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2日 16:06 來源:
中國上海的黃浦江畔,在2007年2月7日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我國內陸水域,最大的沉船打撈,萬噸巨輪“銀鋤”號將會在這一天,嘗試打撈起浮。
王筱磊:遠處的南浦大橋這是上海市最繁忙的交通主要幹道之一,2006年的12月2日,所有經過橋上的人都會發現距離南浦大橋下游不遠的黃浦江面上有一艘巨輪“銀鋤”號沉沒了,從那一天開始,所有路過橋上的人,或者放慢車速,或者駐足觀看,而這裡似乎成為了上海一處另類的新景觀,這一切都成為壓在上海打撈局每一個人心頭的一塊巨石,今天當我們聽到巨大機器轟鳴響起的時候,這塊巨石正在離開人們的心頭。
| |
萬噸巨輪“銀鋤”號原是一艘滾裝船,主要用於河道運輸,後改為挖泥船, 60天前的 2006年的12月2日當它駛出碼頭時,由於泥門進水,自沉在黃埔江的董家渡碼頭附近。
“銀鋤”輪的載重量1萬5千噸,總長是150米、寬22米,高 14米,船體自沉的位置離碼頭有30余米,並且向左傾斜11.5度,整個船體三分之一淹入水中,只剩下部分駕駛樓及煙囪露出水面外。船體的自重有7千噸,完全失去自浮能力,外加泥沙的吸附力,專家估計“銀鋤”號輪船水中的總重量約在7500噸左右。
徐志成(交通部上海打撈局高級工程師):現在關鍵的問題是這個位置,這個水域環境條件是非常複雜,這地方的水流,因為是在黃浦江拐彎的地方,水流也非常快,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南浦大橋就在我們旁邊,大概離這個沉船有150米這樣的一個距離,現在很重要的就是我們起浮打撈,沉船一定要把錨,跟碼頭上的帶纜一定要把它牢牢地把它固定住。
12月2日打撈人員趕到現場的第一件事,首先是要把“銀鋤”輪牢牢的固定住,因為它離大橋太近了,只有150米,如此大的重量,如果向大橋漂移,撞向大橋,後果將是不可想象的。
“銀鋤”號沉船的位置處於黃埔江董家渡和上海世博園區水域,這個區域航道較窄,水急湍急,流速達到每秒鐘3米。
事發後交通部、上海市委明確要求,打撈工作一定要抓緊進行,近快起浮移位,確保黃埔江航道暢通,上海市民過上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也由此東海打撈局開始了自建國以來黃埔江上最大的一次沉船打撈。
2006年12月10日,第一批潛水員下水了。
經過對沉船外側探摸,潛水員發現,沉船水域下有大量的廢石塊、亂鋼筋等雜物,而且該船底已經陷入黃浦江的淤泥下3米多深,並且更為可怕的是,“銀鋤”號在水下的傾斜角度由原來的11度加大到了14度,如不儘快採取措施,沉船要是完全傾倒的話,打撈將會難上加難。
沈灝(交通部上海打撈局局長):這次打撈正好是冬天,江水非常冷,而且是陰雨連綿,水下能見度為零,根本就看不見,潛水員下去以後,工作時間一長,手都會凍得腫,難度非常大。
面對這艘沉沒的萬噸巨輪,該如何讓它浮出水面?
大量的計算、研究、論證之後,工程技術人員拿出了他們的計劃,首先要讓的浮出來的話,那就要有比它自重7500噸還要大的浮力,於是專家考慮,兩艘浮吊船外加十個浮桶,按置到精確計算的位置進行起浮,但這個計劃是否能夠成功每個人心裏依然沒有底,因為“銀鋤”輪實在是太大了。
王筱磊:可以看到水面上有巨大的水花,這就是在向浮筒裏打氣,那現在時間已經過去將近有40分鐘了,所以可以看到“銀鋤”輪的主甲板已經露出了水面,所以現在整個的打撈工作進行得還是非常順利的,那麼“銀鋤”輪是怎麼樣被打撈出來的呢?我們可以看到近處,就是這個大力號有四根雙股的巨大的鋼纜,這鋼纜的承重可以達到800噸,而在勇士號上有六根鋼纜,承重可以達到1500噸,另外船體的兩側一共有十隻浮筒,那麼整個加起來,他們起浮的能力可以達到8500噸,然後就是把“銀鋤”輪從水下這樣給拉出來,可是我們知道,因為這個“銀鋤”輪它自身的質量非常地大,所以沉在水下之後大概船底三米全部是陷在淤泥裏了,而我們的潛水員要下到冰冷、伸手不見五指的船底,然後要打11個千斤空才能把鋼纜穿過去,那麼在這樣的水下作業對潛水員來講絕對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
| |
儲永林是有著30多年經驗的老潛水員,他總是提醒年輕人,在水下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遇事不能慌,因為危險始終在就你的身邊,無數次的打撈經歷讓他明白,生和死離得其實是那麼的近,對於這一次的任務,他很清楚,將更加最危險,並且他還要帶領著70多名兄弟來完成它。
記者:這個黃浦江底下這個情況怎麼樣?
儲永林(交通部上海救撈局潛水員):黃浦江底下,我們碰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底下都是石塊,小的有這麼小,大的有這麼大,最大的還有這麼大,小的我們用高壓水槍衝,用除泥管從底下往上吸掉,大一點兒的我們靠潛水員人工一塊一塊地搬。
記者:當時這個江水那麼混濁,下面什麼也看不到?
儲永林:對,就靠我們潛水員兩個手,還有腦子的反應。
記者:下邊完全是靠用手來摸?
儲永林:對。
記者:就是説下邊完全沒有光線?
儲永林:能見度零。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水裏,除了身旁的水流和自己的呼吸聲,能感覺到的只有冰冷,黑暗和孤獨,潛水員只能憑藉平時積累的經驗,在黑暗中摸索。
像打撈”銀鋤”輪這樣的萬噸巨輪,按專家們設計,要在船下打通11個直徑3、4米的隧洞,也叫千斤洞。之後穿過30根107毫米口徑的鋼纜,兜住船底,綁在兩艘浮吊船,和十隻分別為800噸,500噸的浮筒上,這樣才有了足夠的起浮力,然而要想打通寬20多米,佈滿鋼筋,的船底,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儲永林:比如我們打千斤洞打這樣子一個洞,就要挖一個坑。
記者:就在船下邊?
儲永林:就在這個旁邊打一個坑,因為我們的淤泥應該有兩米多,再往下打這兩米,這樣是五米左右,五米左右的時候,你要是這個千斤洞打的不好容易塌方,塌方就是一個潛水員,就要埋在裏面,這是最危險。
為了爭取時間,上海打撈局調集了70多名潛水員輪換下水,24小時不停的水下作業。由於水深達到20多米深,潛水員要承受2個大氣壓力,每個人次下水最多也只能進行一個多小時,然後必須出水,否則血液供氧不足,産生昏厥,那將有生命的危險。
艱苦的水下作業12天后,也就是2007年1月6日,淩晨4時55分,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第一條10號隧洞打通了,由細到粗的鋼纜,成功穿越了20多米寬的沉船底部。
沈灝:難度非常大,但是他們還是克服困難,把這個攻堅的任務完成了。所以我們也很感動的,我們潛水員確實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這個稱號對我們確實是名副其實的。
| |
從交通部,到上海市政府到全國幾十家的媒體在今天都聚集在這個碼頭上,為什麼上海打撈局完成的這次普通的救助能夠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呢?因為這一次打撈它註定會具有特殊的意義,時間倒回到50年之前,1951年的8月24日新中國的打撈歷史正是從這裡揭開它嶄新的一頁。
1951年8月24日,中國人民打撈公司,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新中國救撈隊伍從此誕生,當時公司120 名職工最大的拖輪“盤山”號馬力不過只有125千瓦,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第一代救撈人擔負起了,全國水域的沉船清障打撈任務。為恢複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打撈“銀鋤”輪的工作到了1月15日,沉船下的11個隧洞全部打通,30根107毫米口徑的鋼纜,也穿過船底千斤洞,就在這個時候,打撈“銀鋤”輪的真正主角準備上場了,5對巨型浮筒,千噸級浮吊船“勇士號”,2500噸級大型浮吊船“大力號”相繼進入了打撈現場。這些碗口粗的鋼纜終於拴在了這些龐然大物上。
王筱磊:另外因為我們也知道這個地方是地處在黃浦江的航道附近,所以來往的船隻也是非常繁忙,那麼為了能夠使這個打撈的現場有一個更好的秩序,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外圍還有一些輔助,包括海事有一些巡邏艇,其他的還包括有護救撈的16號艇,現在我們看不到,他在62號艇後面,都是負責保衛和協調工作的,那整個救撈的工作是採用了,是分做5個組,大力號是第一組,然後我們看到勇士號是二組,護救撈62號是三組,另外還有防護組和應急組,現在大家可以説都是全部都是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
打撈工作一直按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時間到了2007年2月7日。 “銀鋤”輪的打撈工作已經準備就緒,只等著最後起浮的命令,在場的所有人,這是的心情只能用緊張來形容。
王筱磊:今天下午這個起浮打撈的工作是從下午的13點28分開始的,為什麼會選這個時間呢?其實我們來到這個比較高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整個黃浦江的水道在這個位置形成了一個轉彎,那這個“銀鋤”輪沉沒的地方,恰巧在這個衝折的角上,所以無論是漲潮還是退潮的時候,水流對這個地方的衝擊都是非常的大,那麼在這個位置水下的河道就形成了一個左岸相對比較平緩,而右岸比較陡峭的一個U形槽,所以這個“銀鋤”輪才會以14度傾斜下來,為了能夠使這個打撈的工作順暢的進行,他們也經過了測算,就這個水流如果達到每秒鐘1.2米的話,整個這個工作就要被迫停止下來,而在中午的13點28分的時候,恰巧這個時候是平潮的時候,水流的速度為零,所以這是一個最佳的時機,
隨著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的一聲令下,兩個千噸級浮吊船,和十個充氣浮筒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加足馬力,起浮這艘在水下躺了60多天的“銀鋤”輪。
徐祖遠(交通部副部長):他們非常不容易,很艱苦,這麼短的時間裏面打撈一艘工程非常艱巨的沉船是很辛苦的,感謝他們。
渾濁的江水冒了出來,大力號和勇士號上的巨型浮吊鐵臂揚起,在巨大的江水撞擊聲中,“銀鋤”輪被巨大的抬升力抬了起來,得以重見天日。
王筱磊:56年前在我身後的黃浦江上一艘175馬力的小拖輪和一群熱血男兒開始了新中國的救撈歷史,5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是在黃浦江上,上海打撈局完成的這一次“銀鋤”輪的打撈,為我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無論是在驚濤拍岸的海面,還是在漆黑一片的水底,正是這群熱血男兒他們用生命和青春實現著他們的諾言,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責編:西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