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於視覺特效技術的發展,2005年版《金剛》中,導演彼得 傑克遜能夠得以自由發揮,從而幾近完美地將這個重要場景進行了全新闡釋。如果單從視覺效果方面而言,金剛在帝國大廈頂端和飛機大戰的場景,絕對是當今電影在視覺效果方面的顛峰之作。在這個場景中所出現的“地獄火”雙翼戰鬥機,也是老版《金剛》中所出現過的。在上世紀30年年代,這種戰鬥機還屬於高科技産品,但隨著時間流逝,它們飛快地成為了過時的老古董。在2004年拍攝新版《金剛》時,全世界都已經找不到一架完整的“地獄火”飛機了,攝製組最後從當年的飛機製造廠商那裏找來了圖紙,重新製作了兩架完整的飛機,終於在時隔七十年後,再一次在銀幕上重現了這場壯觀的金剛大戰飛機的場景。
金剛具有現代人的普遍痛苦,那就是孤獨。但金剛又具有現代人逐步喪失的單純與執著。所以它一次又一次地成為永遠都想給觀眾夢想的好萊塢電影的主角。從這個意義上看,導演彼得 傑克遜繼承了《指環王》中多元文化的傳統,用溝通來取代對抗。在這個意義上講,《金剛》也可以説是一個多元文化交流的寓言。這一點無疑是2005版《金剛》中最為精彩的地方。
在這個語境下,金剛最後爬上帝國大廈的一幕便具有了與舊版完全不同的意義,它不再是可怕的毀滅力量的象徵,而是關愛的化身,它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才爬上帝國大廈的,它希望像在骷髏島上一樣,在那裏找到一個安全的藏身之處。而人類的誤解,卻迫使金剛面對自己無可逃避的宿命不得不去戰鬥,而此時它又表現出如同戰士般的勇氣和從容,令觀眾感到惋惜和傷痛。
在1933年版《金剛》中,當金剛站在帝國大廈的頂端和飛機搏鬥時,它所體現出的是令人恐懼的原始獸性和力量。對於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觀眾來説,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下,這個場景具有一種強烈的象徵意義。在美國50年代的民權運動之前,美國社會中還有著強烈的種族歧視傾向,而金剛這只大猩猩站在帝國大廈頂端同飛機搏鬥,最後被飛機擊敗,白人男子重新奪回金髮美女的場景,毫無疑問會滿足相當一部分種族主義者的內心慾望。
在這個飛機同金剛搏鬥的場景中,還有一點是值得觀眾特別注意的。飛機中兩個駕駛員的扮演者,就是1933年版《金剛》的導演梅利安 庫伯和厄內斯特 舒德賽克。導演之一的梅利安 庫伯和飛機也有著不解之緣——他曾作為飛行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因被擊落而進了戰俘營,並在這裡認識了《金剛》的另一位導演厄內斯特 舒德賽克。狂熱喜歡飛行的梅利安 庫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還在中國參加過陳納德組織的飛虎隊,後來在美國空軍官至准將。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