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朋友,你到過瀘州嗎?一提到瀘州,你可能就想到了酒。不錯,瀘州有的是酒,豪不誇張地説,這兒的空氣裏都飄著酒香,要不瀘州人怎麼稱自己的家園是酒城呢!
這兒的酒廠星羅棋佈,大大小小有600多個,最出名的就是老窖和郎酒。
據説有50年窖齡的窖池才能稱為老窖,這樣的窖池瀘州有一萬多口。
好水才能釀好酒,這話不假,長江、沱江、赤水都交匯在瀘州這兒,所以成就了酒城的美名。
但這次我們的節目帶你去瀘州不是去品酒,而是去見識當地農民的手藝活兒來讓你從新的角度認識瀘州、領略瀘州。
據説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傘的國家,大概在3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傳説魯班的妻子因為愛護丈夫從而發明了不僅能遮風擋雨還有著呵護和關懷作用的傘。
現在全世界的地球人絕大多數都能經常使用上這個用具。
| |
大概在中國,只有40歲以上的人還記得曾經有一種傘,它不僅僅是當年我們離不開的雨具,它也曾是生活中惆悵寂寥的符號,也是播撒革命火種征途的象徵,對了,就是已經遠去了的油紙傘。
如今,在花花綠綠的各種批量生産的現代傘的叢林裏,基本尋覓不到散發著濃重桐油味道的油紙傘。那會顯得多麼土氣和陳舊笨重。然而,當你來到四川瀘州的江陽區分水嶺鄉的古老街巷裏,你會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眼前暮地一亮,原來在這裡一群傳統手工技藝的守望者們,依然延續著古老的手藝,繼續製作著那淳樸、厚重、鉤起如煙般往事情感的大紅油紙傘。
瀘州的油紙傘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還在使用過去的工藝方法,全憑手工製作油紙傘。這家作坊的當家人,53歲的畢六富從8歲起,就跟著父親學做油紙傘,算起來他還是這個工藝的第七代傳人。據他介紹目前全國只有他們一家還在生産油紙傘。
這些傘上見不到一個鐵釘,生産工具也僅是刀、鑽、針、線,70多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每把傘36根傘骨,用五色絲線穿、渡2000多針,竹跳開關,一片雙檔。一把傘需要一週才能做好。畢六富説這是老輩子傳下來的,如果換了機器,就做不出這樣的傘了。
説到傳統,就連油紙傘所選材質也有講究,傘骨必須選用80年以上的深山老楠竹;傘面要用拉力強的特製手工棉紙,傘面要刷上桐油,曬乾後涂以紅漆,烘乾,才不漏雨。紙傘傘面採用古老的傳統手工石印,一花一鳥都極具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傳統的民間工藝特色。非得這種古老石印製作,才真正是地地道道古色古香的油紙傘。
現在油紙傘早已被式樣繁多的自動傘、折疊傘所取代。但油紙傘的那份古香古色、恬淡高雅是不應該被遺忘的,這份古樸值得今天的我們去品味、去收藏、去把玩。
今年3月,分水嶺油紙傘傳統技藝被正式列入了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和傘一樣古老的用具還有一樣就是我們東亞,特別是中國人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用的筷子。
| |
在江陽區分水嶺鄉還有一條近兩公里長的街道,常常有很多來自全國四面八方人在這裡匯聚採購,這條街之所以名氣大,是因為這裡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普通竹筷的生産基地。
這裡沿街道兩邊是聯排的小樓,樓上住家,樓下加工竹筷。分水的大多數男人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5000多名婦女們天天在一片嘁嘁嚓嚓的機器聲中忙碌著。説出來令人難以置信,這條竹筷生産專業街一年能産竹筷13億雙,全國可以人均平灘上一副。
如今全鄉的竹筷生産加工戶達2500余戶,今年48歲的牟麗萍是最大的一戶,她一家一年就生産4億雙竹筷。
竹筷是手工製品,成本低廉,牟麗萍當初就是靠這種最不起眼的商品,挑著擔子挨家挨戶地叫賣走進了市場。
牟麗萍現在已經形成了機器流水線作業與手工刀削並存的規模生産。在牟麗萍帶動下,鄉里很多家庭也陸續用上了先進的加工設備。不僅改善了生産方式,也讓更多在家留守的姐妹掙到了一筆種田以外的收入。
| |
瀘州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悠久的傳統手工藝,油紙傘和竹筷加工只是最普通的兩個片段,當地農民就是延續著先人的眾多技藝用自己的巧手在廣闊的致富路上編織著美好的明天。
然而,昔日遮風擋雨的油紙傘 今天已面臨手藝失傳的境地,傳統的手工絕活,在現代工業大規模的製造衝擊下怎樣重放光彩?一雙雙普普通通的竹筷,如何畫龍點睛成為俏銷市場的寵兒?一群僅靠巧手掙錢的農民,該怎樣尋找新的出路去增加財富?
《金土地希望快車》本期將帶您走進瀘州,共同去領略瀘州,發現瀘州,也希望廣大觀眾能隨同我們的節目為瀘州的新農村建設出謀劃策,為廣大農民增收至富添磚加瓦。
責編: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