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談談各式各樣的徵婚現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27日 15:15 來源:CCTV.com

  

→→我想説兩句

  主持人: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嫁是一個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選擇了,意味著兩個人、兩個家族結合在一起。中國自古就有“九族”之説,其中除了直系親屬以外,另外八族都是通過婚姻關係産生的。對幸福生活和夫妻關係的理解不一樣,選擇結婚對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過報紙、電視上形形色色的徵婚廣告,它們往往簡短地概括了自己的情況和對配偶的要求, “女單30二居,覓男40以下”等等,不是信息版就是中縫,不起眼。不過也有一些豪華、排場的徵婚廣告,讓我們想看不見都不行。

  小片:

  9月19日的廣州日報上,第三版要聞版上刊登了半版的徵婚廣告,上面的“儒商徵婚”四個字,相當引人注目。徵婚者是一位45歲的離婚男人,一位民營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凈資産在億元以上。他徵求的女性要身高在一米五八和一米六六之間,體重達標,皮膚相宜,年齡要在 22到30歲之間,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他著重強調這位女孩要溫柔純樸善良,是感情專一較為傳統之女性。

  刊登這樣的徵婚廣告需要花費十幾萬元,這幾年豪華的徵婚廣告人們看過不少。2003年《南方週末》最早刊登了第一則巨幅富豪徵婚廣告,上海35歲的離異富豪徵求“天性忠貞,無性經歷,家境平實”的美麗女孩,“無性經歷”這個標準引發了巨大爭議。

  為了能夠找到意中人,越來越多的富豪們願意付出鉅額的廣告費,今年8月份在深圳登報的富豪還許諾將酬謝媒人50萬元。如今,大家對這麼大規模的徵婚廣告已經不像當時那麼敏感,但它每次出現,仍然會引發人們的爭論。

  主持人:

  一個個人的行為、個人的標準為什麼會成為一個社會事件?這並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儒商” 把徵婚廣告登在“要聞版”上,更因為他們炫耀了自己的財富,“財富加徵婚”是一個不錯的噱頭,經媒體的傳播放大,就會引起某些人的關注甚至譁然,似乎成為敗壞社會價值觀的禍首。其實大可不必這麼草木皆兵,在如今後工業時代的多元化的社會裏,他們的做法並沒有侵害到他人的利益,沒有顛覆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只要他的財富是合法所得,無非是想選擇一個最佳配偶,他花再多錢別人無權干涉。即使他提出“無性經歷”的條件,這是他的權利,誰可以剝奪?

  那麼大款徵婚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真相呢?我們來看看一個當事人的真實故事。

  小片:

  今年二十六歲的上海律師何鑫,在三年前就開始代理富豪徵婚。這些富豪都很神秘,從不向外界公佈他們的姓名或者公司名稱,因此,代理徵婚、拋頭露面的律師何鑫常常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

  何鑫的採訪:他的代理是有選擇性的,對富翁進行篩選,擇偶標準討論。替幾個富翁徵婚等等

  何鑫:這些富翁的徵婚標準 這些標準有沒有共性 這幾年的轉變

  代理徵婚遠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何鑫在核實過富翁的資産情況之後,開始帶領他的團隊策劃。此後要他們出面,向廣告公司出示富翁的身份證、未婚證明、企業證明,簽訂廣告合同。

  何鑫:富翁願意通過這種方式徵婚的主要原因 徵婚的好處

  廣告投放之後,何鑫就開始繁忙了。不僅要接受應徵者的各種問詢,篩選應徵者,還要接受媒體採訪,處理各種事務。在確定100多位候選人和富翁一一見面後,何鑫的工作才算基本結束。

  何鑫:應徵者的變化:數量、素質。從兩年前3000多位應徵者到今年只有1000多位應徵者。富翁徵婚成功率

  每幫一位富翁徵婚,不管結果如何,他都能拿到六位數的酬勞。富翁廣告徵婚從火爆、新鮮到關注度逐漸下降。作為富翁徵婚的代理人,他是如何看待金錢和愛情之間的關係的呢?

  何鑫對於金錢和愛情之間關係的看法:“雖然金錢未必能買到幸福,但他們可以利用手裏富足的資金,增加獲得幸福的概率。”

  主持人:

  徵婚現代化,手段確實有點讓人瞠目。但我們還是那句話,只要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傷害其他人,沒有影響到社會的安定,至於何鑫拿多少錢,那也是周瑜打黃蓋不是?

  當然啦,應徵富翁徵婚的人越來越少,倒也在説明著一個問題。女孩們的價值判斷也在悄然變化著。

  有個應徵富豪徵婚的女孩説,自己的條件一般,來這裡交了份簡歷,像在人才市場找工作一樣,不抱什麼希望。我們不由得推測,應徵到這份“老婆”的工作,是不是還也會跳槽呢?

  徵婚的目的是結婚,可結婚不過是兩個人共同生活的開始,他們要結伴度過一生。戰國策裏面講到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時候有句話説,“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那些財富、美貌能持續多長時間,誰也説不清。沒有感情上、性格上、價值觀上的契合,兩個人是不是能真正地相知相伴呢?

  所以就以上兩個案例來説,沒有什麼不妥。不妥的倒是某些媒體、某些大眾,對待沒有危害他人和社會的、只是自己看不慣的現象,需要多一份寬容,少一些耿耿,這才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但是如果這些有錢人是在顯示自己的身價和購買配偶的權利,那就涉嫌顛覆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因為配偶是人是不能用“購買”來交易的,這就不能不管了。像在瀋陽就出臺了《關於加強徵婚廣告管理的通告》,要求徵婚廣告的表述不能出現格調低下、粗俗、有悖社會公德的用語,其用意就是在於保證公共資源和集體意識不被個人財富左右。

  小片:

  今年7月份,在四川省成都市的101盲人按摩院的門邊,張貼著一張印有大紅喜字的招聘啟事,招聘夫人一名,引來很多圍觀的市民。

  招聘啟事上清楚地羅列了對“夫人”這一職位的要求,有良好的修養,積極的心態,還有年齡、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

  和招聘員工一樣,上面也開出了“試用期”和簽合同兩種待遇:試用期每月1000元,意外保險1份,簽正式合同者,可配快樂王子車一輛,丫環一名。

  招聘夫人的正是這家按摩院的老闆王江,今年29歲,已經開了三家連鎖店。

  王江:13:38 我是從農村來的,身上只有11塊五,我熱愛我的這個職業,11年了。

  7:52 我現在是老闆,經常招員工。

  為什麼用招聘這個詞 銷售 把自己銷售出去

  人們對這則特殊的徵婚啟事議論紛紛,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道。有人覺得這種形式十分新穎,可有更多的人認為招聘這種形式對應徵者太不尊重。

  採訪: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我只想擴大影響面,吸引更多的人注意,並不是不尊重人。是真心想找。

  這則招聘夫人的廣告也公佈在按摩院的網站上,裏面還有王江致夫人的一封信,信中寫道 “目前我的事業剛起步,收入在1萬/月左右, 5年後將達到1萬/天。等事業走入正軌後,我將會為夫人聘2名丫環,侍侯左右,遊覽全國各地,享受別樣人生。總之,為自己心儀的夫人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死而無憾。因為我深知,找一個好夫人等於找到了好日子。”

  採訪:現在的徵婚進行情況。多少人應徵。

  從公開招聘夫人到現在已經四個月了,王江的終身大事仍然沒有什麼大的進展。

  最多也就是吃吃飯什麼的

  主持人:

  “招聘夫人”這種説法也許只是一個噱頭,可是這個噱頭卻讓我們吃了一驚,在市場經濟中,人是不是就只是一個勞動力了?是不是也把結婚證當合同了?是不是感情可以折算成人民幣,是不是婚姻變得像商品一樣也有試用期、保質期,不影響再次銷售時還可以“退換”呢?

  如果説您招聘妻子不違法什麼法律,符合市場規律,那麼您的太太也有權跳槽到更賺錢的地方。那這個家庭就成了公司了。所以我們在考慮婚姻的經濟因素時必須要首先想到婚姻的倫理含義。關乎人倫的事實能靠招聘解決嗎?

  孔子説:“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我們周朝的三代明王,周文王、周武王以及文王的父親王季都是敬妻子愛兒子的,他們這才是有道之人啊”

  為什麼妻子要受到丈夫的尊重?孔子説,古代以德治國,禮就放在首位。“禮者,以敬為大。”而敬中的首位就是制定了大婚的禮儀。通過大婚之禮,才能生兒育女,國家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所以“大婚乃萬世之嗣也”他又説,“天地不合,萬物不生”,猶如夫妻關係必須和睦,沒有起碼的尊重怎能和睦呢?尊重不就是人格平等嗎?和希望招聘太太的人相比。這個孔老夫子一點也不封建。

  片花

  主持人:

  説完男性咱們在説説那些待字閨中的女孩。

  小片:

  今年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400多萬大學畢業生,只有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未雨綢繆,一些女大學生成了“急嫁族”。“急嫁族”就是希望儘快找個富有的老公,曲線就業。

  (美女徵婚flash)

  在報紙專欄和婚戀交友的網站上,出現了不少在讀女大學生的徵婚啟事,20歲左右的她們對應徵者年齡和職業限制較少,大多要求有當地城市戶口和雄厚的經濟條件。

  婚介公司、俱樂部也把眼光瞄準了高校,把徵婚廣告的海報貼到校園中,把徵婚廣告印成傳單發到女大學生的手中。他們普遍認為,大學生中有不少優秀“婚源”,女大學生青春靚麗又相對清純,而且文化修養、道德素質也比較高。

  我們聯絡到了幾位曾經登記和應徵的女大學生。

  採訪:女生一:我學的是歷史專業,想找到一個好單位很難,我們上一屆就業率就不高,可畢業了,又不能總花父母的錢。

  女生二:事業和家庭是一個矛盾吧,有時候在這個問題上很困惑,覺得很難兩全,家庭可能還是更重要一點。

  女生三:女人還是要找個好老公啊,自己掙錢太難了,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啊。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研究中心曾經做過《當代中國性別期待》的調查,有30個省市約2500人次參與,其中,有四成的女性對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表示了認同,認同度比男性還要高。

  主持人:

  2003年的時候,有個武漢大學的經濟係的女研究生徵婚,提出“千萬元資産者,方可見面”,最近,一位協和醫科大學的大三女生在網上徵婚,要求應徵者有九位數的財産。在徵婚廣告中提出經濟要求的女性比男性要多三倍,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像很多男青年抱怨的那樣嫌貧愛富,把“白馬王子”當成了“寶馬王子”了。

  女性徵婚徵“寶馬王子”,挺形象,可他們忽視了,女性在走出校門後,經歷的挫折和遇到的困難要比男性多得多。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夠給與她們與男性平等的發展機會,找工作時不再要求女性“形象氣質佳”,不再註明“男性優先”這樣的不平等條件,她們未必會用“找寶馬王子”這個手段謀求自己的立足之地。但話説回來,就業難不是針對女性的。君子自強不息,女人也能做君子。您説呢?

  片花

  主持人:

  我國的徵婚啟事從誕生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它的發展顯示了我們文化價值觀念和時代風尚的變化。

  小片:

  我國第一則徵婚啟事誕生在1902年天津的《大公報》上,在當時算是一個創舉,被稱為“史上最文明徵婚廣告”。徵婚者是留學歸來、思想先進的“志士”,是婚姻自由的實踐者。他希望找到、新女性,建立新式家庭。他的要求很簡單,第一是要天足,沒有裹腳,第二是要有知識,懂一點學術,第三是結婚要按照新式的禮節進行。此外,不管滿族漢族、貧富貴賤,歲數大小、好看還是難看,都可以。(《新女性》電影片段 《中國史話》片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新的《婚姻法》中明確規定了婚姻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結束了。(電影片段 劉巧兒“自己找婆家了”)

  解放初,二十萬人民解放軍為建設新疆,轉業留在當地,有關部門為了解決建設者的婚姻,當年在四川等地組織了成千成萬的未婚女青年到新疆與建設者結婚,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官媒。

  到了60年代女性的理想對象變成家庭成分好、有政治資本的幹部、黨員等等。民間也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下定決心,要跟學生,排除萬難,不跟社員,爭取勝利,跟個書記。

  七十、八十年代時,有鐵飯碗的工人、知識分子收入穩定,社會地位高。那時的大學生是女性所追捧的對象,他們談吐有禮,前途無限。

  (電影片段《頑主》)

  人們的思想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變得越來越活絡,徵婚就在八十年代初大規模的興起。那時,一些大齡青年寫信給《中國婦女》之類的報紙雜誌,寫明自己情況和要求,然後讓單位蓋章證實,即可刊登。當時,徵婚需要的只是勇氣。人們對這個新鮮事物還很好奇,一個普通條件的人也能收到數百封來信。

  到了九十年代,人們越來越重視婚姻質量,徵婚讓他們的挑選範圍更廣,機會更多。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電視徵婚、男女速配成為一種流行。

  (報紙、雜誌、電視、網站、街頭海報上的徵婚廣告)

  (配樂:雪村的《徵婚啟事》一些徵婚的照片、事件做成MTV形式)

  21世紀了,人們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儘管“名車、豪宅”這樣的字眼屢屢出現,以 “富有”為誘餌的徵婚陷阱讓不少人上當受騙。也可根據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公佈的《2006中國人婚姻情感狀況調查報告》,在擇偶標準方面,66%被訪者最先考慮的還是感覺。

  主持人:

  我們説了這麼多徵婚廣告,最後,我們看看上海老人章克標一百歲時的徵婚廣告,他常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他開出的條件是這樣的:“女性,另無條件,但希望她也知道“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小道理。所謂伴者,就是半個人,也是説明這個道理的,還有侶者,是兩口人,表示兩個人可以開口説話,自然不會孤獨寂寞了。徵伴求侶四個字已經説明了問題,其他可以不管了。”

  一百多年前第一則徵婚廣告的結果如何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可是我們知道這位章克標用這個方法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現在,他們夫婦已經幸福生活六年了。

  《周禮》中記載男人三十未娶,女人二十未嫁,當地負責做媒的官員就必須要敦促他們儘快結婚,否則就施以經濟處罰。當然現在看這有點絕對,但出發點是好的。咱們古人描述的大同世界有一條重要指標,就是“男有分,女有歸”,男人都有工作,女人都有一個可歸宿的家。在這個家裏,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平凡的故事要用一生講完。

責編:王姍姍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