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2號,原本是一座擁有100多年曆史的法式建築,因為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已經腐朽塌陷,2006年12月,這座建築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時,它已經是一座被古瓷片包裹的新建築了,房屋的主人為它起了一個新名字:CHINA HOUSE 瓷房子。
採訪:磁器也代表中國
中國也代表瓷器,因為我收藏瓷器有二十多年,瓷片啊!瓷器!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那個瓷片賦予第二次生命。
張連志收集的古瓷片大多是宋元時期的鈞瓷,鈞瓷胎質精純,堅實細膩,釉色渾然天成,從宋代以來,一直定為御用珍品,不許民間收藏,而流傳到今天,就算是已經破損得瓷片,經歷幾百年滄桑,依然透著鮮亮的光澤。
在張連志眼中,每一個瓷片,每一隻帶著裂紋的瓷器都有一個故事,或是在燒制的窯中就未成型,或是在某日的飯桌上不小心打碎,將瓷片和瓷器用作瓷房子的材料,成為瓷房子的屋檐或是墻角,那些作古的人和事就鮮活起來。
這就是張連志給瓷片賦予的第二次生命,瓷房子的構想也就這樣成為現實。至於瓷片和瓷器之間怎麼組合,屋頂如何處理,線條怎樣走向,這些全部都來自於張連志本人的設計。
所有的設計都和張連志二十年收藏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有關,例如造型要挺起來才有精神,瓷器和瓷片要融為一體才能和諧,沒有學過設計得張連志不會出設計圖,他的工作方式常常是靈感來了,就隨手在地上畫出圖畫,然後讓施工的工人自己去理解並且製作。
兒童畫一樣的設計圖,成就了張連志瓷房子的夢想。
如果説將古瓷片作為墻面就賦予瓷片第二次生命的話,那麼用瓷片做畫就是給這種生命注入靈魂。瓷房子的內部墻面全部用瓷片貼畫,張連志説,這些壁畫也是瓷房子的中國符號之一。唐代的仕女圖,宋代的山水畫,元明的扇面,近代張大千,齊白石的作品全在其中,所有的瓷畫都是先請人描出草圖,再由工人一片片貼制而成。
採訪張連志:
我們中國的文化是最偉大的,包括唐代的畫,我覺得傳承得少,如果這樣貼起來,我相信一定能傳承下去。
所有的設想都在這些從沒有接觸過藝術的糙老爺們手中變成現實,工程接近尾聲,工期也越來越緊,燈光亮起來的時候,這些從工人手中有了生命的瓷片也活在了人間,並且融合了另一種美顯現於世。
不久之後建成得瓷房子將是一個拍賣行,同時也是張連志的家。
責編: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