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品名稱:清中期匏鵝
收藏者:李晶
藏品來歷:這對清中期匏鵝擺件是李先生的朋友在一個小型拍賣會上花了5000元買的。
藏品特徵:這兩件匏鵝高40厘米、鵝頸彎曲到位,鵝腹凹凸奇特,鵝身豐滿,鵝尾尖向上翹起,樣式逼真,包漿厚澤。
相關背景資料: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了葫蘆子,由此得知,我國種植葫蘆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代人民最早是將葫蘆製作成水瓢,酒杯等實用器皿。到了明末,葫蘆器開始成為一種工藝品。製作者匠心獨運,在剛剛成形的小葫蘆上套上形狀各異並刻有各式花紋的模具,待其自然成形後,根據創作者的藝術要求進行裁割加工,即成為一件別致精巧的工藝品。到了清康熙年間,匏器發展到了高峰時期,火畫、壓花、刀刻等制匏工藝相繼出現,造型上也極其豐富,這些作品不加雕刻,精微工巧,秀美清朗,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尚和審美取向,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珍貴遺産。
| |
鑒定專家:張淑芬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專家評述:這一對匏鵝,它比較奇特,因為匏器也稱葫蘆器。葫蘆器的形成是非常難得的,因為葫蘆器它是一種植物的東西,它為什麼能有這種造型,那是利用葫蘆在幼嫩的時期,再外加一個范模,讓它使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以人工的追求,讓自然按照人類的需求和愛好去長。它的柄 ,整個的頸部,腹部、尾部,都能形成很完整一個鵝的狀態,並且呢它是成對出現,這麼大的匏器,這麼完整,包漿也很好,在底部呢做了兩個,非常自然的底座,也贏得了這樣一個器物的品相。它是一個清中期的物件,擺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比較難得,做出來比較難得,它是一個天人合一的藝術,所以我們給出這樣一個價格。
專家鑒定團估價:100000元人民幣
責編:鑒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