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美國——台灣經濟“安全”嗎?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30日 22:28
主持人 李紅: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當局正以實現經濟“自主性”和“安全”為由,推動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近一段時間先後派出了經濟部門、對外事務以及行政部門負責人,通過不同的渠道與美國多方人士進行接觸。而美方評估後認為沒有簽署的必要,那麼陳水扁強調的經濟“自主性”和“安全”到底是什麼?台灣當局為何急於與美國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就這一方面的話題,今天我們邀請到的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的所長助理張冠華先生為你做深入的分析。
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當局近一段時間,先後派出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通過不同的渠道與美國各界人士進行接觸,主要目的是推動美國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結果是什麼呢?據美國財經專業媒體BNA報道,台灣展開自由貿易協議諮詢,他的政治目的高於經濟目的,美國代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原定於6月底赴臺進行經貿諮詢商業會談的行程“因故延期”。另台灣媒體引述來自美國智庫的消息指出,由於臺美要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對美經濟利益很低,美方評估後認為沒有簽署的必要。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遊錫堃對此表示,儘管當局全力促成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美方智庫這項信息透露出台灣一廂情願的窘境。
主持人:首先想請問張教授,台灣當局在推動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方面,都做了些什麼?
近期以來,台灣把推動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作為整個經濟發展戰略重中之重。最近在經建會裏面專門成立美臺FTA的一個項目小組,而且還利用“軍購案”作為推動與美國簽署FTA的籌碼。
主持人:台灣當局在推動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時候,他的理由是要實現台灣經濟的“安全”與“自主性”。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就能實現他的“安全”,實現他的“自主”嗎?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過去台灣作為美國與日本經濟的依附體而存在。那時候也談不上什麼安全,或者經濟“自主性”。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程中,在跟美國,雙方進行談判的過程中,美國對台灣也提出了非常多苛刻的一些條件。比如説在美國跟台灣簽的協定中,簽了一個“頭期款”,所謂的“頭期款”就是説,甭管以後什麼時候“加入世貿組織”,只要我們雙方的協定一簽訂,有些條款要馬上實行,他要求當時台灣當局開放四項,包括畜牧産品,還有(動物)內臟這些馬上要進口,所以這個應該説,對島內來説也是認為不平等的屈辱條約,但是台灣不得不照單全收。還有一個事情,就是與台灣整個老百姓,生活聯絡非常密切的一個米酒(事件),對當時台灣島內的老百姓的生活應該説是影響非常大的。
米酒是台灣民眾生活必需品,如同廚房裏的油、鹽、醬、醋一樣,米酒是重要的烹飪佐料。台灣全島600萬個家庭,幾乎每家的廚房裏都會放上3到5瓶的米酒。平時隨處能買的米酒,在2001年底,也就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卻出現了要排隊買米酒的現象。而且即便是排了隊,也不能想買多少就買多少。消費者必須拿著戶口本一次定量購買,每戶最高只能買到六瓶。所以在排隊的長龍中,有人甚至拿著幾十本沉甸甸的戶口本。這些人要在寒風中排上3個小時才能買到米酒。這是台灣五十多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
其實米酒一直是以低價吸引以米酒入菜或食補的台灣民眾。這種低價使得美國和歐盟一再要求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必須提高米酒的稅金,使它的銷售價格從當時的每瓶20元新台幣升高到100多元。在台灣從北到南,以至較偏遠的東部,各縣市的公賣局配銷處,幾乎都擠滿排隊買酒的人群。對於民生用品都要限量購買,可以説是民怨沸騰。此後,由於米酒的價格提高,台灣社會還一度出現假米酒氾濫的現象。因食用假米酒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在台灣各地屢屢發生。
張冠華:米酒本來在台灣是作為一種料酒存在的,它不像美國,它是作為飲用酒。但是美國它要求壓制台灣,必須要把米酒提高稅率,把它按照高酒精度的飲用酒來進行徵稅,短期之內台灣的米酒從一瓶只賣二十幾元新台幣,大幅度攀升到一百四五十,翻了五六倍。這些都證明台灣在當時那種依附於日美經濟的情況下,是談不上“自主性”的,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安全。
主持人:跟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不能就像台灣當局所宣稱的那樣,台灣的經濟就“安全”和“自主”了,也就是這樣一個理由在現階段也是站不住腳的?
台灣目前所強調的“安全”或者是“自主性”,主要是針對大陸而言的。隨著近年來,兩岸經貿關係迅速發展,對台灣經濟來説是好事,對穩定兩岸關係也是一件好事。但是陳水扁及島內“台獨”分裂實勢力,是不願意看到這一點的,因為這一點對實現他的“台獨”夢想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他認為這種態勢會影響台灣經濟的“安全”或者是“自主性”。他名義上講的是經濟的“安全”或是經濟的“自主性”,但是實際上是指威脅他“台獨”勢力的所謂的“安全”,或是他的“台獨”政治的“自主性”。
自1987年台灣當局有限度地開放兩岸人員和經貿往來,兩岸之間的經濟交往逐漸恢復。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不可逆轉地向祖國大陸靠攏,逐漸恢復了其作為中國經濟體系一部分的歷史地位。
據統計資料顯示。到2003年,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比重從1984年的48%降到18%,下降了30%,對美國出口連續三年呈現負增長。而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1至11月,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貿易總額達到了522.5億美元,並首次超過台灣與美國的貿易總額。
另據台灣統計,2003年台灣經濟增長3.15%,其中2.59%來自外貿凈需求,即祖國大陸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70%。如果沒有對祖國大陸的出口,台灣經濟增長將不到1%。
但是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及大陸市場對台灣經濟發展産生的積極影響,在民進黨當局看來卻成了台灣經濟的“不安全”因素。陳水扁上臺後,不顧島內工商界人士及民眾的不滿,一方面頑固阻撓兩岸“三通”,拒絕建立兩岸及港澳之間的經濟合作機制。另一方面反而積極爭取與美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
主持人:陳水扁當局執政以來,只要是中國大陸以外的區域,他都會積極推動,進行經貿合作,只要和中國大陸有經貿往來的一些經濟聯絡,他都會想盡辦法去阻撓,其實應該把他的立足點放在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這個點上?
對,但是如果純粹從經濟角度考慮看的話。目前兩岸經貿關係,還沒有實現最基本的正常化,這應該是台灣當局從經濟角度發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幾十年以來,台灣拿不出幾個像樣的國際品牌的商品,因為全是為別人做代工,賺的都是辛苦的打工錢,但是通過兩岸經貿關係的快速發展,不單台灣島內,現在一些産業的升級得到了一步一步地升級,而且現在很多的一些品牌,已經開始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就意味著對自己的商品有“自主性”,而不是給別人打工的角色。我們都可以看到,比如在大陸崛起的“康師傅”。還有比如説,我們看到的“宏基”、“華碩”這些品牌,這些品牌過去都是為別人做代工的。現在通過大陸市場,有了大陸市場巨大的腹地以後,迅速發展起來自己的品牌,這就有利於增強他的經濟的“自主性”。
主持人:那麼陳水扁當局的這種背後的用意也就是説與美日進行經濟結盟,然後削弱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背後的這樣一種目的是否能得以實現?
我想台灣的陳水扁當局這個目的是很難達到的,因為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型的,陳水扁他現在所做的這一切,只會延緩台灣經濟轉型和升級的時機。而不可能扭轉台灣經濟未來的總體轉移的大方向,也不可能扭轉兩岸經貿關係日趨密切的大的態勢。但是他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延誤了時機,讓台灣經濟的轉型期、陣痛期更長,讓台灣經濟付出更大的代價。
主持人:謝謝您的分析,謝謝。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下期節目我們再見。(編導:安倍含;攝像:孔河、楊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