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蘇軾一生曾經兩次在杭州任職,他對杭州這個城市非常地喜愛,可以説他是把杭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蘇軾凡是寫到西湖、寫到杭州的這些詩詞,都特別地用心,因此也寫得特別好。我們今天講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就是蘇軾所寫的杭州詩裏面最有名的一篇。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瀲艷”兩個字是形容波光盪漾的樣子;而“空蒙”這兩個字是形容煙雨迷蒙的樣子。這兩個詞在古代漢語當中都是屬於連綿詞當中的疊韻詞,兩個詞的韻是一樣的。那麼這種疊韻詞是不可以拆開來理解的。往往用在詩歌裏面會産生一種特殊的聲音上面的美感。
第三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對於美麗的西湖,我想我們可以有很多的比方,當然也可以把它比作西子這樣的美女。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想過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的美女,為什麼蘇軾在這首詩當中把西湖比作西子、比作西施,而沒有比作其他的美女。第一個方面的原因是西施本人的地理的背景。我們知道西施是春秋時候的越國人。那時候吳國跟越國在打仗結果越國打敗了,那麼越王勾踐要向吳王夫差求和,為了達到求和的目的,他就把越國的美女西施送給吳王夫差。這樣子越王勾踐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最後終於複國,打敗了吳國。在越國勝利之後,西施跟著越國的一個大臣叫做范蠡的,兩個人是漫遊五湖而去,最後不知所蹤。那也就是説,西施她是跟西湖這個地方、跟越國這個大的地理背景是相關的。
| |
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我想是這首詩本身的地理的背景。要知道這首詩是在西湖孤山南邊的一個叫做“水仙王廟”的地方寫的。這個廟祭祀的是伍子胥。伍子胥當年勸阻吳王夫差不要允許越王勾踐求和,結果吳王夫差沒有聽他的,反而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最後伍子胥被迫自殺。他死了之後,人們把他供奉為潮水之神、潮神,西湖這邊還專門給他立了這個廟,在孤山的南麓。當時蘇軾跟杭州知州陳襄等人就是在這裡喝酒。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喝酒的時候,賓主之間很有可能就會談到伍子胥。因為談到伍子胥,也就很有可能提到西施。這樣子,當寫詩的時候,要把西湖比喻作一個美女的話,很自然的也就會比喻到西施的身上。
而第三個方面的原因,我想是因為西湖的名字。西湖,跟西施本身也許不妨攀個本家。這樣把西湖比作西施,我認為也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也是非常恰當的。
這首詩雖然説只有四句,寥寥28個字,非常的簡短,但是它寫出來之後,卻成了描寫西湖甚至也是描寫杭州的一首最有名的詩。當人們提到西湖、提到杭州,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首詩。這首詩也使西湖從此獲得了“西子湖”這樣一個美稱。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們平常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或者説大部分的選本在選這首詩的時候,往往都只選了第二首——其實這組詩是有兩首的。
這組詩的第一首是這樣寫的:“朝曦迎客艷重崗,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這頭兩句也是説,早上出來的時候天氣晴好,可是到了傍晚的時候下起雨來。賓主們一直在喝酒。這种先晴後雨,氣候雖然變幻,在蘇軾看來其實沒有什麼不好。晴天固然好,下雨也沒什麼不好,這層意思在第一首當中已經提到了。
| |
而這第二首其實是接著第一首來的,所以第二首的前兩句就説到“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面對自然界的風雨陰晴,蘇軾表達出來一種坦然、曠達、一種樂觀的情懷。其實蘇軾這個人,他不僅面對自然界的風雨陰晴、氣候變化是這樣,對於人生他也是這樣。大自然陰晴不定、變幻莫測,其實人生也充滿了這種不測風雲、旦夕禍福。只有保持一種曠達的、開闊的胸襟,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情,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夠從陰晴不定、風雨莫測當中體會自然山水之美,才能夠隨時發現山水的美、自然的美,隨時得到自然界的饋贈,或者説隨時發現人生的一種美。這也是蘇軾能夠隨時隨地的自得其樂、發現生命的意義、享受生命的這樣一種胸懷的表現。這也正是這首山水小詩給予我們的一點人生的啟迪吧。
責編: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