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品名稱:清乾隆 銅豆
收藏者:趙京
藏品來歷:這是1995年的時候,剛工作沒多久有一次我去,那會兒阜成門旁邊有一個舊貨市場,到那兒去轉,完了看到它了,就比較喜歡,那個賣東西的人呢跟我説呢,説這是一個香爐,當時還不知道它是什麼,只知道它是個香爐,他説你要到對面買二斤小米就可以燒香了,因為那個時候我奶奶比較信佛嘛,然後我就想把它買了送給奶奶,這當時説是一百塊錢嘛,完了那會兒,等於我半個月工資了,後來想了想,那會兒買一塊海鷗表也差不多一百塊錢。
藏品特徵:這件青銅豆由兩部分組成,上部為圓底淺盤,下部為喇叭足。通高為18厘米,盤的直徑為16厘米。底足上有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書款。周身佈滿鱗紋和曲波紋。
相關背景資料:青銅豆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早期的青銅豆是沒有雙耳的,到了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在豆盤兩側加上雙耳的銅豆,而在豆盤上加蓋的組合則流行于戰國時期。在祭祀儀式中盛食的豆往往以偶數組合出現。《禮記.禮器》一書中記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陶器出現後,祭祀用品也逐漸從青銅器轉為陶器,到了明清時期祭祀用品大都以瓷器為主,而青銅禮器只有在皇家祭祀或是大型活時才使用。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復古之風盛行,皇家的一些祭祀禮器也開始使用青銅來鑄造。
| |
鑒定專家:賈文忠 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研究委員會副研究員
專家評述:這件銅豆呢是大清乾隆年制,官造的,豆,最早出現于商中晚期,鼎盛于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那個豆就是類似這種形狀的,上面有一個盤,下面有一個比較粗的叫假腹,就是假裝的一個腹部,實際是個當把,當拿著的一個把,慢慢到春秋時期又帶了兩個耳朵,後來還有帶蓋的,最早它是擱肉醬用的,和調味品。乾隆時期做的這個呢,是倣造西周時期的樣式做的,它主要是呢擺在那個大殿裏呢是擺祭祀的果品用的。我們如何給這個明清以後的東西定價,我們知道呢,現在呢這個文玩清貢方面的東西都非常值錢,比如説一個清中期的一個宣德爐,像這個尺寸的話,都應該是在五萬塊錢以上。所以來講呢,對於這種東西呢,當時的官造的這種,用做于祭祀用的一種禮器來講呢,沒有什麼可參考的依據,所以我們按文玩清貢,跟參考其他銅器呢,認為這類東西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跟藝術價值,而且呢它製造得也非常地古樸,這類東西,傳世量也非常地少,所以我們呢,專家團呢,就給出了一個五萬元的一個市場參考價。
專家鑒定團估價:50000元人民幣
責編:鑒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