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6日 11:41 來源:
王筱磊:中國既是海上大國,也是航運大國。而南海海域則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隨著中國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每年都有數十萬艘世界各國的船舶航經南海海域。同時,南海也是世界著名的颱風區,每年有十幾個颱風來襲,海上事故頻發,因此,對海上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7月15日,我國第十九個沿海救助基地──西沙永興島救助基地正式啟用,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空立體救助體系的基本建成。
| |
2006年12月1日,第22號強颱風“榴蓮”登陸南海海域。一艘越南漁船受到風浪襲擊,螺旋槳斷裂,船體失去動力。越南政府請求我國緊急救助。在西沙待命的南海救“131”號輪船接到命令後,立刻備機待發。
船長陳成利是一個有著三十年航海經驗的老船長。按照他的估計,救助船從西沙趕到出事海域,可能需要四個多小時的時間。可是這期間,由於遇難船隻失去動力,它可能早已偏離求救時所在的位置。根據風力的流向,船長推算出越南漁船漂流的方向;根據遇難船隻漂流的方向,三副譚禮輝測算出了此次搜救的地點。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航行,南海救助輪船終於到達了事故海域。雷達顯示,距離救助船舶10海裏處有一艘船隻,航行的速度大約為每小時2海裏。可是,按正常行駛的話,漁船應該是以每小時8海裏的速度前進。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説明它沒有速度的,船應該是受風流影響的速度。
南海救“131”號又繼續往前航行了一個小時,目標船隻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三副很高興跑回來説,就是那條船,96139。找到船,那我們救助就成功了一半。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越南漁船時而被抬起,時而被拋下,似乎每一次的落下都有被吞沒的危險。而早在我國救助船接到求救信號之前,越南就派出了一艘海軍拖船,試圖把這條遇險船從大風浪中拖走。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當時他是想要把它拖回越南,因為離越南還有差不多300海裏,颱風還在後面追,風浪越來越大。
這艘海軍拖船想利用纜繩,把遇險船隻拖回越南。可是沒想到,當海軍拖船和漁船好不容易連接在一起時,由於不堪風浪的襲擊,纜繩突然崩斷。在狂風巨浪下,兩條船迅速散開了。因為一旦有海浪蓋過來,兩條船隻碰撞在一起,後果將不堪設想。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漁船在海上,這麼大風浪,一般都是打橫,打橫就是搖,一搖人就站不住,如果再大一點,這個船就翻了。
按照通常的救助方案,船長會下令放下救生艇,把遇險船上的人營救到救助船舶上。但是,在今天這樣的惡劣環境中,放下去的救生艇不僅無法靠近遇險船隻,就連自身行駛的方向都難以把握。
船長陳成利決定,利用纜繩將遇險船帶出颱風區。救助船舶與遇險船隻相隔百米遠,人工拋攬顯然行不通;撇攬槍應該是最好的救助工具。可是,此次救助卻跟以往有些不同。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我跟他溝通不了,我怕那個槍打過去,傷了他的人。
通常使用撇攬槍之前,救助船舶會提前通知遇險船上的人,注意回避。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如果那個子彈打過去,如果打中人就完了,所以一般這種沒有溝通之前,我不輕易打槍。
既然無法溝通,那麼,只有近距離的靠近越南漁船,通過人工拋攬,才能將救助船和這艘越南漁船連接在一起。
人工拋攬時,兩條船距離大約20米左右。在大風浪中,如此近距離地靠近遇險船隻,對船長陳成利來説,無疑又是一次考驗。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要很小心,很謹慎。離得太近,操作不當,稍微我的船尾一碰到它,它就碎了。
船長試圖從遇險船的右弦靠近,可是,救助船才剛剛前進一點兒,越南漁船就迎面撲了過來。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眼看著就要碰上來了,那時候很緊張。如果萬一碰上了,那就麻煩了,那個船就破了。
船長又微微地調整了一下船尾的方向,再次試著靠近。想不到,越南漁船又被海浪打了過來,眼看就要與救助船碰到一起了。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那時我臉都黑了,腳都發抖了。就跟停車場一樣,你第一次倒車,靠不好車,你還要出來重新第二次來,道理是一樣的。
經過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救助船終於靠近了遇險的越南漁船。此時,兩條船之間的距離大概是二十米左右。在甲板上等待已久的水手們拿出纜繩,準備往越南漁船上拋纜。
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拋纜繩時,越南漁船上必須有人進行接應。現在,怎樣才能跟越南漁民進行溝通呢?
王筱磊:一般情況下,大一點的客輪或者商船,船裏的通訊設備基本上可以通用。即使不能通用,商船上的大部分人都會講英語,溝通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這次遇險的越南漁船,通訊設備與我們南海救“131”輪上的不一樣,頻率也不相同。再加上,越南漁民都不會講英語。看來,這次南海救“131”輪是遇到麻煩了。
| |
此時,越南漁船的漁民都聚集在了船頭。站在南海救“131”輪的後甲板上,可以清楚的看見每個漁民的手勢和動作。大副決定,用打手勢的方法,告訴越南漁船上的漁民們接纜繩。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我們就用手招招他,然後叫他過來,打個手勢,這樣眼睛盯著他看,知道我們是在跟他打招呼,然後我們就係起我那個纜繩,準備送過去給你的;然後叫他那邊準備。
大副一隻手拿著纜繩,另一隻手頻繁地打著手勢。可是,不知道越南漁民是看不見,還是看不懂,他們始終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他可能也不懂我那意思吧。反正我們交流是很困難的。
雖然越南漁民沒有回應,但是,水手們已經準備就緒,往越南漁船上拋纜繩。因為船長陳成利推測,越南漁民即使不明白我們手勢的意思,但是在看見纜繩後,他們也應該知道了。
由於風浪太大,兩船之間不時掀起的涌浪,導致船與船之間的落差高達6米以上。以往,纜繩能拋出20米遠的距離,而在今天,卻只拋出了三四米。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風一吹沒了,又掉下去了,再拋過去,又一吹,你又是沒有了,纜繩又掉到海裏。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再次向遇險船靠近。此時,海上風浪達到9級,浪高5到6米。體長近百米的南海救“131”輪,每前進一步就會被海浪打退半步。而在甲板上守候了近6個小時的救助船員們,更是被海浪拍打的左右搖晃,一旦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巨大的海浪吸入海底。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一個大浪打過來,幾個人倒下去,確實我心裏很緊張。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互相也要提醒,看到人家給浪一衝的話,站不穩,旁邊站穩的人去拉一把。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弄不好以後受傷了,大浪把人沖走了,我非常擔心。
更讓人擔心的是,救助船舶與越南漁船之間僅有二十米的距離,再加上海浪的衝擊,一旦越南漁船的兩條海錨,把救助船的螺旋槳纏繞住,後果將不堪設想。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那意味我的船失去動力了,我的船就麻煩了。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你要是船失去動力,等於就是説任人宰割一樣。
| |
靠近、拋攬、再靠近、再拋攬,一個多小時後,攬繩終於被拋到了越南漁船上。船長立刻下令,起錨,收攬,準備把越南漁船拖回三亞救助基地。可就在這個時候,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田廷軍(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政委):我們船長在駕駛臺已經做好準備了,不到半個小時他們就把纜繩又扔下去,扔下海。
王筱磊:越南漁船在風浪的拍擊下,隨時都有翻沉的可能。此時,海上陣風達到9級,浪高4到5米。大型救助船舶南海救“131”輪在風浪中,傾斜度也達到30度。30度意味著什麼呢?如果傾斜達到40度,那麼,船舶就會發生側翻的可能。可是,當我們的船員好不容易把攬繩接到越南漁船上時,越南漁民為什麼又把纜繩給解開了呢?作為出海打漁的漁民,他們應該意識到這樣做,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危險。
此時,颱風還沒有到達事故海域。可是,即使是有著三十年航海經驗的老船長,此時也不敢斷定,颱風會在什麼時候來到。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如果颱風移動那個路徑稍微一偏,改線了,朝向你這邊來了,你就跑不了了。
越南方面照會我國緊急救援,可是,遇險漁民卻拒絕救助船的幫助。無奈之下,南海救“131”輪只能繼續守護著越南漁船。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我們當時就以為,他不想我們拖,想叫另外越南那條船拖。
陳成利(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船長):他不想把那個船丟掉,很多漁民都是這樣的想法。如果你把人救起來,那船就沒有了,所以一般的漁民都不會願意上船。
就在這個時候,越南漁民也給救助船打出了手勢。
田廷軍(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政委):他就一直指著手勢,往他自己國家,越南的方向指。
越南漁民不停地用手指向自己的國家,他們到底是希望自己國家的人來援救,還是希望我國救助船能夠把他們護航到越南呢?
羅少威(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大副):可能是不是他要我們的纜繩,還是怎麼回事,我們就給纜繩。
| |
船長下令,再次扔一根纜繩到越南漁船。這一次,越南漁船接到纜繩後,並沒有再扔下海,而是用纜繩把自己和越南派出的海軍拖船,連接在了一起。然後,緩緩地朝越南方向行駛。
田廷軍(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31輪政委):船長就判斷説,我們還得護航,因為他擔心這個纜繩要斷。
老船長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連接兩條船的纜繩再次崩斷,我國救助船立刻又拋過去一根纜繩,並繼續守護著他們安全離開。
王筱磊:兩艘越南漁船在南海救“131”輪的護航下,成功與越方派出的海軍拖船匯合。為確保越南拖船能夠航行安全,南海救“131”輪一直將越南拖船,護航至離越南海岸線80海裏的地方,確認其安全後,才掉頭離開。
2006年,中國海上救助系統共救助外籍船舶60艘,救助外籍人員793名。海上救助,不分船旗、國籍、宗教、民族,是一種無國界的救助。作為一個海運大國,中國將繼續積極履行國際救助的義務。
責編:西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