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30日 17:31 來源:
| |
邱興華??最受關注的犯罪嫌疑人
2006年7月,邱興華的名字充斥媒體重要版面,他連殺11人,他引發500民警搜山大圍捕。
主持人:2006年12月28日,歷經半年時間幾番週折的邱興華殺人案終於塵埃落定,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裁定,邱興華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宣判後,邱興華當即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但槍聲終結的只是邱興華的生命,關於這一案件的討論卻遠不會停止,陜西高院的法槌剛一敲定,就有法學專家當即表示遺憾,看來,邱興華這三個字,之於中國司法改革,已經是一個不爭的具有推動意義的名字了。今天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邱興華在生命的最後,如何引起了中國法學界乃至社會公眾至今未能平息的大爭議。
2006年8月,連殺11人的邱興華落入法網。各家媒體發出的聲音幾乎是一致的,如此喪心病狂、滅絕人性的冷血殺手,理應“從重從快”予以嚴懲。邱興華的命運似乎毫無懸念,一審判決合民意、順民心,犯罪嫌疑人邱興華一審被判處死刑。然而接下來的進展令很多人備感意外!
隨著媒體對邱興華殺人案的深入報道,國內幾位知名的精神病專家同時發出了“刀下留人”的聲音,他們認為應該對邱興華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此言一齣輿論譁然,有人指責這幾個精神病專家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因為一旦邱興華通過精神病鑒定,只要再證實他作案時是病發狀態,那麼這個“殺人魔鬼”,不但可以免於一死,甚至有可能免於刑事處罰。有意思的是,一片爭議聲中,大多數媒體似乎在一夜間站到了精神病專家一邊。很多媒體尖銳的指出,精神病人的權利是不是權利?如果這個問題得到肯定回答的話,那麼,申請做精神病鑒定就應該是任何人的普遍權利,包括“殺人魔鬼”在內。
主持人:邱興華殺人案的討論,從具體條文到法理人情、從個案公正到整個司法公正,幾乎涉及了我國司法制度的方方面面。一個多月的激烈爭論之後,人們突然意識到,對邱興華殺人案的爭論已經超越了該不該對他繩之以法,而在於高度關注中國司法的進步。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邱興華該不該死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邱興華一案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司法公正的思考,而這種思考的影響是“重大而且正面的”。有專家指出,這種“重大正面影響”首先體現在,司法公正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同等重要的理念在中國社會得到一次前所未見的彰顯;其次,中國社會“凡殺人必償命”的傳統法理將在一定程度上被顛覆。這樣的顛覆絕不是對殺人罪犯的仁慈,而是在遵從法理的前提下,對人的生命權的最大尊重,可視為中國社會法制理念又一具有標誌意義的重大突破。面對這樣邱興華滅絕人性的行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已經不是法官有沒有勇氣給邱興華們一個逃脫法律嚴懲的機會的問題,而是人們有沒有足夠的理性給司法進步一個機會的問題。
胡戈??“饅頭”造就的紅人
胡戈,憑藉《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迅速走紅,位列2006年十大網絡紅人第二名。
因為網絡而迅速走紅,胡戈不是第一個。
因為網絡而迅速走紅,胡戈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隨著胡戈的大紅大紫,幾個名詞也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詞彙裏。
惡搞、饅頭、《無極》、版權,被人們記住的還有導演陳凱歌的憤怒。
2005年12月18日,胡戈決定改編電影《無極》,10天后,一部網絡搞笑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製作完成。
2006年年初,這部小片在網絡上躥紅。甚至有很多人是因為看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之後,才去電影院看了《無極》。
在大多數人眼裏,這個網絡小片僅僅是一個有意思的惡搞而已。大笑之餘,很少有人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妥。然而,兩個月後的2月12日,著名導演陳凱歌卻聲稱,要起訴胡戈!此後,胡戈和他的小片,幾乎一夜間成了國內娛樂圈的最熱門話題。
胡戈本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出名之後,他也還是一個小人物。大導演狀告小人物,引發的是一場侵權訴訟案。在得知陳凱歌有可能起訴自己後,胡戈馬上查詢有關法律條文,並很快做出了反應:他向陳凱歌正式道歉,但並不承認自己侵權。
主持人:在這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媒體一直在不斷討論胡戈改編《無極》的行為是否侵權,陳凱歌會不會真的起訴胡戈。網民也在做著猜測:如果起訴,誰將是是最後的贏家?是小人物胡戈,還是大導演陳凱歌?
討論引發爭議,爭議又引發評論。有評論認為,這是一個文化平民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都有了快速的發展,平民對待問題不再盲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看法,精英文化想超過平民文化越來越困難,權威正在經受挑戰。也有媒體認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之所以能從網絡事件轉變為娛樂界的大事件,恰恰就是因為陳凱歌,因為他的“較真”和“怒斥”。胡戈為網民帶來了快樂,而陳凱歌則給大眾帶來了娛樂。
之後,事情最後的發展略顯沉悶。陳凱歌並沒有真的起訴胡戈,兩人之間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胡戈繼續生活在自己的網絡世界裏,而陳凱歌則仍然在拍攝自己的電影。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無論是精英還是平民,遇到矛盾糾紛首先想到的是拿起法律武器,無論如何這都是法制的進步。
郭增光??不是贏家的勝訴人
一個農民工,五年討薪,自學法律,目前正在撰寫回憶錄。
主持人:郭增光,河北省農民,2006年11月中旬,這個普通的漢子突然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事情的起因是在一個農民工領取欠薪的儀式上,當郭增光代表被欠薪的68個農民工,從法官手中接過了包工頭理應支付的3萬元工錢時,面對記者的採訪,他沒有像其他被欠薪者那樣,對有關部門表示感謝,而是説了三個字:不滿意!之後一言未發。郭增光如此直率的表達引發了人們更深的好奇,欠薪已經追討成功,這個中年漢子為什麼不領有關部門的情呢?
媒體開始了對郭增光的追逐:1999年開始,郭增光進京打工。和很多打工者一樣,從2001年10月到2006年11月,整整五年的時間,郭增光在打工和討薪的雙重壓力下奔忙著度過。
作為農民工的代表,郭增光扮演了一個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的角色。無數次的討薪未果,促使這個農民工開始思考該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他走上了自學法律之路。
今天的他很自信地説,與農民工相關的法律知識,自己懂的並不比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少。而且,他正在醞釀把這五年來的討薪經歷,寫成一部紀實文學,名字就叫《誰是贏家》。倘若這本書真能成稿,並出版發行,那麼,它無疑具有強烈的喜劇效果──一個學歷不高的農民,被當作皮球踢了五年,最後居然自學成才,不但精通相關法律,而且成為了一個作家。這樣的結果無疑會因為太出人意料,而具有了“無厘頭”的效果。
主持人:其實,面對記者的採訪,郭增光想説的是,這本來就是有關部門的事情,如果不是有關部門的互相推諉,這個事情也不會拖了五年、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解決。
數據是最有説服力的。5年來,為了討薪,郭增光先後登門勞動監察大隊14次,區法院11次,市中院3次。他還去過市政府、人大、建委、勞動局,以及農業部、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十多個部門。在這些政府部門,郭增光遇到的是某些工作人員的推委扯皮。最後,郭增光找到了一家帶有民間性質的機構──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他的事情才真正得到了幫助。
令人心酸的是,為了討回這點錢,郭增光和他的援助律師總共直接投入了8900元錢,這還不包括律師費和五年來的誤工損失。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調查結論是:至2004年11月中旬,全國進城務工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約有1000億元。而為索回這1000億元欠薪,整個社會需要付出至少3000億元的成本。
對郭增光而言,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討薪大戰中,自己確實算不上是贏家,儘管最後自己贏得了官司。
姜德志──貪官的剋星
姜德志,“2006年度中國十大法治人物”。一開始,引起人們關注的並不是姜德志本人,而是他參與主辦的一起起反貪大案。
主持人:1999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成立辦案組,查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克傑受賄案件,吉林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姜德志出任預審組組長。
2001年11月,姜德志擔任瀋陽慕綏新案件的調查組組長。
2004年初,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定姜德志擔任中國銀行副董事長、中銀香港總裁劉金寶涉嫌犯罪案件的辦案組副組長。
在這一個個貪官落馬背後,人們看到了姜德志的身影。在貪官眼裏,他是冤家對頭,是可怕的對手。而在老百姓的眼裏,他則是貪官剋星,是使社會肌體健康運轉的醫生。
據統計,在姜德志從事的20年反貪工作中,直接查辦和指揮查辦的大要案達200余件,查處縣處級以上幹部73人,其中廳級30多人,千萬元以上案件十余件。
長期的辦案經歷,讓姜德志對人性的弱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此後,媒體一次次關注姜德志,更是因為他熱心於為各界作反腐敗報告。2005年開始,姜德志應邀到各企事業單位和院校做報告,累計達50多次,受教育幹部3萬餘人。姜德志説,多一個幹部聽得進去,可能就少一個幹部出問題。
主持人:據媒體報道,很多領導幹部在聽過他的報告後,由衷的説:他的報告,能使人記住一輩子。因為姜德志身上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他對人性的洞察力。他説,他工作幾十年,接觸大大小小的貪官無數,就沒經歷過一個行賄的人打死也不説的。他還説,對案情證實得最主動的是情人,揭發得最堅決的是哥們兒。姜德志還有很多這樣的話,被整理成“姜德志語錄”在網上流傳。
其實,人們關注姜德志,是想看看,一個執政黨,面對自身肌體上的腫瘤,舉起手術刀的勇氣到底有多大。越來越多的貪官落馬和姜德志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這種勇氣,也看到了法制的力量。
楊貴喜??感動一座城市的外來工
2006年,整個昆明,被一個叫楊貴喜的外來工感動著。而對於楊貴喜,這座城市也感動了他。
主持人: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外來工,就是弱勢群體的代名詞。在有些地方,他們甚至被誤解成社會影響社會安定的一個因素。但是,2006年5月,當很多媒體把目光聚焦在昆明市外來工楊貴喜身上時,人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城市守護者的身影。
楊貴喜,1996年從雲南威信縣來到昆明打工,在很多單位從事過保安工作。2006年的一天,他打算辭職離開商場時,感人的一幕出現了:上千名商戶簽名不讓他走。一個外來工的去留,何以牽動了那麼多人的心?
在昆明從事保安工作的十年間,楊貴喜共抓獲犯罪嫌疑人130多名,為市民提供幫助200余件:2004年10月3日晚上,他剛剛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男子,轉身又碰到了一個持刀殺人的兇手。殊死搏鬥之後,楊貴喜獨自一人制服了這名窮兇極惡的男子。而就在三個月前,楊貴喜再次被當地媒體爭相報道,原因是他奮不顧身,在河中救起了一名輕生的女子。
主持人:昆明,記住了一個外來工的名字──楊貴喜。我們也注意到,媒體對楊貴喜現象的關注,並沒有簡單停留在表揚好人好事的層次上。在被楊貴喜感動的同時,眾多媒體提出,楊貴喜的身份是一個保安,他們的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在和犯罪嫌疑人作鬥爭、在一次又一次的見義勇為中,誰來保護他們的權益不受侵害?對楊貴喜的關注很快又擴展到了整個外來工群體,他們為城市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勞作,除了一份並不豐厚的工資,我們的城市又能給他們提供些什麼呢?
很多時候,司法的進步、社會的和諧,就存在於這樣的思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