽。另外我還有一個發現,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另外兩位書記一個叫盧新村,一個叫陳新民,他們兩個的名字加一塊就是新村,新民。我就奇了怪了,這是巧合嗎?正好叫這樣一個名字的人就當書記了。咱們言歸正傳,説一下咱們這村幹部工作的事,幾位書記給大家説説,就是你們任職以來,你們認為給村裏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還是夏書記説吧?

  夏書記:我最給村裏辦的最大的事,是讓群眾有錢了,住上別墅了,坐上小轎車了,各方面呢,在國外國內光辦廠100多個,我覺得這個是做的最大的事,就是讓群眾富起來。

  主持人:那大家給您的掌聲,實際上就是對您工作的一種肯定,作為一個小村莊,能夠到國外去辦廠,那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夏書記:這也是個巧遇,我在徐州市醫院住院,我心血管不好,有一個大夫,他説夏書記,您這個勝陽是用木材很多,你是不是能夠到非洲去辦廠,我哥在非洲,要求要到那邊辦廠,合作辦廠,我就答應了,答應了之後他打了電話以後,沒兩個月就來了兩個人,兩個非洲人,就跟我們談,結果我們就去了,我們搞加工,一直到做成品出口,效益相當好。

  主持人:好,下面我們去這個盧書記吧,盧書記您説一下您任職以來,為村民做的最大一件事是什麼?

  盧書記:我做的最大一件事是引果上山。

  主持人:引果上山怎麼講?

  盧書記:我們馬集村一有千多畝荒山,這個地比較薄,在以前種這個棉花種玉米長得不好,産量不好,收入很低,這一畝得才能收個三五百塊錢,我認為這個栽果樹比較適宜,就帶領大家就栽的果樹,從我們一開始,就基本上是三年時間,我們形成了一千多畝果園,現在都已經見了效了。

1/2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