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CTV.com消息(環球360):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您一定會覺得有點奇怪,我們的演播室怎麼多了藝術氛圍,其實我現在是在博物館的展廳裏給您主持這期節目。您可能已經猜到了,我們的話題和博物館有關。我先給你介紹一下今天我們的三位嘉賓。
常青:筆名謳歌,醫學博士,喜歡經常泡博物館
陳泱:學者、策展人 曾先後供職於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和研究機構
王立梅:30年中國文物對外交流生涯,中國首家世界藝術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
主持人: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聊到博物館,在很多人印象中,博物館似乎都是個比較沉悶的話題,博物館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是收藏着一些陌生珍寶的地方,跟我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不過後來我發現原來也有很多新奇好玩的博物館。
“如果她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常青對於博物館的迷戀也許並不為過。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休閒方式,有人喜歡逛街,有人喜歡泡吧,而醫學博士常青則喜歡泡博物館。對於常青來説,去博物館似乎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青:在費城的時候,我當時選擇自己住處的時候就選擇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周邊,基本上步行就可以到那兒。博物館就去一次,但是你被周圍的人群的感染的話,那種氛圍。
每個人迷戀一個事物都有一定的原因,常青如此迷戀博物館又是什麼原因呢?
常青: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小廣場,廣場上有一個碑,一句話對我印象深刻,我有的時候圍着廣場跑步,看那上寫着一句話就是,一個小孩他在什麼樣的城市長大,他所接觸到什麼樣的城市生活,對於他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當時,對因為我自己比較主動的去選擇了藝術博物館周圍的生活,可能它對我日後的生活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可能我在當時沒有感受到這種作用,我當時對藝術史或者那個門類沒有那麼清楚,但它給我的作用是日後能夠體現出來的。這也就是我喜歡到各個城市去逛各個博物館的原因之一吧。
2001年的夏天,常青買了一張費城博物館通票,這年夏天費城十來家博物館她差不多去了個遍,有的還去了不止一次。在她託名為謳歌所寫的博客中記述了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
“去年夏天,在日復一日的炎熱中想找點新鮮的事幹,於是去買了張費城的城市通票,要在一週內逛完四五個博物館……”
常青:我記得是01年的夏天,那時覺得很無聊,想接觸些好玩的事情,因為我以前接觸藝術博物館比較多,但是它其實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我就買了一張費城博物館的通票,而其中有一張就是,因為費城有一條河,那條河原來是一個重要的運輸樞紐,其中這個博物館就是講這個港口當時在航運上運輸上的意義。包括了各種各樣可能是200年的歷史,各個年代啊,當時我們在運輸上都有哪些革命性發展,當時船裏是如何指揮的,當時都運了什麼東西。然後我在那裏還發現了中國的珠寶。當時是他們運輸的貨物。這種東西對我感觸也比較深,人家能夠花這麼多的經歷,而且是非常精緻的去經營這麼一座博物館。這是比較獨特的角度。
讓常青如此着迷的這座海港博物館其實並不怎麼出名,然而卻以其獨特的展藏和精心策劃的展覽打動了參觀者的心。如今,越來越多主題鮮明充滿個性的博物館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德國這家別開生面的博物館就因其獨具特色的展藏而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這裡收集了500多件從古代到現代的護膚和美容用品,其中包括許多古代的美發用具。您瞧,博物館裏展示的這些假發似乎把我們帶到了巴洛克時代。而這個華麗的梨狀容器是300多年前的香水瓶,裏面裝了浸滿香水的海綿。婦女們選用特製的瓶子來盛裝香水,像這種銀色的香水魚,在當時的丹麥貴婦人當中頗為流行。而這種最早的可攜帶式吹風機,出現在19世紀末,我們還能夠明顯地看出酒精爐的原型。
這些精心策劃、深具創意的主題博物館,帶給參觀者一個另類的思考空間,巧妙地與生活相結合,擺脫了一般人對傳統博物館的刻板印象,把博物館各項功能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現代科技館的互動展覽更是讓參觀者親身體驗到了傳統博物館中感受不到的氛圍。
常青:他們有一個叫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在那個博物館裏我第一次體會了,人家就是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我們現在可能以為多種多樣的手段就是多媒體手段,但是在那兒呢你能想到的各種體驗科學的手段他們都有,而且那個館建得是非常,我覺得是建的非常人性化的。就是不管大人小孩到了那兒都能學到很多科學知識,包括他是最初怎麼發現閃電的,怎麼從閃電中獲得其實的,它當場都有一個小的模擬實驗,可以讓你體會到當時的情景。所以我覺得那個博物館感觸特別深,我記得我出來的時候,當時走在我前面有一個爸爸和一個兒子,他們之間有一次對話,兒子就問他爸爸説你上一次到這個科學博物館是什麼時候,爸爸就跟他説我是5歲的時候,這個兒子就對爸爸説,我現在也是5歲,你是不是也就是想讓我在4、5對的時候來接觸科學呢?他爸爸就説,哎,你真聰明,我就是這個意思。我就是想在你4、5歲的時候帶你看看科學是什麼東西。現在的科學跟這爸當時的科學不一樣的,現在的科學已經有了IT等各種花哨的科技了,這個兒子看到的肯定和這個父親不一樣了。
對於常青來説,每當走在去博物館的路上,總是很愜意,很放鬆。現在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常青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一看。
主持人: 一個博物館的主要特色體現在展品內容和展出形式兩個方面上。內容新奇令人眼前一亮,形式特殊也讓人耳目一新。前不久香港文化博物館開展,所有展品都參考了大型商場的歸類方法,分為“餐飲美食”、“健康美容”、“家居園藝”、“消閒娛樂”及“休息區”5大主題區域,讓觀眾有了一份逛商場式的輕鬆,去體驗藝術品與生活的內在關聯,所以博物館的展覽設計以及展出形式都是相當有學問的。
倫敦,是一個充滿了想象力的城市。這裡博物館眾多,它們有的歷史悠久,有的與現實緊密結合,讓人看到了過去,體驗了現在,也想像着未來。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傑佛瑞博物館、泰特當代藝術館、國家美術館等的魅力不僅在於充滿趣味的建築及空間設計,而且還在於其豐富而多變的策展。
這裡是倫敦的設計博物館(http://www.designmuseum.org/),只有兩層展示空間的設計博物館並不大,但橫跨時尚、平面設計、傢具、工業設計、電腦游戲、多媒體等領域,因此不論是服飾、配件、椅子、書籍,甚至餐具、汽車、飛機引擎……只要跟設計沾上邊,就有可能在此展出。
在這裡你總是會看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展覽。我們早已經跟隨美國電視劇《慾望都市》裏女主角凱莉風情萬種的步伐,踏遍了紐約最時髦的場所。不過卻是在設計博物館,才看到了對時尚女性具有“致命吸引力”的馬諾洛 布拉尼克(Manolo Blahnik)高跟鞋,是如何擄獲了這些拜金女們的心的。馬諾洛 布拉尼克30年作品回顧展,是設計博物館籌劃的極為叫好又叫座的一次特展,也是博物館與流行文化聯手合作的一個範例,它成功地將大眾帶進了設計的領域。
學者、策展人陳泱:成功的展覽就是那些能夠讓所有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和味覺,都能夠充分調動起來,有的時候全身心的進入一個空間的展覽,才是最有魅力的展覽。
不過你也許沒有意識到,在這些成功展覽的背後,還隱藏着一個正日益受到關注的新興職業群體——策展人。
學者、策展人陳泱:説到策展人這個職業,對全世界來説都很陌生,這個學科也就是10到12年。
作為策展人,不僅需要很強的操作能力,包括確立主題、籌集資金、運用社交能力尋找藝術家,收集作品,運輸、布展、邀請媒體,設計圖錄和導覽冊等,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宏觀的社會洞察力和富有感召力的奇思妙想。
學者、策展人陳泱:今天的博物館與我們印象中落滿灰塵的悄無聲息的博物館有個巨大的差異,就是在這個環節上,博物館的圍墻怎麼被打破的。
在策展人的推動下,博物館一改過去難以接近和沉悶的形象,變得更為開放與生動。這裡是法國的“蓋布朗利博物館”。距艾菲爾鐵塔僅一步之遙的蓋布朗利博物館由幾個不同部分組成,從遠處看過去,正面像一條狹長的五彩玻璃走廊,博物館白色的入口顯得分外搶眼。博物館裏環形的游覽線路,能保證參觀者不會錯過任何精彩展品。而走廊則是透明的,走廊內的每一件作品在外面都能夠看見,展區之間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互相呼應,由此在各展區建立了交流的場所。在蓋布朗利博物館裏沒有太多的墻,甚至門都很少,所以這200米長的走廊就成了巴黎最長的陳列室。參觀者行走在這個設計獨特的展館裏,就像走在一幅流動的歷史畫卷,從世界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為了讓盲人和視弱者也能欣賞到展覽,蓋布朗利博物館還專門為盲人製作了可以觸摸的文物仿製品。
學者、策展人陳泱:率先使用觸摸的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0年,他們率先把馬蒂斯創作的一組頭像專門為視障者做了一些工作,他們使用超薄的手套,發給盲人和視弱者,讓他們來摸馬蒂斯的頭像,從最早的具象階段,不斷發展,怎麼抽象,怎麼變形,我們都很熟悉的,巨大變化的這樣一個過程。
正文:伴隨着這些策展人的努力,零障礙的博物館日益增多,而呈現在參觀者眼前的展覽也更為精彩,與此同時,博物館在公眾中的形象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
主持人:究竟什麼樣的博物館才算是成功的呢?大英博物館館長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成功的博物館應該是有能力吸引同一個觀眾一次又一次地回來參觀的,博物館應該是人們普通生活的一部分,要讓人們把博物館當作自己的空間。
在這裡展出的世界藝術珍貴藏品,總價值不低於一個中等國家的全部國民財富。在這裡,馬薩喬、波提切利、達 芬奇、拉斐爾、莫奈、雷諾阿、凡 高、塞尚、畢加索、羅丹……這些大師們的精美作品第一次真實地呈現在了中國觀眾的面前。這裡就是中國第一家世界藝術博物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對於博物館來説,最關鍵也最吸引人的是藏品,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這座集世界文明精華於一身的博物館裏卻沒有一件本館的藏品。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王立梅:沒有自己的藏品,如何辦展覽?我們就一個字,借。
借展辦館的方式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模式。美國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是最早在博物館業引入並運用交流與借展方式獲得巨大成功的博物館。經費短缺是世界博物館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古根海姆博物館也不例外。要維持和拓展龐大的展覽體系就必須打破傳統,在托馬斯-克倫斯館長的主持下,古根海姆博物館大膽地開創出一條“古根海姆模式”的運作方式:他們強調積極與眾多國際著名美術館以及博物館之間展開闔作,依靠外部專家策展以及從其他館“借”來展品,樹立自己的國際品牌。
從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模式中,世界藝術館館長王立梅也看到了世界藝術館發展的道路,但借展需要支持。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王立梅:一開始很難借到好的東西,我一開始想買幾件藏品,其他都用複製品。但是沒想到,我們借展的想法,獲得了很多支持,因此就做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展。
今年1月,世界藝術館的開館之作《意大利文藝復興展》開幕了,展覽的全部展品來自意大利10多個博物館,展出的82件珍貴展品的擔保金高達35億元人民幣。這次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5月,世界藝術館又利用美國克裏夫蘭藝術博物館改擴建的機會,組織了又一個精彩的展覽。同樣全是真跡的60件、43位大師的作品再次登陸世界藝術館,莫奈、雷諾阿、德加、畢沙羅、凡 高、塞尚、高更、畢加索、羅丹……大師雲集,這樣高端的展覽在中國尚屬首次。而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些展覽完全採用裸展的方式,展廳中的藏品並沒有像以往一樣加裝玻璃擋板,而是採用了更為人性化的方式確保這些珍貴藝術品的安全,比如利用空間透視法,設計了一種斜坡,使觀眾避免過於靠近,同時又可以不影響觀看效果。另外展廳還採用了紅外線感應器,如果參觀者靠得過近會自動提醒。這種人性化的展示方式也讓展覽增色不少。
不到半年時間,兩個世界頂級的展覽薈萃中國,王立梅與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合作項目也紛至沓來,展覽日程已排至2008年。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王立梅:我記得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館長對我説,你要建中國的大都會?我説你們是西瓜,我們是芝麻,但芝麻一節節的往上長。
除了在借展上下工夫,積極開發各種展覽紀念品則是世界藝術館的另一大特色。在世界藝術館的紀念品銷售部你可以看到各種設計精美的紀念品,既有書籤、明信片、速寫本等紙質印刷品,也有麻布藝術包、鑰匙扣等充滿趣味的小禮品。王立梅認為,好的衍生品開發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再設計和再創造。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王立梅:大都會博物館是四大博物館中最成功的博物館之一,它的衍生品開發也是世界上聞名的。每年在本館銷售的衍生品是5000多萬美金。全球是3億美金的銷售額。這些利潤補助了經費的不足。美國和中國的博物館體制是不一樣的。只有10%政府給予補貼,90%要自籌。最大的就是衍生品。好的衍生品不僅僅是複製品,而是再設計和再創造。和生活很接近。
通過這些展覽衍生品的開發,世界藝術館充分挖掘了展覽的附加值,而這些派生産品的銷售反過來又擴大了展覽本身的影響力,形成了環環相扣的互動效益。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3位嘉賓從她們各自與博物館的不解情緣與我們大家一起分享了她們的故事。不知道觀眾朋友們看了本期節目後,是不是會對博物館多了一些不一樣的認識。博物館就在我們身邊,這個夏天,讓我們一同去發現博物館,感知博物館吧。
責編: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