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3月29日 李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26日 19:49 來源:CCTV.com

  早上九點,重走活動的開幕式在慧光寺門前舉行。各方領導講話之後,是羅哲文先生講話。從第一次打電話起,羅老給我的印象就非常好,沒有一丁點架子,像家裏和藹可親的爺爺。羅老上臺,記者們也蜂擁而上,話筒前被裏三層外三層地包圍起來。羅老呵呵的笑,不緊不慢地吟誦他寫的懷念家鄉的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慧光寺去營造學社舊址的路上,我背著包、拎著架子,跟著又鵬前後地跑,還要注意躲他的鏡頭,不久額頭上就全是汗了。很多時候他在最前面倒走著拍,我就在他更前面一點的位置,用架子擋著人,還要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

  來到梁林故居前,羅老停住了腳步。清華建築系的張帆拿出了清華為梁林故居保護做的復原規劃圖,指著房間一一向他求證。而羅老也拿起相機,隨手照上幾張。看著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拿著數碼相機照相,還會自己回放,真覺得佩服。

  大家進入畫圖室。樓慶西教授拿出了《彙刊》。在梁先生的書桌前,羅老一頁頁地翻看著六十年前在李莊大家齊心合力出版的成果,不時地講起自己當年抄寫了大部分內容,講起了測繪旋螺殿登高爬低的故事。考察團的成員們紛紛和羅老照相,在這間狹小的房間裏簇擁著他。瀋陽説得對,他們都是帶著一種朝聖的心情來的,一處景、一間房,只要有它的歷史、它的故事、它值得人們留戀、懷念的地方,就會有人來憑吊、來瞻仰,不管時間的流逝。然而,今天重訪的意義又更加特別,因為羅哲文——這位當年學社裏年紀最輕的人——如今滿頭白髮地回來了;因為《營造學社彙刊》被學社衣缽的傳人——清華大學的教授帶回來了;更因為建築、考古學界的學者們都因為梁思成而濟濟一堂,共同紀念,共同回望,共同找尋當年的歷史;而像張帆這樣的年輕人的存在則代表著梁先生未竟事業未來的希望。忽然之間,我覺得自己來李莊,來考察之行的意義變得十分重大,超脫了個人的愛好和興趣,走向了使命感。

  而後的一件事,更讓重訪的意義上升了一層。在下午回成都的路上,得到消息,在新批准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李莊的梁林故居。

  考察團去羊街、席子巷的間隙,我們在梁林故居拍攝了羅老。他帶著張帆確認圖中各個房間的位置,穿過改成豬圈的房間來到金岳霖當年的臥室,告訴我們爬竿子的桂圓樹的位置,獨自一人在院子裏徘徊。去找劉敦楨靠近江邊的房子,老先生走在田埂上,雙腳生風,讓又鵬幾乎跟不上。紀錄這樣的過程,就像是見證一段歷史,能讓我感受到滿足;不能和老先生有更多的交流,又是使人遺憾的地方。

  下午去了旋螺殿,羅哲文參與測繪的第一個建築。原以為羅老累了,不會上來。沒想到過了一會兒老先生還是來了。


  經過將近四個小時,路過資陽、內江等地,晚上六點多我們到達了成都。晚上整理場記,沒能去聽劉志雄關於文研所資料收藏的講座,深以為憾。

責編:李菁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