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龍陵城距松山只有60公里,不僅是屏護松山據點的主要後方基地,而且是連接緬北和騰衝的咽喉要道。攻克龍陵,西進可威脅無險可守的日軍56師團總部芒市,北上可抄斷騰衝守軍的退路,從根本上動搖和瓦解日軍的整個怒江防線。播出日期:5月17、18日 中央一套 |
![]() | |
龍陵城距松山只有60公里,不僅是屏護松山據點的主要後方基地,而且是連接緬北和騰衝的咽喉要道。攻克龍陵,西進可威脅無險可守的日軍56師團總部芒市,北上可抄斷騰衝守軍的退路,從根本上動搖和瓦解日軍的整個怒江防線。因此,就在松山戰役打響的第8天,中國軍隊的兩個師繞過松山,兵臨龍陵城下。
由於守城日軍只有1000多人,儘管死戰不退,但幾天的工夫還是表現出了難以支撐的跡象。當中國軍隊將日軍殘部包圍在城西北隅一小塊地帶時,攻擊部隊迫不及待地發出了“我部佔領龍陵,殘敵即將肅清”的電報。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邀功心切,又向重慶發出了“已經佔領龍陵”的電報。
正當人們慶祝這個勝利的時候,日軍的增援部隊趕到龍陵,對中國軍隊展開反包圍,人們促不急防,龍陵城得而復失,中國軍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為此蔣介石大發雷霆,臨陣換將,撤了宋希濂11集團軍總司令的職,換黃傑代理。
![]() | |
這時方圓百里的滇西大地,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戰爭場面:龍陵松山一線,中國軍隊的三個半軍和日軍的三個師團絞殺在一起。騰衝一線,中國軍的兩個軍六個師圍攻日軍148聯隊。
而此時日軍緬甸派遣軍總司令部裏卻在進行着一場少壯派與穩健派的爭執。少壯派力主在印緬邊境同英印軍再次作戰,推行佔領印度的“烏”號作戰。但穩健派主張集中兵力消滅中國遠征軍,回援密支那,實施確保緬甸和越南防衛安全的“斷”號作戰。
然而在8月5號,東京根據太平洋戰局,最終批准的是“烏”號作戰。但此時的“烏”號作戰已經成為一堆碎片,因為在印度的史迪威發動了對密支那的進攻,20萬日軍兵敗如山。當日軍再轉而實施“斷”一期作戰時,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
在這期間,兩千多名日本守軍在龍陵城裏死守待援,龍陵指揮官曾經帶隊撤離龍陵,但中國軍隊因為不明真相等敵人回防龍陵時,已經錯過了第二次佔領龍陵的機會。
直到1944年11月11號歷時188天的龍陵戰役才宣告結束。消滅日軍10700人,中國官兵傷亡4萬餘人。
責編: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