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7日 14:45 來源:
播出時間:2007年3月4日
主講人:宗春山
大家好!這裡是《法律講堂》!一説到青少年,我們往往就會想到一個,像花兒一樣的這樣一個群體,認為他們應該是無憂無慮,天真浪漫的,但實際上在這個群體上,他們和我們成年人,有著同樣的煩惱和苦悶,當然他們的煩惱的確不如我們成年人多,但是他們應對的技巧那麼要比我們成年人要少了很多,所以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事件,就足可以導致一個非常不良的後果,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這個案例就是一個五元錢引發的一個悲劇。
這個事情是發生在河北農村一個小的村鎮裏面,這天就是2001年10月20日,這天的早晨12歲的一個女孩,叫小菲,那麼她的爸爸媽媽一早就起來到縣城裏去工作了,那小菲起來以後就比較餓,於是她就拿著爸爸媽媽給她一個五元錢就到小賣部準備買一包方便麵吃,當時確實很早,大約是六、七點鐘吧,這個小賣部還沒有開門,於是這個小菲就敲門,這時候這個小賣部的女主人,這個劉女士就把門開開了,那個小菲就含糊不清地跟她説了一段話,雖然這個含糊不清,但是小賣部的劉主人劉某和這個小菲很熟悉,所以她也基本就聽出來了,她是要買一包方便麵,然後女主人就説,你拿吧,自己拿吧,這個小菲就把五元錢放在這個秤盤上,自己就拿了一包方便麵,那麼這個女主人劉某一看她拿方便麵,於是就把這個找來的四元三角錢也放了秤盤裏,把這五元錢放在錢盒裏,找她四元三角,小菲拿著四元三角和一包方便麵就回家了。
沒過一會兒,這個同村的電工的媳婦兒張女士來到這個小賣部,一進門就非常急促地問這個小賣部的女主人劉某説,有沒有孩子在這裡花錢買東西,那這個劉某一聽説,發生什麼事情了?她説我們家裏昨天丟了200多元錢,那估計是要是小孩子拿的話,可能他會首先到小賣部來買一些零嘴吃,另外這個王女士繼續説,説我的這個錢裏面有一個五元錢是假幣,所以很容易去找到到底誰拿了我們家的錢。這話剛説到這兒,劉女士突然想到,小菲來買方便麵的那個錢恰好是五元錢,她趕快就把錢盒子搬過來在裏面翻,就翻出來一個五元的紙幣,那她一看這五元紙幣再加上這個電工媳婦兒王某這麼一説,就覺得怎麼看怎麼覺得這個五元錢是假的,當時她很氣憤,她説你等著,她拿著這五元錢就走了,上哪兒去了呢?就找到了這個小菲的家裏,推門進來,這時候小菲正泡著方便麵正在吃呢,就問小菲説,你怎麼拿假幣糊弄我?説完了就把這個錢就扔給她,説你把找你的錢還給我,又把剩下的這個錢拿走了。那麼這個劉女士從這個商店回來以後沒多一會兒,小菲可能這個方便麵也就剛吃完,又進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就是這個電工的媳婦兒,王某,她一見到小菲,也是同樣來質問她,説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錢?小菲説我沒有拿你的錢,那個錢是我媽給我,讓我來買早點的,我沒拿你的錢,這個王女士説不對,肯定是你拿的,因為這個錢是假的,因為這個錢就是早晨起來就你一個去買了,沒別人,所以賣方便麵的説這就是你的錢,這錢是假的,所以你就拿了我們家的錢。小菲當時就哭了,王女士一看,這個樣子就沒理她,扭頭就走了,上哪兒去了呢?就是到了這個鎮的裏面,找到了小菲的媽媽,説你回去問問你女兒吧,她是不是拿了我們家的錢?因為我們剛才在商店裏查的時候,這五元假幣就是她花的,而且我們家丟的那錢裏頭就有五元錢是假幣。媽媽一聽趕快回家了,當然媽媽也跟王女士解釋説,早晨起來我的確是給了孩子五元錢,而且那五元錢是新的,還不是這麼舊的,但是這個媽媽還是不放心,就回家了,回家一看女兒正爬那兒哭呢,就跟她説,你哭什麼?那個錢媽給你的,肯定不是你偷的,而且那個錢也是真的,不會是假的,新幣,甭哭了甭哭了,看看沒什麼事情,這個王女士扭頭關上門又上班走了。
沒多大功夫,這個村裏人就發現,小菲就跌跌撞撞在屋子裏出來了,大家聞著她身上有一股散發著非常強烈的一種農藥,叫樂果這個聞,馬上鄰居就問她説你怎麼了?她説我喝了農藥了。鄰居一看,趕快就要輛拖拉機,帶著孩子就往醫院跑,但是就在去醫院的路上,這個小菲就已經不行了。所以當小菲的爸爸媽媽來到醫院的時候,小菲已經是屈節身亡了,所以小菲的爸爸媽媽非常看過,看著自己女兒的屍體非常的痛苦,那麼也就是在當下他們倆就把孩子送進太平間以後,兩個人就到當地的派出所就報案了。派出所接到報案以後,就馬上展開調查,調查結果出來以後,的的確確是小菲自己喝了農藥以後,自殺身亡的,所以派出所的民警就告訴的父母説,你這個不屬於刑事案件,所以這個也不屬於我們工作內容,你應該去通過其它的渠道來解決。於是小菲的父母又找到律師,問完以後,就覺得應該就是通過法院、通過民事上的賠償,可能獲得這樣的一些補償,於是夫妻兩個又把兩個人告到了法庭,哪兩個人呢?一個就是小賣部的女主人劉某,還有一個就是電工的媳婦兒王某,要求她們賠償小菲一家人的喪葬費以及小菲的這個精神損失費。
當時告到法庭以後,這個應該説兩個被告都覺得很冤,也覺得很委屈,劉某就説,明明是她給我假幣,我還給她,我把我的錢拿回來,那怎麼就會讓她自殺呢?我沒有逼她,也沒有打她。這個電工的媳婦兒王某也説,説那個毒藥也不是我們家的,也不是我給她的,我也沒有去逼她,那她自殺跟我有什麼關係?如果這事是我把這藥灌到她嘴裏面的,你別説判我賠償精神損失,你就是槍斃我,我都沒意見,但這事跟我沒有關係。所以村子裏面很多人也對這件事情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説有關係,有的説沒關係,但是最後法庭判決的結果就是應該是
那麼法庭經過調查認定小菲的死,也由於兩個被告處理不當,給小菲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才導致了一個自殺的結果,因此判電工夫妻兩個賠償小菲的家裏的兩萬四千元的精神損失和經濟補償,判小賣部的這個女主人劉某為一萬兩千元的這個補償。
好,其實就事情的本身的經過並不複雜,當然了對於小賣部的女主人劉某,還有電工媳婦兒王某,她們在獨自去找小菲質問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她們有沒有對小菲進行更多的這樣的一種攻擊、一種指責,這些東西隨著小菲的自殺也無從考證、也無從查證了,因此我們對於這樣的事情來説,過程是非常簡單的,但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説小菲是不是因為五元錢就可以選擇這樣的一種結束生命的方式?另外就是我們大家也會去想,那麼兩個被告人,到底應不應該承擔這些責任?可能大家都會有這些疑問。所以從這裡面我們想我從兩個方面的問題跟大家做一些討論,那第一個我想就是一個法律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説,小菲的死到底和兩個被告有沒有一些直接的關係?
最高人民法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若干實行意見裏面肯定有這樣的一個規定,就是説以書面、口頭這種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是捏造事實,或者醜化他人的人格引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義,造成一定影響的,那就應當來認定為侵害公民的榮譽權的行為,那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説兩個當事人,就是兩個被告,他們在沒有認定一定是小菲偷了他們的錢之後,就貿然找到小菲,來指責小菲你是使用了假幣,你是偷了我們家的錢,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侵害了小菲的名義權。那麼第二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小菲才12歲,本是也是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發生這樣的類似這樣的一種,不管是民事行為也好,還是一些經濟的糾紛也好,實際上這兩個被告他應該去找小菲的父母來反映這個情況,或者説即使當場抓到了小菲偷他們家裏的錢,假如真有這樣的情況的話,他應該去把小菲送到我們的執法機關,比如説派出所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作為兩個當事人,就是成年人,他們自己去找小菲來質問這樣的一個過程,本身就會給一個未成年人造成巨大的一個心理壓力,所以法院認定,小菲的死和兩個被告人之間的這樣的行為,是有著一個很必然的因果關係的,那麼就是因為兩個被告、兩個當事人處理不當,才有了小菲最後選擇這樣的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死亡的這樣的一個結果。所以法院的這種判決應該説是正確的,但是我想
但是我想接下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要大家跟討論,因為這個問題的法律的這樣的一個知識點其實也並不複雜,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青少年自殺的一個問題。那聽完這樣一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去理解説一個五元錢,對於我們現實生活來説現在的五元錢也不算什麼?一個五元錢就會導致一個12歲少年自殺,是不是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呢?其實不是這樣,從法律上來講,小菲的死和兩個被告的行為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是從心理學上來講,一個人的自殺,是他心理重大的缺陷的一種表現,那麼首先我們看看心理學是怎麼來界定這個自殺呢?它説自殺是在一個人處在無助的一種狀態下,在外界的一些誘引的
那到底什麼是自殺呢?應該説自殺是一個人自願的結束自己生命的這樣的一個過程,自殺它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處在一種無助狀態中,就是他沒有辦法了,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那麼還有一種就是,還有一種情況或者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有外界的一些誘引,或者條件刺激下才會導致這種極端的行為。那我們想小菲是不是就因為一個五元錢,或者説兩個當事人對她的指責,她就會産生這樣的一種衝動呢?其實也不是這樣子,這和一個人他平時的經歷和經驗有著很重要的關係,那我們説,無助是什麼感覺呢?無助就是説沒有辦法,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如果把這件事情放在我們成人的身上,可能這太算不了什麼了?你可以到法院、你可以到派出所去告我、你可以做司法鑒定、你可以去調查等等,但是如果把這件事放在一個未成年人,就是一個年僅12歲的孩子身上來講,可能就是一個很重大的事情了,為什麼這樣講?就是關鍵是我們對於事件的嚴重的判斷不一樣,孩子們對一個事件,很小的事件可能會覺得像天一樣大,而我們成年人可能覺得,這件事情就是一個很小的事情,所以這種無助感,是因為孩子本身不成熟狀態決定的。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誘引的問題,這個誘引到底能夠起多大作用?我們很難去鑒定,比如我舉一個例子,一隻兔子把一棵樹給撞倒了,那你説這只兔子力量太大了,還是説這個樹本身就不結實,因為説兩種原因都是互相作用的,也就是説,這個兔子本身沒有多大作用,但是這個樹也的確不結實了,所以外因只是一個很小的一個因素,但是它會通過孩子內心的這樣的本身的看待事情的這個態度,本身處理這個事情的方法,因為這方面的這種問題可能會他把芝麻大的事情,看成足有大象那麼大,他就會覺得天塌下來了。所以很多青少年的這種自殺,是和他這種,我們説什麼呢?就是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對一個問題承受的這種能力是有著很大的相關的,我們現在總説我們現在孩子們就是抗挫折能力弱,就是因為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這樣的一個特點來決定的。
在青少年自殺裏面,實際上像小菲這種,我們更容易把它稱為這種激情的自殺,也就是説,在一件事情突發事件下,他採取這種很快速的、很極端的一種行為,這種自殺行為一般的是很難去注意和觀察到的,但是在這裡邊我們想我們應該對青少年有一個很
那麼在這裡面就是我們現在學校也好、社會也好,都在強調如何去增強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其實我這麼多年研究發現,所謂的挫折也是很難鑒定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換句話説,就是一個事件的大與小其實是一個主觀的判斷,你比如説我手裏拿的這只筆,這只筆到底有多沉呢?我想把它放到我們的兜子裏面,放到我們身體上,你幾乎就沒有感覺它的存在,但如果把它放在手臂上,我們就這樣平舉著,舉出15分鐘去,一般的人,這只胳膊就抬不起來了,最後很可能就被這只筆把這只胳膊壓跨了。那用這樣的一個例子,就可以説明什麼問題呢?到底什麼是壓力?到底什麼是一種嚴重的事件?我把它通俗地説一下,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東西。所以同樣一件事情,可能放在你的身上,你的就是小事一樁,不算什麼,但放在他的身上,他就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事情。所以現在國外社會學者他有一個人的這種應急實驗表,就是哪些事件是一個人的最緊急的事件呢?它只是取了一個平均值,就是絕大多數都是這麼選擇的。那麼排在第一個就是什麼呢?大家能猜一猜嗎?排在第一位的是離異,就是這個離異,指的就是爸爸媽媽的離異,也同樣是包括夫妻的離異,那麼這個離異本身所帶來的這個影響和後果是排在第一位的,那第二位的是親人的亡故,比如家裏有人突然死掉了,爸爸、媽媽、孩子等等這是第二大類應急事件,那麼第三類、第四、第五、第六,一共到五十類裏面就是應該説就概括了我們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包括調工作、包括家裏有人吃官司、包括等等等等,這都是我們能夠把它羅列出來的這樣的事件,但這些事件僅僅對於成年人是這樣一個參照標準,對於青少年來講,很難我們斷定到底哪些是他們重大的應急事件,可能一個考試的分數,老師的一個眼神,爸爸媽媽的一句話,或者像鄰居這樣的一個白眼,就足可以把一個孩子推向死亡,這恰恰就是我們青少年自殺的一個非常特殊的一個現象。所以過去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孩子們的比如意外的傷害,比如其他方面的情況,很少來關注青少年的自殺,其實我告訴大家,青少年的自殺排在青少年意外就是這種非正常死亡的第二列,就是第二個,第一個就是我們説的交通等等這樣的一種事故,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自殺,而且從整個的世界上來講,青少年自殺以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了。
據説最近韓國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電影,或者電視連續劇,因為它本身最後是改編一本書,是一個中學生自己寫的一本書,這個書的名字就叫做《假如我明天死去
》,所以像我們舉得這樣的一個例子,還是像我剛才舉的這個韓國這個暢銷書也好,這説明什麼?説明青少年對於自殺、對於死亡的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他們生命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重大的事件。但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的文化其實不僅僅是我們東方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可能包括世界的文化裏面,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定死亡的文化,我們不願意談死亡,甚至我們生活當中的四、十三都沒有辦法談,你説你去保險、壽險是最不好上的,你給人上壽險,你是咒我死。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都避諱談死亡,但是青少年他在這樣的成長的經歷過程當中,他必然要去思考和面對死亡這個問題,包括所謂的這種生活重大事件的應對問題。這就給我們這樣的一個警示,就是我們應該去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這樣的生命教育,或者説得具體一點就是死亡教育。當然我們剛才説的這些東西,都是很原則的,那接下來我給家長們提供兩個方面的知識點,一個就是你怎麼判斷一個孩子,他要選擇自殺的這樣的一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那第二個就是你要採取哪些必要的措施?我想這點可能家長們聽完以後會有些毛骨悚然,好像我們每家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人對自殺有永久的免疫力,你可以做一些調查,包括我們也做過調查,應該説百分之五、六十的人,還不是青少年,五、六十的人都有過自殺輕生的這種念頭,當然最後採取行動的,那畢竟是極少數,但是自殺這個問題,它是有一定的傳染性的。
據説在國外,比如説某一天他報道了一種青少年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自殺的?這個報道一齣,接下來這幾天當中,採用同樣方式自殺的這種青少年,立刻就開始,抖然就增加了,就是它的確對人們心裏會産生一個巨大的誘導作用,所以現在我們也正在呼籲,關於自殺問題的報道,一定不可以去宣傳他的過程,比如説有些人媒體就告訴他們用什麼方式自殺的?為什麼用這種方式自殺的?因為這種方式的自殺沒有痛苦,於是很多人就嘗試這種方式去自殺,特別是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媒體的這種誤導。
所以話又拉回來,那我們想剛才我們談到了,就是説到底什麼事件會引起青少年自殺?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任何一個事情都有可能,那關鍵就是我們去如何,去預防青少年自殺,也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孩子們的自殺之前,他是有一個心理求救的信號,這個心理求救信號,有的時候不是他主觀的、故意的,是他行為的一種改變以後,可能就會給外界傳達一個信息,就是我準備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了。
一般地來講,就是説我們家長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總覺得有一個重大的事情的時候,可能才會想到孩子會有什麼樣的一些極端的行為?其實我告訴家長們,不是這樣的,有的時候孩子的這種自殺,幾乎都沒有前因後果,甚至這件事情你都覺得不可能,比如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12歲的小女孩自殺了,頭天晚上她媽就看她在屋裏面很晚才睡覺,燈一直亮著,結果第二天早上一起來,發現人已經在四樓的陽台下面去了。那麼她留了一張紙條,為什麼死的呢?説因為她班裏的學習成績始終沒有提高,她是一名班長,因此要負這個責任,要用她的死,來換取同學們這種自尊、這種努力,於是她跳樓了,你看這死還是很正義的,很積極的,她覺得就用這種方式才能讓同學們去努力,你要這樣來看,那幾乎是沒有什麼不可以讓我們孩子去選擇的這樣的一種方式了。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如何去判斷或者去把握住孩子們自殺前的一些信號,首先一個就是這段時間,這個孩子可能開始把自己封閉起來了,他基本上不跟外界來往,把自己關在屋裏,天天去看電視、上網、或者是寫東西,寫一些東西,當然僅僅這一個條件還是不是完整的,那第二個他可能會跟周圍的人,去談論死亡的問題,比如説他會想人死了會是什麼樣?他會跟你講,人死了是個什麼樣?人怎麼死才能不痛苦?他會有這樣的一些假設,有這樣的一些探求。第三個他開始不睡覺了,就是晚上、夜裏他不睡覺,開著燈,但有的時候他不開等,他睜著眼,那你也不知道,但是他不睡覺,他總在思考這個問題,處在一種焦慮和抗憤狀態。第四個他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了,把東西收拾好,而且基本上收拾的比較整齊,當然如果您家孩子從來不會收拾東西,我估計這個特點就不明顯了,但是他會把自己的東西,比如説一些非常好的東西去還給,就是借來的東西去還給好朋友,比如欠誰錢了,他還給人家,借誰東西了他還給人家,另外把自己一些很珍貴的東西,他會送給他最好的朋友。
應該説這幾個方面,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這個孩子可能就有自殺的傾向了,那當然可能我們家長就會説,那接下來怎麼辦呢?我們也不能是天天守著他,比如説兩年前北京的一個中學生就有自殺的傾向,這個爸爸媽媽也發現、也注意到了,於是他們就把這個陽臺給封死了,但是孩子還是從窗戶跳下去了,所以就是我們父母當注意到孩子有這種自殺傾向的時候,應該採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我覺得有這樣幾個方面,那第一個叫直接的、直截了當的和你的孩子來討論死亡的問題,這個沒有什麼不可以談的,完全可以談,就去問他,你是不是想到過死?你想到過怎樣死?你可以聽,如果他把他想死這個過程説得非常的詳細、很週密,這説明他真的已經是經過深思熟慮了,如果説他僅僅是有這麼一個大概齊的東西,那説明還好,他還沒有想好,但是你要跟他討論死亡的問題,注意是討論,不是教訓,不是站在那兒指他鼻子説,你不能死,你死了我怎麼樣?或者你死去,我不在乎,千萬不要用這種語言來激,就是來激將他,討論,問他為什麼要這種方式?想沒想到過死,會有哪些痛苦?包括你跟他探討,他選擇那個死亡方式你會比如説跳樓,你會告訴他跳樓是很難受的、很難看的,死的也很難看的,你會跟他討論這個過程,有時候孩子們在選擇這個問題的時候,他不會想的那麼週到,死多省事,跟張國榮似的飛下去了,他不會想那麼週到,你要告訴他,每一種方式,就像一個朋友,這個時候家長真的有點鼎立,確實像一個朋友一樣跟他來探討死亡的問題,你想過,想好了沒有?
第二個就是應該説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尋求專業的幫助,我們現在很多的家長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很擔心別人説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有問題的時候,覺得臉上沒有光彩,所以當孩子有問題,比如説抑鬱症等這些反應的時候,他瞞著,或者不願意告訴鄰居,也不願意去就醫,其實這樣做是對孩子生命的一種忽視、一種輕視,其實當孩子真的也這種傾向的時候,我們帶他去接受專業的心理幫助,應該説是非常有效的,至少可以給我們家長提供一些有效的和積極的信息。
第三個就是我們家長要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了,哪些防範措施呢?那比如説就應該在電話旁邊放一個就是緊急的援助電話,包括心理方面的、包括醫療救助方面的,因為有的時候當孩子們或者説即使成年人,當最後選擇結束生命之前,也會有那麼一點點的回憶的,那麼他就可能會撥打這些電話,擱在他的床頭上,那第二個要派有必要的專業來看護這個孩子,第三個要把家裏的一些,比如説想一些巨毒的藥品,像這種利刃的東西,比如説刀子、剪子還有繩子,這些東西嚴格的保管起來,不能讓孩子輕易的得到,一旦得到這些東西的話,那孩子很可能隨時就會採取一種措施,當然最後一點如果確實診斷孩子有一些心理上的嚴重障礙的話,還應該住院醫療,所以這幾種措施我覺得應該是面對孩子這種緊急的狀態下,一些必要的措施,當然最主要的,我覺得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一個孩子或者一個人,所以他要選擇死亡,是因為他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任何留戀的東西了,很多人不理解,我們活得好好的,不理解,説,這些人為什麼會去死呢?其實對於要死的人,他需要給自己活著找一個理由,就我為什麼活著?而我們這些正常人,要給自己死找個理由,我為什麼要死?所以這些要告別人世的青少年,他們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對自己的家庭、對自己的親人,徹底的失去了信心,所以他們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當然也有一種自殺人,他追求完美,覺得這個世界不完美,他要求世界應該更好,所以他去找極樂的世界去,所以這些問題都反映出,自殺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一種心理狀態,現在我們社會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某某某自殺了,於是説是不是這個人説的什麼話?這個人罵他一句?這個人打他一腳,其實我剛才談到了,這僅僅是一種誘引,根本上來講,是他生命本身出現了嚴重的一種障礙,或者一種重大的缺陷,人不是為某一件事情自殺的,是為自己生命的重大缺陷自殺的。
最後説到這裡,我想還要給青少年朋友提個建議,就是如何來看待自己的這種創傷?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所承擔的這個事件是最大的、天大的,其實不是這樣。
其實很多青少年都以為自己所遭受的這個遭遇是最大的,是最痛苦的,其實不是這樣的,佛教裏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説什麼呢?就是説上帝挑了100個人,這100個人就是他們認為自己是最痛苦的,於是就讓他們每人給一張紙,説你們把你自己最痛苦的事情寫出來,100個人寫完以後,要交給上帝的時候,上帝説我不要,你們互相交換你們的紙條就可以了,他們互相一交換才發現,每個人的痛苦,自己的痛苦也是別人的痛苦,別人的痛苦也是自己的痛苦,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痛苦,而且痛苦往往是共同的,於是這些人,就不痛苦了,也就是説痛苦是我們生活的一個什麼?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就像沒有夜晚我們就不知道白天是什麼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去冷靜地、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所謂的痛苦。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訓練,就是認知訓練,什麼意思呢?就是説比如説ABCD理論,就是A代表一個事件,就發生了一個什麼事情,B就是你怎麼看待這個事情,C是你因為看待的這個事情以後,就産生了一個行為,那D就是一個結果,所以就是同樣一件事情,你怎麼看它,你就會不同的觀點,然後就有不同的行為,最後就導致一個不同的結果,説到這裡面我覺得朱德庸有一幅漫畫,很受啟發,説的也是一位女士,覺得自己太痛苦了,活的沒有樂趣,就選擇跳樓了,她樓很高,在18層,就在她從樓上往樓下跳的這個過程當中,她要經過十幾個家庭的窗戶、陽臺,每經過一個家庭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家庭在打架、那個家庭的人在哭,那個家庭的孩子沒有人管,那個家庭沒有飯吃,那個家失業了,所以當她還沒有跳到最底層的時候,她已經後悔了,原來所有人都有痛苦。這也是我告訴青少年朋友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要以為你是最痛苦的,你是最可憐的,所有人你的痛苦別人都要經歷,第二個教給青少年們一個方法,就是放一下,這個放下不是我們宗教的那個放下,就是有些事情當時的確是很難,但是你晾一晾他,不要馬上去處理他。
這裡面也有一個小故事,最後呈現給大家,小故事説什麼呢?説有一個師傅帶著兩個徒弟到郊外去踏青,走著走著,這個師傅就説,我渴了,然後跟一個徒弟説,説剛才我們路過一個小水坑,那裏面有水,你給我取點那水喝去,這個小徒弟馬上就跑回去了,跑回去沒一會兒很快就回來了,空著手回來的,他説師傅那水不能喝了,師傅説為什麼不能喝了?説剛才過去一輛馬車,把那個水給弄臟了,師傅説不行,我一定要喝那個水,你還給我回去取去,這徒弟沒有辦法,又跑回去了,等他回去一看,剛才他在的時候這水是渾水的,那麼經過剛才這一個往返的過程,這水沉澱了,變清了,於是他把碗給師傅送來了,師傅説你看,我就知道等事情過去的時候,一切又恢復正常了。所以把這個小故事也送給我們青少年朋友,當你真的遇到問題的時候,別著急,一切都會過去,明天的太陽還會照樣升起。好,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咱們下次再見!
因為當時很早,六、七點鐘,這個小賣部還沒有開門,於是這個小菲就推門進去了,她含糊不清地就説買包方便麵,小賣部的女主人劉某因為她和小菲很熟悉,那麼雖然沒有聽清楚,她知道,大概就是要方便麵,然後説你把錢擱在那兒,就把方便麵給她了,她因為太熟悉了,所以也沒有好好看那五元錢,就把五元錢扔到錢箱子裏面。
那麼因為當時太熟悉了,所以她也沒有好好看這個錢,就把錢扔到錢匣子裏面了,後來當電工的媳婦兒王某來的時候,就説有五元假幣,於是這個女主人,小賣部的劉某就在錢匣子裏翻,就翻出五元錢來,因為早晨沒有什麼人去買東西,好像認為只有這個五元錢就是小菲的,所以她就同時也會,馬上立刻就認為,這五元錢一定是假的,這五元錢到底是不是小菲給她的那個五元錢?而這個五元到底又是不是假的?在小菲死之前,始終也沒有得到認定。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就是孩子,似乎他沒有尊嚴可言,實際上我們貶低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就貶低了孩子尊嚴,比如我們現實當中經常罵人,怎麼罵呢?説我是你老子,你是我兒子,我們猛一聽這話好像沒罵人,挺文明的,無非就是貶低了一個人的輩分嘛?其實在我們的文化裏,貶低一個人的輩分就是貶低一個人的尊嚴,因為在我們中國的文化裏面,做小的是沒有尊嚴的。所以在小菲這個事件當中,我們成年人就忽略了她的同樣也具有和我們成年人一個平等的,與生俱來的這種人格尊嚴,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立法原則裏面的第一條就是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所以我想通過小菲的這個案例,也應該告訴我們這個社會,應該給未成年人,即使是犯錯誤的未成年人足夠的,或者一個最平等的人格尊嚴。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們一個應有的平等和尊重。
那麼如果要按照這個認知理論來説,這個小菲的這個自殺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原由的,那雖然是五元錢,那可能在小菲的這种家庭裏面,那麼家裏面可能把這種尊嚴、把正直、把這種不拿別人家的物品的這樣的東西,當成一個家裏面的一個很重要的一種道德觀念,甚至這個村子裏面的人的風俗習慣,也非常把這種,比如説偷拿這個東西,哪怕是一分錢,都非常是不啻的,所以在這樣的一种家庭文化和這種社區文化的這樣的一種背景下,那麼一個孩子在面對這種壓力指責或者是懷疑的過程當中,就可能會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是一種非常大的一種痛苦,因為這是他平時的價值觀念、平時的道德觀念是不能夠接受的,所以他會覺得,天塌下來了,會覺得自己沒有臉面見父母,甚至覺得給父母臉上抹了黑,甚至覺得自己無言再見同學和老師。所以按照這樣的一種邏輯去下去的話,他越想越窄、越想越可怕、越想越痛苦,所以最後選擇這種用死亡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清白,這個東西,這個女性自殺裏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什麼呢?她們往往用死來想證明自己是清白的,這是女性和男性自殺一個很重大的不同,這也是我們文化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所以我想可能小菲的這個死,實際上是和她的這种家庭教育、和這種文化的影響有著相關的,但這裡面其實有一點也很遺憾,就是當小菲在家裏痛哭的時候,當這個媽媽從這個鎮裏面趕回家裏的時候,實際上這個時候是小菲最無助的、最痛苦的、最需要幫助和有人來支持她的時候,這時候就是這個母親忽略了小菲她的這種心理的需要,也忽略了她這個哭本身就是一種求助的一種信號,她覺得有什麼呢?不就是五元錢嘛,而且是我給你的,沒事了,她把大人的這種看待問題的這種方法、角度就夾在了孩子身上,覺得大人沒有問題,孩子也會沒有問題,那麼於是她錯過了幫助小菲的最佳的時機。
那小菲這個五元錢的事件可以説,雖然事情,這個五元錢本身這個事情不是太大,但是它可以折射出我們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就是我們成年人,往往根據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孩子們的問題,他不能蹲下心來看。比如説我們有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實驗,就是孩子們在過馬路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這個車已經快到跟前的時候,他還在跑,這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就因為孩子們的視角,他的視角、空間距離和移動的速度的判斷和我們成年人是截然不同的,因為他整個的視覺的發育還沒有健全,所以當對於一個事情的大小的判斷,以及快慢的判斷,都是不是準確的,比如説他會説一個火車像長蟲一樣這麼大,其實不是,我們説這是透視感,那麼在很遠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火車確實像長蟲,但並不等於這個長蟲就像火車,火車就像長蟲這樣的小,他不會把這樣的兩個現實當中和這個判斷來做出一個正確的一個比較。所以因此説,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千萬不可以把成年人的這種主觀的判斷和感覺,強加給孩子頭上,這樣做一方面首先是我們對孩子的一種歧視,這是一種歧視,那其次就是我們很難跟孩子建立一種平等的、溝通的一個基礎,因為你是按照你自己的,我們成年人在強調自己的話語霸權,你覺得就應該這樣做,於是你就會判斷孩子也應該這麼看,也應該這樣做?這個無形當中使我們孩子在遇到危機、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求助我們的父母了,因為他知道,你不能夠去有效的幫助他和理解他。
責編:西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