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藏品特徵:這件藏品高16厘米,口沿直徑為20厘米,為一青銅雙耳三足鼎。鼎身沒有花紋裝飾,但有四十多個字的銘文,均為錯金工藝刻製。器身表面有綠色銹蝕痕跡,鼎口還配有一個蓋子,上面有三個園環。 |
| |
藏品名稱:春秋時期青銅鼎
收藏者:高峰
藏品來歷:從我記事起,家裏就有這麼一個東西,據我父輩講,可能是爺爺輩的爺爺,所以再往前就不太清楚了,反正就是算家傳的這麼一個物件吧。
藏品特徵:這件藏品高16厘米,口沿直徑為20厘米,為一青銅雙耳三足鼎。鼎身沒有花紋裝飾,但有四十多個字的銘文,均為錯金工藝刻製。器身表面有綠色銹蝕痕跡,鼎口還配有一個蓋子,上面有三個園環。
相關背景資料:鼎是一種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以圓腹、雙耳、三足為主,各時期的特點又有所不同。比如商代早中期,鼎的造型多為直耳深腹,鼎體較薄,花紋簡單。而商後期至西周早期,鼎腹就開始變淺,鼎體更加厚重,花紋也比較精美。到了在春秋時期,鼎的壁身逐漸變薄,同時開始出現鼎蓋。在我國眾多的博物館中,很多鎮館之寶就是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保存在國家博物館的司母戊方鼎和保存在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很多鼎在鑄造時,上面還刻有文字用以記錄當時的一些社會狀況,因此這些各有特色的銅鼎不僅頗具藝術價值還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 |
鑒定專家:賈文熙 中國文物學會理事
專家評述:這件圓鼎,它的時代應該是春秋晚期,它的鼎底部有范線,通過范線,我們可以斷定,它當時是一種陶范法鑄造的,青銅器由商州時期鼎盛,到春秋戰國的衰落,又由禮器轉為這個實用器,所以剛才問什麼蓋的問題,包括鼎,包括很多器皿它都轉為實用器了,就是它那個春秋以後,就好多包括西周晚期也出了好多帶蓋的鼎,這個沒有什麼,比較普遍的,沒有什麼特殊的,在這個春秋到戰國時期,就是拿金嵌錯的這個器物表面的話,在這個青銅鼎上,嵌一圈銘文的話,我可以説很少幾例,就是這個比較特殊。它從這個色澤,從這個它的包漿,應該是傳世下來的,這個鼎一圈帶有40個字,就是這前面20個字經文的意思,曾伯?這個人選擇了這個優質的青銅,鑄造了這麼一個鼎,下來接着的意思就是,在盛大的祭祀可以饗宴賓客,後面的這意思就是一個祝頌詞。專家鑒定團的意思,就是給一個保守價,就是放在這個28萬元。
專家鑒定團估價:280000元人民幣
責編:鑒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