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營造學社最後的日子》(上)李莊與營造學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26日 16:57 來源:CCTV.com

  

  2006年3月29日,在川南古鎮李莊的慧光寺門前,四十多位中國文物界、建築界的專家齊聚於此。一個隆重的紀念活動正在舉行。

  今年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誕辰105週年。抗戰時期,梁思成與營造學社的同仁們輾轉數千里,來到李莊。1940年到1946年,營造學社在這兒度過了最後的六年時光。從1946年停止工作算起,至今剛好整整六十年。

  在這樣一個具有雙重紀念意義的日子裏,人們回到李莊,紀念梁思成以及營造學社為中國建築界所做出的種種開創性貢獻,緬懷他們在艱苦條件下堅持研究的執著精神。

  這位老人叫羅哲文,是當今中國最著名的文物和古建築專家。

  六十多年前,他就是從這裡考入營造學社,成為學社十五年曆史上招收的最後一名練習生。


  (少小離家老大回,李莊在羅哲文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於1930年,創辦人朱啟鈐。這個由中美庚款基金會資助的研究機構,是中國第一個以調查、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為己任的學術團體。它試圖扭轉千百年來中國文人對建築的偏見,讓古代建築從難登大雅之堂的“工匠之事”一變而成為學者們的研究對象。

  一年以後,兩個三十多歲、有著類似海外留學經歷的中年人加入了營造學社,擔當起法式部和文獻部主任的職責。他們就是梁思成和劉敦楨。

  在1932年到1937年的短短幾年間,營造學社在梁、劉二人的帶領下,對現存的中國古建築進行了廣泛的調查。他們採用現代建築學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學術成果,震動了整個國際學術界。

  然而,無情的戰火讓營造學社的成員們不得不暫別手邊的研究,向後方撤離。離開北平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學社最後的六年時光將在一個叫做李莊的川南小鎮上度過。

  李莊,是長江上遊南岸的一個小鎮,有著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金沙江自宜賓匯合了岷江等水系之後,始稱長江。位於宜賓下游的李莊就得到了“萬里長江第一鎮”的美譽。依靠著發達的水運優勢,李莊自古便是四川南部鹽糧的集散地,貨物中轉的重要碼頭。

  從1940年開始,隨著一批批科研院校的內遷,這個長江邊上獨自繁榮了一千多年的小鎮,一下子熱鬧起來。


  (川南古鎮——李莊)


  (李莊民居)


  (李莊慧光寺——同濟大學校總部舊址)

  這些由商人和移民建起來的會館、廟宇和祠堂,在李莊當地有著“九宮十八廟”的美稱。利用這些敞亮的院落,內遷而來的文化機構終於得以棲身。

  寄自海外的郵件和電報,只要寫上“中國李莊”,便能準確地送達。小小的李莊鎮,與重慶、昆明、成都並列為四大抗戰文化中心,成為那個年代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一個地方。

  出李莊鎮向西是一片地勢平坦的莊稼地,曲曲彎彎的田埂間散發著泥土特有的清新。這裡就是上壩月亮田,長江邊上幽靜的世外桃源。


  (李莊月亮田)

  在楠竹掩映下的幾間民房裏,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安頓了下來。


  (李莊營造學社舊址)

  一路顛沛到這裡再次集中,營造學社僅僅剩下了五名工作人員。

  年紀最大的是文獻部主任劉敦楨。這個眼神裏透著堅毅的湖南人,早在日本學習期間就把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當作了自己終身的事業。

  年屆不惑的梁思成則帶著久病的妻子和一雙兒女,對中國古建築的熱愛讓他放棄了更為優越的生活環境。

  東北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劉致平,此時對雲南民居的研究已頗有心得。

  而圓臉龐的陳明達是一個才思敏捷、見解獨到的小夥子。

  身材瘦削的莫宗江只有25歲,有著一手高超的繪圖功底。

  對營造學社來説,培養年輕的古建專業人才始終是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在環境惡劣的戰爭時期,在工作條件艱苦的李莊,學社還是毅然決定進行一次招收練習生的考試,補充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

責編:李菁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