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法治頻道 > 第一線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門2007:吉林篇

CCTV.com  2007年10月22日 17:00  來源:  

  炎熱而寧靜的下午,當人們正在午睡的時候,一個陌生人闖入了一戶民居。他鬼鬼祟祟,四處地張望,似乎在尋找著什麼東西。正當危險慢慢逼近時,這個村民突然醒了過來,他摁響了炕頭邊的紅色按鈕。

  派出所的民警立刻得到線索,並在第一時間趕赴案發現場。


  與此同時,附近的幾戶村民也拿著鐮刀和鋤頭,趕到案發現場進行援助。最終,在民警與村民的共同協助下,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獲。

  記者張佳慧:您現在看到的是,三合邊防派出所開展的一次實戰演習。由於三合鎮邊境一線村屯遠離城鎮,居住分散,經常受到境外人員非法入境的侵害。於是,邊防派出所創建了“邊境110”的警務模式,這種防範體系大大地密切了警民關係,保護了邊境地區的安全和穩定。

  在剛才的實戰演習中,派出所民警和附近村民能夠快速趕往現場,進行救助,主要得益於邊境110的報警裝置。

  申建軍(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 我看這有六個綠點

  記者張佳慧:這些綠點代表什麼意思?

  申建軍(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這些綠點是我們派出所安裝報警裝置的重要村屯。

  記者張佳慧: 如果村民報警的話,我們怎麼知道?

  申建軍(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假如説,這邊村屯報警的話,這邊會閃,閃紅色的。假如説申東山這家報警了,這邊也會閃,我們一點擊就能顯示出來他戶主。

  記者張佳慧:這就是他的家?

  申建軍(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對,他房屋的情況。

  在110接警裝置上,清晰地顯示出報警人姓名、家庭成員以及鄰里關係,甚至連報警地點與派出所的距離都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根據不同的警情,派出所還預設了不同的處置方案,在最大程度上,縮短到達現場的時間。

  申建軍(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不只是我們派出所的報警裝置設置,而且形成了警民聯防,我們去之前,他們一個組的成員,其他人都知道哪家出事了,其他人都一起出來,先控制這個場面。


  記者張佳慧:像這樣的報警裝置,一般都以每十戶或二十戶為一組。當其中的一戶村民遇到困難或險情的時候,只要輕輕按下這個紅色的按鈕,附近的村民和派出所的民警就會立刻趕到現場進行救助。由於這種報警裝置一般都安裝在老百姓的炕頭旁邊觸手可及的地方,所以又被村民親切地叫做“老百姓炕頭的110”。

  三合鎮是歷史名鎮。從東北抗日戰爭到全國解放戰爭期間,全鎮有無數的革命烈士,為祖國的光復和民族的解放,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如今在鎮裏,隨處可見烈士紀念碑,用當地村民的話叫“山山開滿金達萊,村村皆有烈士碑”。

  三合鎮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鎮上98%的村民是朝鮮族。於是,在閒暇之餘,學習朝鮮族語言成為三合邊防派出所的一個重要任務。三合邊防派出所共有13名民警,其中有7名民警可以用朝鮮族語言進行對話。今天,派出所的民警又聚集到一起,互相交流著學習語言的心得。

  申建軍,朝鮮族。申建軍不僅能夠與朝鮮族村民溝通,還能熟練地使用漢語。閔勝虎,朝鮮族。説著一口純正朝鮮族語言的閔勝虎,時不時還會説兩句漢族方言。今天,他們倆又當起了漢族民警的臨時老師。

  申建軍(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劍峰,你念。我們是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他説得挺標準。職業,我剛問的。邊防警察。籍貫,黑龍江省。你不是成了漢語了。

  此時,漢族民警侯建軍也有點不服氣了,他和其他的幾個漢族民警決定要考一考閔勝虎和申建軍的漢語水平。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看著兩個朝族民警如此費力地説著繞口令,剛才還靦腆著學習朝語的漢族民警,此時,噪門也變大了,開始當起了漢語老師。


  三合鎮地處中朝邊境,隔著圖們江,與朝鮮的會寧市遙遙相望。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成為境外人員非法入境和跨境犯罪的高發地區。

  攝製組跟隨民警走訪了幾戶人家後,我們發現,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孩童。民警們説,由於三合鎮98%的村民説朝鮮語,所以,年輕男女絕大多數去了韓國打工。現在,三合鎮80%的村民年齡在四十歲以上,人口趨於老齡化,防範能力差,針對這一特點,派出所民警開展了駐村走訪、重點回訪,通過與村民聊天談心,不僅拉近了與村民的感情,更為安全防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張佳慧:我看朝鮮族人的家裏,有很多很多的酒瓶子。

  申建軍(吉林省公安邊防總隊三合邊防派出所民警):每個人家裏都有很多,這還算少的。這也是朝鮮族人的一個特點。咱們朝鮮族人一般進了屋都得先脫鞋。

  金大爺是朝鮮族,兩個子女都在北京上學。前兩天,金大爺開拖拉機的時候,不小心把腳砸傷了。今天,派出所的民警特意來看望他。

  “風俗習慣都不一樣。”

  “我倆長得跟北朝鮮男的,一看就能看出來。”


  “現在人少了,都去韓國了。剩下的不是骨折的,就是病的,青年的都去韓國了,留下來的人都是病人。”

  離開金大爺家,我們國門2007攝製組又跟隨派出所的民警,驅車前往一所特殊的學校。之所以稱為特殊,因為這是一所只有兩個人的學校。一路上,我們的心裏充滿了好奇,兩個人的學校會是什麼樣的呢?

  學校坐落在三合鎮的大蘇村,一個沾著村裏氣息的名字──大蘇小學。在走廊裏轉了一圈,房間裏空空如也。如果不是墻壁上的黑板,倒在地上的講桌以及掉在地上的黑板擦,我們也許會誤認為,這裡是一個倉庫。

  記者:前面好像有聲音?

  所長:應該是這個。

  記者:這個屋吧,老師辦公室。你好,老師。我們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想來採訪您一下。

  老師:謝謝你們。

  記者:打擾一下,正在上課是吧?

  老師:正在上課。

  記者:我們是覺得挺奇怪的,為什麼這個學校只有您一個老師和這一個學生呢?是一直這樣嗎?

  老師:不是,是這個學期就剩她一名學生了。

  “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這是記者在朝鮮族地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2000年,大蘇小學與鎮裏的學校合併,學生們都去了鎮裏上學。小虹陽家比較困難,所以一直留在這裡。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李老師被留下來繼續教授虹陽。

  記者:那您平時的上課工作還跟以前一樣嗎?對一個學生和一群學生?

  老師:一樣。


  記者:您教什麼課?我看這好像是朝鮮語?

  老師:我們是朝鮮族學校,所以教朝鮮語文、數學,數學也是用朝鮮語來講的。

  記者:以前也是教這麼多門課嗎?

  老師:我以前是光教漢語,這個學期就我一個人教她,所以不能不教朝鮮語文和數學。

  記者:虹陽,阿姨問你兩個問題,行嗎?我叫你阿姨呀,那你叫我姐姐也行。你覺得跟其他的小朋友上學有什麼不一樣?

  女孩:不一樣,上課有那麼多學生,下課還可以一起玩。我就一個人玩。

  記者:那也沒有同學陪你?

  女孩:媽媽告訴我,不管一個人也得上,兩個人也得上。

  李老師1982年來到大蘇學校教書,到現在已有25年。從最初的12個班級、500個學生,到現在的1個教室、1個學生,李老師心裏有著太多的感觸。

  這一大片是操場嗎?

  老師:原來都是操場,都荒了。

  記者:我看現在都是草。

  老師:這幾年也沒學生。

  老師:那個房子就是以前的初中和高中。

  記者:我現在看到這一片草,我都能想象到,五年前、十年前,現在這個時候肯定操場上全是學生?

  老師:對。

  記者:下課時間。

  老師:有時候我也心裏就不想幹這行,不過,一名貧困學生怎麼也得教她念小學,連小學都不念,那以後怎麼辦?所以,我決心到退休的那天為止,一直教她。

  半年前,三合邊防派出所得知了小虹陽的情況。於是,民警們總會定期來到學校,給小虹陽帶來生活用品以及學習用具。每次看到這些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具,小虹陽總會露出天真無邪的笑臉。今天,小虹陽更是開心的拿出蠟筆,寫下幾個字,送給了民警叔叔。

  女孩:叔叔,謝謝你。我祝叔叔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叔叔説,祝願虹陽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一個關於老人的節日。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朝鮮族中,這一傳統表現得尤為突出。每年農曆8月15日,朝鮮族都要舉辦盛大的老人節。在這一天, 6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接受人們的祝福。房間裏,廚房裏,院子裏,三合邊防派出所的民警正開心地忙碌著。民警們準備在老人們到來之前,給他們一個驚喜。

  老人們陸續到來了。朝鮮族奶奶們換上了五彩繽紛、綴有飄帶的綢緞短上衣;爺爺們穿上了淺色上衣、深色坎肩和肥大的長褲。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即興歌唱,翩翩起舞。派出所的民警與老人們同歌共舞,盡情盡興,竭盡全力地讓老人們享受著節日的歡樂。

  一曲《當兵的人》結束後,節日的晚宴開始了。派出所民警為老人們準備了米酒、打糕、狗肉,對老人們大半生的辛勤勞碌表示尊重和感謝。

責編:邊境佳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