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也就是中國在南極建成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後的第四年,又一個緊迫的現實擺在了中國的南極科學考察者的面前:1959年12月1號簽訂的《南極條約》因為其有效期為三十年,在有效期後面臨著各種條款的修改,這也直接涉及到中國在南極大陸的利益問題。 而從科學考察上考慮,我國的長城站處在南極圈外。隨著我國南極事業的開展也需要一個南極圈以內的考察站,以便能夠深入南極大陸內地向四週輻射性展開科學考察。國家海洋局決定在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建立我國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中山站。 擔負此次建站任務的“極地”號是一艘不具備破冰能力的萬噸級運輸船,它能否安全穿越南極的浮冰區,將人員及3000多噸建站物資運抵拉斯曼丘陵,成為此次建站的關鍵。 從廣西出發的極地號很快順利穿越過赤道,進入南緯60度附近的浮冰區。大家擔心的事情卻早早降臨了。極地號撞上浮冰,船體被撞出一個 極地號有驚無險穿越過浮冰區靠近了南極大陸,在學術上這些與大陸連接在一起的冰層被稱作陸原冰,它平均厚度達一到 船隻拋錨後,大家立即投入緊張的卸運物資準備工作,儘量想彌補在陸原冰區被浪費掉的20天。而此時一個奇特的現象引起了氣象學家的注意。大大小小的浮冰在水面上打轉,運動。正當大家要轉移的時候,突然,又一個意外發生了!在船左舷的前方,發出像原子彈爆炸一樣的巨響,濺起一個蘑菇雲似的冰柱,大量的冰山突然塌落,一場罕見的冰崩再次將考察隊員置於生死邊緣。短短幾分鐘內,150多米長的極地號已經被冰崩所造成的大面積浮冰及冰山所包圍。而此時冰崩並未停止,大量的冰山繼續從上百米高的冰蓋上坍塌下來,不斷湧來的浮冰和冰山時刻威脅著極地號和全體船員。與此同時,在一公里以外的蘇聯站用高頻電話傳來通知:當天晚上還有
責編:徐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