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這組藏品共有三件,最高的一件高150厘米,寬70厘米,紅底金字,正面寫有狀元及第四個大字。第二件高75厘米,寬40厘米,正中寫有“榜眼及第”四字,兩邊還寫有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試一甲第二名、臣朱汝珍恩承的小字。第三件寶物高140厘米,寬45厘米,整塊匾呈紅色,正中寫有“探花及第”的字樣,兩邊分別寫有兩行小字,左下角有劉鳳誥的名字。 |
| |
持寶人:劉曉
| |
寶物來歷:我們這三塊匾呢是來自於我們曲阜中國狀元文化博物館,我們的館藏。是我用了13年時間,把它收集在一起,把它湊齊,就是説我把我家裏很多的古畫,賣了之後,我就是説,一心想來搞這個狀元文化,就是我們想通過這個文化,通過中國反映中國的古代教育體制,來完整反映出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我們今天這個一些文化。
背景知識:在古時,要想涉足科舉確實不易,有人統計,從童生到狀元要經過數十次的具體考試。據史料記載,很多考生獲取功名時,甚至都已年過七旬。以《聊齋志異》一書蜚聲中外的蒲松齡為例,他從19歲開始童試,一直考到70歲,最終沒有得到舉人稱號,考取狀元的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倘若沒有超人的才華,優異的成績,堅強的毅力,健康的體魄,高中狀元是不太可能的。從鄉試、會試一直到殿試,每一階段的成功都凝結著學子們多年的心血。得中功名者也被視為光宗耀祖,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彰顯著這種榮耀,這從保存至今的歷代文物中也得以體現。特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是古代科舉教育中的塔尖人物,是在最高一級的殿試考試中産生。殿試一般由皇帝親自主持,通過嚴格篩選最終被皇帝點中者大多被寄予厚望,很多甚至被委以重任。中國古代教育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讓其通過不懈的努力入室為官,從而實現治國安邦的抱負。而作為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狀元不僅成為優秀的代名詞,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雖然最終由於封建社會制度自身的一些缺陷,讓科舉制度最終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在相當長時間內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讓周邊很多國家紛紛效倣。
專家:王育成 中國社會主義科學院教授
| |
專家點評:一般匾額橫幅比較多,這是立幅,它的字體是豎寫的,所以我們這裡把它叫做榜牌,在這個人中了舉或者是中了狀元之後,然後送到他的家中,所以這個榜牌分為兩種,一種是官方官府製造的,另外一種是個人這些人自己做的,乾隆那件是官制的,它的刻製,包括這個工比較好,劉鳳誥,這個人呢,是乾隆皇帝比較欣賞的一個大臣,他本身做過一個很有名的一個史學著作,叫做《新五代史補注》這個書包括一直到現在啊,史學工作者啊,還在沿襲使用。中間那件是私人個人做的,上面呢還有提名朱汝珍,他自己會畫畫,書法也比較好,在廣州一些拍賣會上曾經出現他的作品,這個後邊這一件呢,它是經過一些改裝,同治7年是文科狀元是一個很有名氣的人,這個人叫洪鈞,他是我們國家最早一批的外交國,四國的公使,所以在外交史上,這個人是有其名的,從它們這個價值上來説,當然是比較高的,它們對於這個科舉制度來説,在當時社會影響比較大,作為一個個人收藏家,一個私人能夠把這樣三件既有狀元及第,又有榜眼及第,還有探花及第基本上一甲三名,這三名這個牌子,都集中到一個人收藏確實是不簡單的,而這塊匾呢,如果它沒有改動,保持了原來的面貌,當然這個價格要超出很多的,基本情況就是這樣。
專家估價:35萬元
| |
責編:趙?博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