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南極條約》第十二次會議在澳大利亞的海濱城市堪培拉舉行。中國代表團以非協商國身份首次參加了會議。因為中國沒有在南極建立自己的科學考察站,大會議程表決中被人請出了會場。這樣的遭遇成為每個科學工作者心中無法抹去的傷。 22年前這只首次赴南極的中國考察隊一切裝備都相當簡陋。發放給隊員們的只有一套羽絨衣褲和皮靴,食物大多是速凍和罐頭食品。在591名隊員中僅有幾個人曾經隨外國的船隻踏足過南極大陸。再加上航行所用的又是一艘不具備極地航行能力的船。他們如何去應對即將到來的種種的困難? 考察隊的航海線路是一條中國人從未航行過的漫長旅途,從上海出發的航程首先將斜穿整個太平洋到阿根廷的烏蘇懷亞,在此登陸稍做調整補給後再開往南極半島的喬治王島。整個航程將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來完成,其間隊員們要經過五個風帶,四個季節,十三個時區,人的整個生物鐘都將紊亂。這樣漫長的航行,顛簸的風浪,隊員們怎樣度過船上的時光?這一路將遭遇到哪些危險? 在南極大陸上建立一座科學考察站是一項繁浩的工程,其規模相當於微縮小城市。首次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科考隊員們面對著很多始料未及的問題,由於所登陸的是自然海岸,大部分物資無法直接運抵岸上,必須臨時修建一個碼頭來中轉建站物資,但出發前考察隊卻根本就沒有運載修碼頭的施工機械。在南極惡劣的天氣下,如何進行工程,其中的難度讓人難以想象。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隊員們只有赤膊上陣,完全靠人力在南極冰冷的海水中搭建起鋼管架。 “向陽紅10號”必須在南極冬季來臨前安全撤離南極大陸,否則它將徹底被凍結在南極的冰海中,時間的壓力使得所有人都加入了高強度的勞動中,
責編:徐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