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首詩是詩人作于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也就是説是在1250年前,當時詩人隱居在現在的皖南一帶、宣城附近。桃花潭在現在的晉縣,就是從蕪湖在正南的方向大約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現在的桃花潭還留有“踏歌古岸”這樣的遺跡,還有很多關於李白在當地交朋好友、飲酒賦詩的傳説。
這首詩在眾多的贈別之作裏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短短四句詩 28個字。我們讀了之後,李白的形象、汪倫的形象就呼之欲出、非常的生動了。什麼形象呢?一個是脫略形跡、不拘小節的兩個豪放之士,另一個就是他們非常真摯的友誼。首先很少有這樣一種寫法:這首詩開頭以自己呼自己的名字開始,最後一句 “不及汪倫送我情”也是直呼其名。我們可以去翻一翻古人的作品,在一個詩歌裏,無論是自己還是朋友,直接的稱名道姓很少很少。那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很真率,兩個人不拘形跡,同時這個友誼非常得誠懇、真摯;另外我們看他勾畫出的分別的場景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要走未走的時候忽然地聽到了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汪倫來的時候,事先也沒有跟李白説:“你等著,我要來送你。”李白也不是在十里長亭擺好酒宴,等著汪倫。一切是乘興而至、機緣湊合,説明他們都是不拘小節的人。友誼誠摯在心裏,這是一個方面。
| |
另一個方面汪倫是怎麼出現的——“忽聞岸上踏歌聲”——伴隨著歌聲這個人出現了。這個歌又是踏歌聲,帶有一種動作的動感的這樣的一種形象,我們就會想到其他的一些贈別詩,我們可以比較。分別的時候,折柳相別,“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淒悽慘慘的、依依不捨的居多,但是他們兩人分別不能説豪情萬丈吧,但也充滿了豪情、灑脫。短短的一首小詩,不僅是寫了分別、友誼,而且使兩個人的性格裏最突出的特點躍然于紙上,所以這是它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這首詩看著挺簡單,但是理解起來也有些需要説明的問題,比如“踏歌”。踏歌的本意是手牽著手,用腳打著拍子來唱歌。但是當它進入詩文之後,在很多語境裏它是一個泛化的詞,並不一定要手牽著手,並不一定是個集體的歌舞。而是汪倫他唱著歌、高歌著來了。
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汪倫何許人也?這個好長時間對於汪倫是什麼人都沒有很明確的説法。實際汪倫根據現在的研究,是當地一個很有身份的士人,他的祖上做過相當的官職,本人做過晉縣的縣令。那麼他跟李白怎麼認識的呢?這個實際上沒有確切的文獻。可是清代的文學家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補遺》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他説汪倫知道李白在皖南隱居,就給李白寫了一封信。説“君好遊乎”——你喜歡遊山玩水嗎?説“此地有十里桃花”;説“君好飲乎”——你喜歡喝酒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一聽很高興啊,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李白就來了。來了一看沒有,汪倫就哈哈大笑,説“十里桃花”是桃花潭,十里桃花潭,“萬家酒店”是這酒店的老闆姓萬。當然這是後人附會之説,可是何以有這種附會和傳説呢?證明汪倫雖然他是一個很有身份的當地有影響的讀書人,但是性情豪放,正和李白性格相投。
| |
那麼具體説到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為什麼用這麼平白的句子就能有這麼好的效果?我想這裡面有兩點還值得我們特別地把它提出來。因為《贈汪倫》這裡面有一個手法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在這個抑揚之間,他製造了一個差別,製造了一個對比,從而使作品産生了一個比較大的感情上的力度。“桃花潭水深千尺”——這是帶有誇張的,這就對這個水啊是個揚,把它抬起來,但是跟著這個揚使為了後面的抑。為什麼呢?它深千尺還“不及汪倫送我情”,它還不夠深,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感情更深,所以通過水的欲抑先揚,通過對水的這個抑又對感情的張揚,在反差當中、在這個“不及”兩個字裏就出來了效果。第二個特點就是李白不論是刻畫自己的形象、汪倫的形象,寫他們之間的這個感情,還是用了這個手法。他都是即興、脫口而出,這是李白詩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風格——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但是自然達到妙境,而在自然達到妙境之中。實際上我們還能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就是人們常講的盛唐人、盛唐的時代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氣息。所以在分別的時候,他也不是悲悲慘慘切切,而是洋溢著這種豪情,洋溢著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信心。
責編: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