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上天臺》講述的是東漢光武帝時,銚剛打死郭妃之父郭太師,銚期綁子上殿請罪。劉秀念銚家父子有功於國,未斬銚剛,只將他發配湖廣,並勸慰銚期不要辭官。此戲為老生、花臉合作傳統戲。李少春演時加演《太廟》一折,更名為《打金磚》。
“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孝三日改三時,孝三時改三刻……這段膾炙人口的唱腔是京劇《上天臺》中劉秀的一段經典唱段,説的是劉秀在沒有成事之前去銚期居住的白水西村,要銚期出山來輔佐自己,銚期很是孝敬老母,一直不肯答應,而銚母深明大義,於是自盡身亡,銚期葬母,一次次改短守孝日期,最後隨同劉秀而去,征戰打天下。可以説字字情深。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蕭長華先生説: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千連不如一串。無論是戲迷票友還是專業戲曲工作者切不可忽略多聽、多看、多演。正所謂:不愛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不看不知道,一看開了竅。
“王離了龍書案好言奉敬”這段唱腔是一段“二黃原板轉慢板”的板式,是以上下兩句為一組構成一個段落,它與“西皮原板”有極大的不同,“西皮原板”是“眼”起“板”收,而“二黃原板”則是“板”起“板”收,二者正好相反。
“金鐘響玉兔歸王登九重,普天下喜的是五穀豐登”這是京劇《上天臺》中劉秀的一段經典唱腔,可以説被諸多的專業演員及業餘京劇愛好者演唱、演繹過,在浩天老師的教唱中,他一直強調字是要受腔調、聲韻制約的。如果字輕腔重,字為音所包,聽起來便有聲無字,腔不達意;如果字柔腔剛,聽起來又近乎吼喊,腔直無情;因而字宜重,腔宜輕,字宜剛,腔宜柔,這樣一來,輕重相間,剛柔相濟,才合乎行腔的規律。看來唱好一段唱腔這講究還真不少。
責編:史冬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