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品名稱:金益都府五十兩銀鋌
收藏者:郭章平
藏品來歷:朋友12年前買來的
藏品特徵:這件銀鋌為圓首束腰,長為15.7厘米,腰寬8.8厘米,厚2厘米。正面標有銘文、標記、重量等內容。從右往左寫有“金益都府 稅銀五十 軍資庫五十兩”的字樣。右上角寫有“四十九兩六錢”。
相關背景資料:青銅冶煉技術的出現,使古代兵器從石器時代的兵器向青銅時代的兵器發展,戈是青銅時代的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這種青銅製作的兵器主要用於鉤殺和啄擊,它的形狀類似現在的鐮刀,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由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製作,長度通常在1米左右,最長可超過3米。在古代軍隊中,戈是裝備到每一個士兵的必備兵器,從夏朝開始,一直沿用到周朝,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隨著人們對金屬冶煉技術的不斷認識,鐵器取代了青銅器。與此同時促進了鑄造業的發展,一些貴金屬成了流通貨幣,銀鋌就是其中一種。古代的銀鋌主要包括銀錠和元寶,常見的形狀有船形、平板弧形或者是圓首束腰、平首束腰等等。到了宋代,銀鋌除了作為流通貨幣外,官方還把它作為一種納稅的憑證。當時各地軍資庫將民間交納的稅銀重新鑄造成一定重量的銀鋌,以此作為納稅的憑據,這種銀鋌都標有銘文和重量。這種銀鋌的重量大致分為50兩大鋌、25兩中鋌、12.5兩小鋌。
| |
鑒定專家:錢卓 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客座研究員,從事古錢幣研究鑒定工作23年。
專家評述:這件軍資庫五十兩銀鋌,嚴格説,應該是金代的東西,銀鋌的銘文説明了這個是在益都府的軍資庫的東西,而益都府是當時金代的一個府制,這件銀鋌的品相嚴格説不是很好,因為它表面的紋路已經不是很清晰了,這種紋路是當初澆鑄過程中,澆鑄到模子以後,為了防止銀鋌和模子緊密地黏合不容易取出,所以剛澆鑄的時候,就要敲擊這個銀鋌的模子,使産生微弱的縫隙,便於冷卻以後的脫模。但是從現在看,這件實物表面的紋路已經不是很清晰了,所以從它的品相來説,影響到了它的一定的價值,但是就從它承載的信息量來説,還是有相當豐富的內涵的,因為它有兩次標明它的重量,後邊的修正前面的重量。這種還是第一次發現。所以我相信在海內外研究銀鋌的熱情越來越高的這種情況下,它的價值還是會攀升的。
專家鑒定團估價:20000元人民幣
責編:鑒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