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娛樂節目 在娛樂的同時缺失了什麼
一段時間以來,電視屏幕上最最火熱的莫過於超級女聲,好男兒之類的海選節目,一群少男少女瘋狂作秀,搞得全民皆“粉”,人人是“飯”。從媒體到老百姓大都如癡如醉,一派集體迷狂。然而迷狂總有清醒的時候。這些節目之所以火爆,商業元素的成功運用毫無疑問地成為“王冠上的珍珠”——節目中的成功可以延續到生活中,為錦繡前程點起一盞航燈,這誘惑足以讓人們蜂擁而至;然而,商業性固然是電視媒體眾多功能屬性中重要的一環,但不可否認,對娛樂性與教育性的定位和討論依然是我們評判一個節目的重要標準。尤其是當收視群包括甚至針對未成年人的時候。但是,當人們群起為這些剛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高呼的時候,是否想過,這個屏幕上,留給小孩子們的空間還剩下多少呢?
事實上,不用專家向我們反復重申,我們也能明白,屏幕上不見血光就已經很殘酷的所謂“PK”實在是不適於成長初期的小孩子。於是,不少家長為孩子挑選了一些少兒節目。誰知在娛樂當權的今天,不少少兒節目也開始了“變臉”的過程。既然全民愛上了選秀,那麼為什麼只能為大男孩大女孩搭建秀場呢?於是,為只有幾歲的小男孩小女孩設計的選秀節目紛至沓來。有的尚且多少遵循少兒節目的健康原則,有的則純粹是成人娛樂節目的翻版,更有甚者,基本上就是拿孩子為成年人取樂。
筆者就曾經親眼見過一個地方檯王牌寶寶秀節目中,主持人摟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問:“媽媽坐在台下嗎?哪個是啊?就是那個脖子上有個大金鏈子的嗎?喲,媽媽有那麼粗的金鏈子,是誰送的啊?你拿來送給姐姐好不好?你們家那麼有錢,那姐姐住到你們家好不好?”小姑娘點頭允諾後,主持人又把話題在另一個小姑娘身上延續:“你看她媽媽有那麼粗的金鏈子,你媽媽有嗎?”第二個小姑娘哼唧了一會兒,用稚嫩的童聲解釋道:“我媽媽本來是有的,後來被偷了。”……儘管台下觀眾包括那個戴金項鏈的媽媽都是笑魘如花,但筆者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誰能回答我們,在少兒節目中把“拜金”概念拿出來搞笑,這到底是不是少兒電視媒體該做的事?我們在追求娛樂的同時,到底缺失了什麼?
一些家長出於謹慎,乾脆為孩子鎖定了央視的少兒節目,比如央視一套的《大風車》,作為國字號官方大臺的老牌少兒節目,想來應該安全許多。然而前一段,筆者突然在週末的《大風車》中也見到了一個要孩子們當場競爭的“疑似選秀”節目,不免令人警覺。細看之下,這個叫做《非凡少年》的週末節目,卻是個“舊瓶裝新酒”——形式上緊跟潮流,保持一定娛樂性;實質上紮根素質教育理念,將教育性貫徹到底。這份設計上的縝密心思,著實令人欽佩。
之所以説是“疑似選秀”,是因為這是筆者見過的第一個既讓孩子有一些競爭壓力,卻又不是讓孩子比拼才藝,甚至當場拉票,相互廝殺的兒童版選秀節目。孩子的才藝在這兒基本上就是個自我介紹的手段。而之後的幾個環節,簡直就是幾場考察孩子創造力和綜合素質的“大型遊戲”。筆者頗為欣賞一目中的一些設計:節目組在錄像前一天告訴孩子們準備一篇題為“假如我是班長”的演講,結果在現場卻設計了個情節,突然把題目改成“假如我是市長”,幾個孩子的應變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立分高下;還有一期節目中,一個現場自我挑戰的環節,一個孩子完成得很成功,主持人問他敢不敢再來一次,如果成績不如現在將被取消,這個孩子勇敢地去做了,結果失敗了,按照應試教育來説這個孩子應該沒有成績了,但台下做評委的教育專家給了他滿分;還有一個孩子自我展示的時候吹黑管,吹得很失敗,個別地方還跑音,但評委沒有當即把他pass掉,而是鼓勵他用一個歡快的心情吹一段悲傷的樂曲,他吹得很成功……我相信這一切令人感動的細節對這些孩子來説都是很寶貴的成長經歷。可以説,這樣一個少兒節目,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個有益的補充和提示。
這個節目讓人聯想到迪斯尼的長盛不衰。迪斯尼品牌的核心是歡樂,但迪斯尼是與眾不同的娛樂,它的每個故事都讓孩子們在笑的同時經受了樂觀,愛心,自尊,正直等等基本道德觀念的滲透。全天下的父母都喜歡迪斯尼,就是因為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它觸及人們的心靈,它在完成娛樂性的同時,也出色的完成了教育性的功能。如果我們的兒童節目都能把自己放到這個層次上來,將是一件令人無比欣慰的事。
責編:白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