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 擇業》老大學生感言(12月8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5日 14:03
主持人:對於即將畢業離校的大學生來説,如何順利地邁過就業這個門檻,非常關鍵。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播出系列節目《畢業 擇業》。我們選擇了十二個走出校園以後,有不同職業選擇和人生體驗的大學生,講述他們的擇業和就業故事。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二十多年前恢復高考以後,第一年走進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如今他的孩子也走進了大學課堂,沐浴在校園溫暖的陽光裏。今天,他將和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兩代人的不同理想和不同選擇。
解説:也許每一位在校的大學生,都曾對未來的職業做出過想象。他們渴望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事業上有所作為;他們渴望充分發揮個人的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為了了解同學們的擇業觀念,我們來到了中國人民大學。
校園同期:
A:我對精神上的追求可能沒有很多。我覺得我現在學習目的可能就是為今後找份好的工作,能夠得到個好的職位,有一棟別墅,有一輛跑車,比如説當一個CEO,那種管理工作,就是那種生活。
B:畢業之後能夠做經理人,還有可能做會計之類的工作。主要還是希望在這種慢慢就會商業化的社會裏面,取得一個真正的地位吧。
C:我的理想呢,就是做一名政府官員。最大的理想,就是三十歲之前,能夠升到副處吧。
D:工作以後幾年內的第一個理想就是能在三十歲以前賺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也就是屬於淘到第一桶金吧。
E:我覺得理想這個詞比較大吧,反正我現在的目標就是能夠做一個在市場經濟中一個比較成功的職業經理人
解説:大學生們對理想的表述各不相同,他們對自己是如何自我評價呢?
A:追求個性、追求自我。
B:迷茫中尋找著現實。
C:務實。
D:矛盾。
E:價值觀非常多樣化的一代。
F:是比較幸福的一代。
G:迷茫與自我追求。
H:我們生長在一個競爭很激烈的年代。
解説:2003年是全國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就業高峰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2004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同樣不容樂觀。就業的壓力越來越清晰地擺在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面前。如何在現實中尋找出路,成熟理性地規劃未來的人生,我們聽一聽一位老大學生的人生感悟。
樊平曾經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插過隊;恢復高考的第一年考上了北大哲學系。畢業後進過國家機關,當過記者,現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20多年過去了,樊平的兒子也走進了大學校園。作為父親,樊平希望更多了解正在讀大學的兒子內心的想法;作為父輩,他也時時關注著當代大學生的命運。
演播室
主持人:您和您兒子之間經常進行交流嗎?
樊平:哎呀 這個很慚愧,我愛人和他交流。我和他交流好像…我試著去迎合他,但是反響不太…
主持人: 您為什麼選擇説試著迎合他?
樊平: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像路人一樣去放棄。但是我發現我又很難用有些東西去打動他。初中的時候有一些算術題他算不出來還問我,現在他算的題我看不懂。
主持人:您分析過這是為什麼嗎?
樊平:我現在不清楚是我個人的品性他不欣賞,還是我的學科內容他不欣賞。這個因為我只是想著呢,我盡我的努力,同時又保持必要的邊界,在他需要的時候,我應該提供我應該做的一種責任。
主持人:你們父子倆在一塊的時候儘管這溝通並不是很多,我不知道你們之間談沒談過關於理想的這些事,您知道您孩子的理想是什麼嗎?
樊平 :他沒有一個決然的理想,他的理想很實際,就是先把功課做好。他和我們當時不一樣,我們當時先看一個遠目標,然後把這近目標再不斷地分割成近距離,分成階段性的任務。而他呢,我覺得現在好像沒有很遠的目標,或者有一個很遠的目標,確定性不是很強。但是呢,一步一步在走。我至於哪個更合適我説不準, 但是最重要的是,每過一天都要腳踏實地。從他現在每天的努力呢,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欣慰的。再一個當時我們的理想應該説你上了大學你的基本方向就確定了,現在上了大學基本方向不敢説確定了。就是你是博士畢業以後你的方向也不敢確定。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大學教育,他和我們那一代有個巨大的不一樣,我們那一代七十年代中國大學生教育應該説是一種精英選拔教育,精英選拔機制。而現在的大學教育呢,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種通才,是一種基本條件,是一種底線的培養,這個所以感覺都不一樣。但是我覺得他們的競爭,應該説比我們要難很多,而他們達到自己願望可能和自己預想的落差會比我們當時要大很多。
主持人:比如説在我們做這個系列片的時候,我們在校園採訪的時候呢,好多人他説,説你這個畢業之後的理想狀態是什麼,他説我就是想在三十歲之前,掙夠我的第一桶金,第一個一百萬元,還有的説,我就是希望在三十歲之前能混一個副處級,你怎麼看?
樊平:我覺得非常紮實,這種事我覺得都是好的,包括我最近看到的一些文章,有人在做這個現在的大學生和七十年代那個大學生對比的時候,總有一種這麼個基本判斷,説那個時代大學生富有責任感,把國家的事想在前頭,而現在的大學生呢,可能不關心國家和集體,更局限于個人的一些事情。我覺得這個説法呢,從現象上説是對的,但是可能有些片面。並不是説我們這一代人,天生的憂國憂民,而是説當時呢,確實從制度上,從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上,需要從思想領域開展一個,開風氣之先,所以我覺得當時那一代呢,應該説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而現在呢,應該説不應該把這兩代人對立起來。所以我覺得這兩代人如果從奮鬥精神,從責任感上,我覺得應該説是沒有區別。話説回來,如果當時我們那些人,給的條件很好的話,我們那些人可能也埋頭外語攻託福出國去了。我覺得,其實外在的形象不一樣,但是恰恰能看出來歷史是一代一代的接力棒往前走,而他們呢,可能站在前人給他們解決問題的平臺上,同時他們也面臨著新的責任。
解説: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是樊平當年無法想象的,而今天他們所面臨的激烈競爭也是樊平當年無法想象的,他們並不會比父輩更輕鬆。
樊平:應該説我們當時吧,特別強調個人奮鬥的精神。現在呢 也強調個人奮鬥,但是從我們的統計調查中也感覺出來,現在個人奮鬥是一個必要條件,但是你奮鬥成就的全部條件還包括你家庭的素養,你個人的眼界,這個方面對他們的要求非常大。
主持人:樊老師,假如説現在讓您看這個八十年代生人的這批大學生的話,您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描繪一下在您腦子當中的這個概念是什麼呀?
樊平:他們很幸福,但是他們呢,也很苦。社會的責任很明確地壓給他們,當然我覺得呢他們應該説是比我們有更大的前途,因為他們的精力全力以赴在這個上面了,而且應該説改革開放以來,家庭富裕了,都能夠有很多的條件給他們。他們的發展餘地比我們那會兒要大得很多,從社會文化多元化以後,從不同的方面要區分開來看,不能因為他披頭散發你就覺得這個人不是個很好的小孩,也可能他設計程序的時候很刻苦,不能因為他走起路來踢踢拉拉的,不是那麼挺胸昂首的,你就認為他不緊張。要評介一個人,一定要把他的日常生活領域,和他的專業領域區分開來。專業領域是工作的問題,而日常生活領域呢,那是他的私人領域,社會沒有必要太多地干涉。在這個意義上呢,我覺得他們的發展的餘地,他們的奮鬥的空間,他們內部分化的差距,要比我們這代可能更大。
主持人: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可能這個就是每一代學生都説我們為什麼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求學的心態是什麼。你問過您的孩子同樣的問題嗎?
樊平:我覺得這個問題上我無法跟他破題,我覺得。但是他很努力,比如説想在學位上不斷地獲取進步,也想出人頭地,也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也想在生活上過得好一點,就是説現在我們不會提什麼腦體倒挂了。現在應該説勞動複雜程度比較高的,收入都比較高。我覺得他們這些呢,應該説是把國家的利益和個人的發展能夠有機地統一起來了。這是社會的進步,使他們的選擇在個人的發展選擇中減少了一些內在的衝突。這是他們的幸事,比我們那一代要強很多。
主持人:其實無論什麼時候的大學生畢業的時候,可能都面臨這樣幾個問題,在擇業的時候,一是興趣,説符合自己的工作興趣。還有一個呢就是説收入,再有一個呢,就是前途的問題,您是怎麼看待這幾個問題的?
樊平 :這個就業我覺得其實是一個人生命價值和意義落實到實處的一個體現,它不單純是一個謀生的手段。在這個意義上呢,把自己的興趣和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要求結合起來我覺得是一種最穩妥的選擇。現在這個在市場經濟競爭當中如果國家沒有太大的需求,這個行業也沒落的很快。應該説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中木匠是很吃香的,當時木匠就屬於手藝人了。現在隨著工藝、建材的這個技術的進步,農村的木匠就很難有這個發展,有施展手藝的餘地了,現在都是機械化,都是型材了。所以我覺得有些職業發展呢,個人的發展呢,目光要長遠一點,不要僅看到我想做什麼,而職業分工中有什麼,一定要看這個行業在整個社會發展中它未來是不是具有生命力,它是一個朝陽産業,是個正在上升的産業?還是一個已經到頂了,往下滑的産業?一定要有這樣一些的分析。
解説:樊平説,每代人生長的環境不同,但每代人都應該努力,今天的大學生們面臨著新的使命和責任。
樊平:真正這種素質的競爭中,比你單純的有實力,有能力,可能要更厲害。他能夠融入一個群體,被群體所接納,而且在這個群體中呢,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做出自己的貢獻。我記得我在人民出版社,有一個朋友,他跟我説,現在的小女孩不得了,他説現在的小女孩不像我們那個時候,到單位就覺得單位應該重用自己。現在的小女孩不,到了單位的時候,稿子寫得很漂亮,寫完了以後,恭恭敬敬地請你老同志來改一改,你一看人家寫得確實不錯。然後給每一個專家要什麼東西,整理好了以後,就在旁邊默默地,就處於一種,用我們的話説就像機器一樣,像個待命狀態,非常本份的。所以我説的這種小孩的競爭意識和競爭素質,她不是通過理想來表述的,而是説她化在了她平常素養中,通過她一種在就業當中的素質,就把你做出一種平衡和比較。所以我説現在可能在就業競爭中,被一個團隊,被一個組織,被一個公司能不能認同,這種第一感覺非常重要,而不是説你誇誇其談,講你有什麼成果。
主持人: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生來講,他在這個就業的時候,每個人都在腦海當中給自己勾勒一個這樣美好的藍圖吧,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夠開創一個美好的未來,那您作為一個過來人您給他們一些建議的話,您覺得在擇業的時候,最看中的應該是什麼呢?
樊平:過去有句話説,叫不想當將軍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這個精神應該有的,但是我還要説一句話,就是首先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後幹好自己的位置,然後保住自己的位置,然後再窺測,是否還有向前發展的餘地。現在是要求很嚴格,你很可能向前發展中,連你的原來的根據地都保留不住,市場競爭非常厲害,人才競爭也非常厲害,他們的壓力比我們大。
主持人:作為父輩,樊平對他出生於八十年代的兒子和他的同齡人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和祝福,也希望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選擇能夠給今天的孩子們一點有益的啟發。好了,非常感謝您收看我們今天的節目,我是曉輝,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