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第二個週末,父親節的日子。可許多父母卻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了武漢圖書館的一樓大廳。那熙來攘往的人流,直像是要把室外三十多度的高溫帶進來一般。
這就是中央電視臺《大風車》欄目週末版《非凡少年》的報名現場。兩天的時間裏,近千位武漢的小朋友來到這裡,嚮導演和專家組展示他們的非凡。
在這裡,每個孩子的表現都是非凡的。你可以看到六歲半的輪滑高手,也可以找到深藏不露的武林奇才,還有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完成一幅國畫的小畫家,激情與技巧的小舞蹈家,以及人小鬼大的搖滾小歌星……孩子們非凡的才藝讓每個在場的成年人都嘆為觀止。
然而“非凡少年”不是才藝大賽,它甚至並不是一個比賽,可卻有著更深層次的人文訴求——希望能夠通過這個節目,挖掘孩子們身上的創造力,考察他們內心是否具備以抗壓能力為主的一系列成功素質。所以,前來報名的孩子都要通過兩個環節的考驗:先是由導演和專家共同組成的“創造力”考察環節;擁有非凡創造力的小朋友將進入第二個環節——由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共同組成的專家小組,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可塑性進行判斷。
創造力的考察是從孩子們自己的特長延展開來的。比如,一個展示舞蹈特長的小姑娘,被要求用舞蹈表現一隻小鳥快樂地在天上飛;一個彈電吉他又喜歡貝克漢姆的小男孩,被要求用吉他表現小貝進球的場景;一對雙胞胎姐妹表演了一段武術,得到的問題卻是,如果讓你們用剛才的動作設計一段對打可以嗎?……如此種種。
至於第二個環節,對孩子心理素質的考察,則從一進門就開始了,只是孩子們自己還不知道。經過五個考察步驟之後,考察結束,之後由中科院的兒童心理學專家進行後續的情緒安撫環節,向孩子解釋每一個考察步驟,並進行鼓勵,從而杜絕一切不良的心理影響。
年僅11歲卻已經學了八年舞蹈的小姑娘丁昱華覺得,非凡就是與別人不一樣,有自己的特點。這一次,她把茶藝表演融入舞蹈當中,一下子就征服了第一關的導演和專家。入選後,小姑娘興奮地對記者説,非凡少年跟她以前參加的所有比賽都不一樣,“老師”們提的問題都出乎她的意料,不過並沒有讓她感到慌張,而是覺得十分新鮮。
當然,我們也看到,小天才們的身上,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相當一部分孩子,自己的特長掌握得非常出色,但面對導演和專家拓展性的問題,卻一籌莫展。更大的問題則暴露在第二個環節中。一部分孩子在其他小朋友表現出色的情況下,或是專家抓住他説話時的矛盾之處進行追問的時候,出現自信心不足,驚惶失措,或是情緒起伏劇烈的狀態,甚至緊張到與專家溝通的時候,出現暫時性的交流無效現象。這種在挑戰和壓力面前表現失常的心理素質,在他們未來的成長之路上,很難不構成成功的障礙。
武漢大學心理學系的嚴瑜博士指出,一方面,相當多的孩子錶現出社會讚許性選擇傾向,也就是説,僅僅是為了得到認同而進行選擇,純真的童心被少年老成所取代;另一方面,一部分孩子在被要求短時間內説出自己五條優點的時候表現出無措和慌張,甚至難以湊齊五條,孩子們的自我認同全面讓位於“謙虛”“恭謹”之類的美德,隨之而來的則是潛意識中自信心的缺失,表象的自信就很容易在挫折面前崩潰。這些都不能不讓我們對當今身處“知識型教育”大環境下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培育感到擔憂並加以重視。
現在,學校教育重知識教育,輕能力教育;家庭教育重才藝培養,輕才能培育,已經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一次,《非凡少年》利用電視這個社會教育的重要載體,把全人教育理念搬上熒屏,。這是一次藝術實踐,也是一次教育實踐,同時也給當今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個醒——我們的孩子,不僅應該是才藝型,更應該是才能型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才能真正地面向未來,贏在未來。
責編:白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