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上海新天地——晝夜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30日 10:53 來源:CCTV.com

  上海,太倉路181弄15號,一座老房子。

  在上海,這種採用石條作門框的房子,叫“石庫門”。它們在上海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早期的石庫門,大都建造在當時的英、法租界內。一個世紀後,石庫門變成了平民雜居的住宅,被視為“上海傳統民居”。上世紀末,很多石庫門建築都被拆除,而一大會址和它周圍近三萬平方米的老房子,在太平湖改造工程中,經過一番修舊如舊的改造得以保存。


  房子還是那些房子,只是這片現在被叫做“新天地”的地方,已經全然不是以前的那片舊式住宅區了。老上海的生活記憶,只能在博物館裏尋回點滴。

  太倉路181弄15號的這所老房子,從外面看去,和半個多世紀以前幾乎一樣,但來往穿梭其間的人早已不同。

  這是新天地最早開設的商鋪之一。店主人叫Xavier,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設計師,在上海定居已經15年。新天地完成改造不久,Xavier就在這裡開設了他的第一家店。店裏出售的東西,全部出自主人的設計。

  Xevier:我一直在找一個地方,開設我在上海的零售店,找了兩年多,但沒有什麼合適的地方。忽然有一次,我的一個很好的朋友跟我説,你一定要到新天地去看看。我第一次走進去的那天,立刻就愛上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他們恢復了很多老的石庫門建築。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我的店剛開業的時候,我看見外面有一對穿著講究的老夫婦正在拍照片,原來他們曾經在我這個店的樓上居住了50年!後來政府付錢讓他們搬遷了。他們在這裡有自己的公寓和浴室等等。他們現在每隔半年還會回來一次,四處逛逛,回憶他們在這裡度過的五十年,也看看這裡不斷發生的變化。

  在上海的生活,讓他對老上海的風情頗為著迷,在工作室裏,Xavier藏了不少寶貝,比如,這把七十多年前上海俱樂部裏使用的椅子,還有其他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Xevier:這裡有個小小的驚喜,這些是1921年法國人設計的,在中國製造,給當時的上海和平飯店使用,過去的五年間,我複製了它們。每個人都忽略了它們,但對於我來説,這是非常純粹的藝術,它告訴你,世界上所有最偉大的藝術都可以在上海實現。我很為它們自豪。

  這位年過七旬的設計師,保持著旺盛的精力,最近,他在新天地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被用到他的設計中。這中西合璧的風格,依稀透著20世紀初十里洋場老上海的味道。


  Xevier對新天地最依戀的,是成片的老房子,他説,從這裡可以看到上海的過去,讀到上海的歷史。斜風細雨的天氣,走在新天地狹長的巷道裏,恍惚覺得回到了1920年的上海。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新天地,和Xavier一樣,他們癡迷于這裡的老房子帶來的厚重歷史感,同時,又為四外洋溢著的時尚氣息所感染。強烈的對比總是産生美感,傳統與時尚、東方與西方,1920年與2006年。青磚灰瓦的老房子和房子裏各自不同的內容,給來到這裡的人帶來驚喜。

  太倉路181弄2號,另一所老房子。

  這座兩層的石庫門小樓建於1925年。80年後的今天,這座老房子的樣子幾乎分毫未變。老房子裏,也還保持著老舊的陳設,深色的木質樓梯、窗棱和桌椅板凳,全然像是走進了張愛玲的小説,情節中的某個小餐館,似乎一轉身,就會看見旗袍長衫的曼楨和世鈞挽手而來……在這裡,幾道濃油赤醬的本邦菜上桌,老上海的意味,就立刻飄蕩開來。善於烹調水産的本邦菜,幾乎和上海的城市輪廓同時形成,1894年,剛剛繁華起來的城市裏就有了第一家本邦菜館。説起來,本邦菜的歷史也很有趣。

  沈宏非:你不覺得本邦菜是個很怪的名字嗎?它不得不用“本邦”這樣的詞來強調自己的存在。有一個史料記載,到清朝末年的時候,上海就已經有11個菜係的餐館存在……實際上我們吃到的本邦菜就是在近一百年間混出來的。

  上海菜的混搭進程,今天在新天地繼續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美食在這裡匯聚、融合。不過,無論來自哪,都入鄉隨俗的秉承了上海菜餐食和環境一致的精細。

  這個小廣場,曾經是居民們來往取水的地方,而這座房子,曾經是弄堂裏的開水房。2001年,著名藝術家陳逸飛先生在這裡開設了他的“逸飛之家”。整棟房子保留著原來的結構,屋檐下,這些如同藝術品一般精巧別致的商品,常常讓第一次來到這座房子的訪客覺得是走進了某個現代藝術展。


  與逸飛之家一墻之隔的,就是新天地著名的透明思考餐吧。

  張毅:我想新天地它有特殊的意義,對很多人來看,也許只看到一個老屋子、石庫門的改建,可是對琉璃工房來説,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它是一個過去與現代的一個錯綜複雜的 一個交互的,一個新的影響,所以我們幾乎是第一個希望進到新天地來的。

  今天,越來越多不同風格、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帶著他們亦展亦賣的作品來到新天地。

  王一揚:新天地有它特殊的地方,它有比較濃的藝術氛圍,很多藝術家,還有像我這樣的設計師來到這裡,就是看中它這樣的特點……

  在這片老房子當中生出的種種新鮮,使得新天地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對於上海本地人,也對於外地人和外國人。這裡如同上海的會客廳,主人或客人來往其間,一樣感受著它的魅力。

  從事時尚策劃工作的包一峰,是新天地的常客,出於或公或私的原因,他只要在上海,就會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待在新天地。在他看來,這片經過重新翻修的石庫門,保留了他兒時對於城市的印象,而老房子裏住進的新內容,又讓他感受著不一樣的時尚風情。

  包一峰:對於上海人來説,新天地提供了一個新的生活方式……現在都追求世上,實際上新舊的碰撞、多元文化的碰撞就是一種時尚……

  雖然有很多工作在新天地進行,但是有空的時候,包一峰還是喜歡和朋友一起待在新天地。他説,他最喜歡在這裡度過傍晚的時間,看著光線一點點變暗,新天地會換上和白天全然不同的樣子,由晝而夜的轉換之間,有種讓人激動的美麗。

  夜晚的新天地,迅速的熱鬧起來。大大小小的數十個酒吧裏,人們不可思議的揮灑著自己的熱情。

  在新天地的夜色中,不同的舞臺上,上演著不同的節目,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心情落座,光影晃動、觥籌交錯之間,酒吧如同生産標準件的車間,如出一轍地製造著,微微有些醉意的、模糊的愉快。

  相對於白天的新天地和沉靜的石庫門來説,晝夜之間這種由靜而動的變化,有著奇幻的色彩,正如久居新天地的設計師Xavier所説,白天的新天地,如同素面朝天,低沉內斂的女子,而夜幕降臨之後,她仿佛在一瞬間換上了晚宴的盛裝,熱情而絢爛,讓人迷醉。

  2006年10月,一個週末的夜晚,時間已是夜裏十二點,而新天地的熱鬧,卻並沒有要散場的意思。

  2006年9月的一天,在新天地石庫門老房子圍成的廣場上,人們為搭建一個大型的舞臺而忙碌著。

  又是一個由晝而夜的轉換,新天地五年來最大最精彩的一次活動開始了。

  在這個城市裏,每一天的晝夜轉換之間,無數的繽紛和精彩在人們眼前此起彼伏。

責編:丁小賀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