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6日 15:35 來源:
接到“潘曉”這個選題當天,我就遇到了難事。
“潘曉”是八十年代初的一個著名的事件,據我了解,“潘曉”是兩個人,即潘一和黃曉菊,我原以為這個選題對我來説應該是輕而易舉的,因為我與潘一是有著十五年的交情的哥們,他那點事兒,我早已熟透了,沒想到,當我找到他的時候,他卻一口回絕了我。
潘一的理由很現實,他認為自己在“潘曉”中,是個很不光彩的角色,如果客觀地重述這段歷史,他認為對他的形象有害無益,作為同行(潘在北京電視臺),他認為我不該接這個選題,同時也給我出了個碩大的難題:做一期只有他一個人物的“潘曉”專題,弱化其他人物,誇大他在這個事件中的作用,否則,他堅決不接受我的採訪。
作為電視人,我無法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作為朋友,我確實有點犯難,作為一名編導,我不得不在我工作開始之初,帶著明顯的遺憾。
第二個人物是黃曉菊,我千方百計地聯絡到她,黃曉菊一聽我是中央電視臺的,馬上就説:“説實在的,我對央視的編導印象並不好,以前我多次接受他們的採訪,有些事他們做的挺傷人的,我對潘曉是有感情的,因為那裏有我青春的激動,但是,我對你們這些編導印象不好。”之後,我再撥她的電話,她基本就不接了。
我不知黃曉菊曾經遇到了什麼,讓她對電視人有那麼大的成見。但我覺得,雖然她沒有象潘一那樣直截了當,但同樣是拒絕了我。
原《中國青年》雜誌社編輯馬麗珍,是這場討論的發起者,她是熱衷節目的支持者,當我見到她時,她告訴我了一個驚人的內幕,“潘曉”來信,並非人們傳説的那樣,是由潘一和黃曉菊兩個人的信拼湊的,而是採納了眾多參與者的觀點,由編輯馬笑冬起草的,只是在姓名上用了一個“潘”,一個“曉”。由於這些年潘一經常對媒體説自己是人物之一(潘曾經有很慘的經歷),所以,這麼多年來,媒體關於“潘曉”是兩個人的説法,一直是以訛傳訛。她很希望這一次,中央電視能夠真正客觀地澄清此事。
我很高興!首先,作為編導,這一新的發現和被發現的“內幕”, 無疑是節目的一個新的視點,第二,人物潘一的出現與否,並不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黃曉菊是個很感性的女人,也許是年齡接近,也許是我們交談了許多女性的話題,總之,當我與她聯絡上一個月之後,終於峰迴路轉。當攝製組來到她的小店拍攝的時候,她十分熱情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最讓我感動的是,當我們發現她的一本近30年前的像冊,提出希望拿回劇組進行掃描時,她爽快地答應並裝進袋子交給了我,我知道這本像冊對於她是多麼的珍貴,那一刻,我從她的眼睛裏讀到了真誠和信任。
順藤摸瓜,在尋找“潘曉”來信的真正作者的時候,我們聯絡上了馬笑冬,但是,當我們千里迢迢地從北京趕到上海的時候,差點哭了,因為已患老年癡呆的馬笑冬,莫名其妙地説了個不正確的地址給我們。好在上海的出租汽車司機真是好樣的,他帶我們一家一家地到居委會去查,最後,終於找到了潘曉來信的執筆人馬笑冬。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人物是原《中國青年》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關志豪,當聽説我們要採訪潘曉討論的時候,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據説,當年“潘曉”作為資産階級自由化的事件,讓他在政治上曾經受挫,因此,這一次央視《重訪》希望客觀地報道這件事,對於他來講,也許是一次莫大的機會。後來,關老經常和我通電話,上政治課、探討現實問題、開玩笑等等,最後,他老人家竟然給我起了個小名叫“丫頭”和“小英子”。
不管怎麼説,由於中國青年雜誌社當年“潘曉”討論的許多關鍵人物,給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資料,現任的負責人又向我們出示了大量的檔案資料,使我們這次重訪,有了比較客觀和公正的視角和收穫。
當然,還有安文、周曉東等,讓我敬佩和感動的許多人。
一個選題讓我結識了眾多的人。潘一因此與我結束了十五年的交情,黃曉菊由一個遙遠的符號變成了我問寒問暖的知心大姐,關志豪變成了一個要經常教訓我的“家長”,最有意思的是馬笑冬,她竟然不記得我去採訪過她。
當一個編導在創作中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融進這樣一群角色中的時候,你會發現,角色會幫助你思考和成長。
責編:重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