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閱讀改變人生

《閱讀改變人生》之餘秋雨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6日 17:06

  書約余秋雨

  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發展的史論著作。 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高深。

  怎樣看待讀書和做人的關係:

  做人很重要,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讀書很多、做人很壞的人。可見做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做人第一,善良是最關鍵的。但要建立優秀的人生態度,其實也是和閱讀連在一起的,如果不經過起碼的閱讀,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和人生的艱難。如果不知道這些,你就不知道善良的重要。從平面上講起來,我一定把做人放在前面;從歷史上講起來,我相信,是在閱讀過程中間,在觀察過程當中,來分辨做人的原則,來仿傚那些世界級做人的大師。

  文章選讀

  讀書之要

  余秋雨

  一、儘早把閱讀當做一件人生大事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麼今後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産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後再來匆匆彌補就有點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時就進入。

  二、要把閱讀範圍延伸到專業之外

  閱讀專業書籍當然必要,但主要是為了今後職業的需要。魯迅説:“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埋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讀書雜談》)

  生命的活力,在於它的彈性。大學時代的生命彈性,除了運動和娛樂,更重要是體現為對世界整體的自由接納和自主反應,這當然是超越專業的。

  現在很多所大學都發現了學生只沉陷於專業的弊病,開設了通識教育課,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作為一門課程,即使通識教育也保留著某種難於克服的狹隘性和被動性。因此不管功課多重,時間多緊,自由的課外閱讀不可缺少。

  更何況,時代的發展使每門專業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界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整體視野,連專業都很難學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墊底

  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點,因而先要做一點墊底的工作。

  墊什麼樣的底,就會建什麼樣的樓。因此儘量要把底墊得結實一點,但時間不多,要尋找一種省儉方式。最省儉的墊底方式,是選讀名著。

  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復閱讀,已成為當代社會詞語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會在文化溝通中産生嚴重障礙。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們好像軍事上的制高點,佔領了它們,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話下了。對於專業之外的文化領地,我們沒有時間去一寸一寸佔領,收取幾個制高點就可以了。

  四、名著讀不下去也可以暫時放下

  即使是一位熟悉的師長很有針對性地為我們開了一份必讀書目,書目裏的名著也有讀不下去的時候。

  讀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讀。這就是非專業閱讀的瀟灑之處。

  這麼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為你與它沒有緣分,或許説暫時無緣。

  再有針對性的書目也只考慮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無法考慮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謂可能,不是指閱讀能力,而是指興奮系統,這是你的生命秘密。別人誰也不會清楚。

  五、有一兩個文化偶像不是壞事

  在選讀名著的過程中,最終會遇到幾部名著、幾位名家最與你情投意合。你著迷了,不僅反復閱讀,而且還會尋找作者的其他著作,蒐羅他們的傳記,成為他們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説他一聽到辛棄疾的名字就會臉紅心跳,我在讀大學時對法國作家雨果也有類似的情景。這就是平常所説的偶像。

  偶像的出現,是閱讀的一個嶄新階段的開始。能夠與一位世界級或國家級的文化名人魂魄與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問題在於:你為什麼與他如此心心相印?不完全是由於他的學問、藝術和名聲,因為有很多比他學問更高、藝術更精、名聲更大的人物卻沒有在你心底産生這樣強烈的感應。根本的理由也許是:你的生命與他的生命有某種同構關係,他是你精神血緣上的前輩姻親。暗暗地認下這門親,對你很有好處。

  六、青年人應立足於個人靜讀

  青年人讀了書,喜歡互相討論。互相討論能構建起一種興趣場和信息場,單獨的感受流通起來了,而流通往往能夠增殖。

  但是總的説來,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很多最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閱讀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線索來聯接,而細若遊絲的生命線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抽理和維護的。這一切,都有可能被熱鬧所毀損。更何況我們還是學生,即使有點膚淺的感受也不具備向外傳播的價值。在同學間高談闊論易生意氣,而一有意氣就會墜入片面,膚淺變得更加膚淺。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一個善於吸收的觀眾,總喜歡獨個兒靜靜地走一會,慢慢體味著一個個鏡頭、一句句臺詞,咀嚼著藝術家埋藏其間的良苦用心,而不會像有些青年那樣,還沒有齣電影院的門就熱烈談論開來了。在很多情況下,青年人競爭式的談論很可能是一種耗散,面對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這樣。

  七、讀書卡片不宜多做

  讀書有一個經常被傳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奮地做讀書卡片。讀到自己有興趣的觀點和資料,立即抄錄在卡片上,幾個月之後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門別類地存放好,以後什麼時候要用,只要抽出有關的一疊,自己也就可以獲得一種有論有據、旁徵博引的從容。

  這種方法,對於專業研究、論文寫作是有用的,但不適合青年學生的課外閱讀。從技術上説,課外閱讀的範圍較大,又不針對某個具體問題,卡片無從做起,即使做了也沒有太大用處,白白浪費了許多閱讀時間。如果要摘錄雋語佳句,不如買一本現成的《名人名言錄》放在手邊。

  但技術上的問題還是小事。最麻煩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貯藏取代了整體感受,得不償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即使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的靈魂。

  我不主張在課外閱讀中做很多卡片,卻贊成寫一些讀書筆記,概括全書的神采和脈絡,記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種讀書筆記,既在描述書,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長,以便對即時的感受進行提煉,把感受提煉成見識。

  八、有空到書店走走

  大學生的閱讀資源,主要來自圖書館。但是,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書店走走。書店當然比圖書館狹小得多,但它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當代人的精神勞作有什麼走向?這些走向與社會走向有什麼關係?又被大眾接受到什麼程度?解答這些疑問的最好場所是書店。

  嶄新的紙頁,鮮亮的封面,誇張的宣傳,繁忙的銷售,處處讓你感受到書籍文明熱氣騰騰的創造狀態,而創造,總是給人一種愉悅的力量。這種力量對讀書人是一種莫名的滋養,使你在長久的靜讀深思之後舒展筋骨,渾身通暢。

  你可以關注一下暢銷書排行榜,判斷一下買書的人群,然後,也準備為自己選幾本書。在書店選書與在圖書館有所不同,對於重要的書,你會反復考慮永久性擁有的必要性,於是在書架前進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問。你也許會較少猶豫地購買幾本並不重要卻有趣、可愛的新書,由此你對自己與書籍的奇異關係産生了某種疑問,這種疑問的每一個答案都讓人開心。

(編輯:劉曼毅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