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5日 16:24 來源:
1976年,當時我國最大的一份綜合性畫刊《人民畫報》,在它的第八期選用了一張電影海報作為封面,海報上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李秀明,也因這張封面和這部電影,迅速由一個默默無聞的舞蹈學院學生,成為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這部電影就是《春苗》,然而,還是在這一年,電影中“春苗”這個藝術形象最初的生活原型、上海郊區的赤腳醫生王桂珍,卻經歷了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起落。
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剛剛渡過了一個困難時期,國家有限的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了城市,廣大農村普遍缺醫少藥,不僅農民看病難,還隨時有傳染病大流行的危險,當時王桂珍所居住的江鎮公社,雖説與大都市上海近在咫尺,可衛生院的設施卻依然十分簡陋。
農村醫藥匱乏的狀況漸漸引起國家的重視。1965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共組織了兩萬八千多人到農村巡診;隨後,毛澤東接到衛生部的關於農村醫療現狀的報告,他生氣地把衛生部稱為“城市老爺衛生部”,應當“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批醫療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紮根農村,解決農村醫療問題的鄉村醫生。毛澤東在1965年6月26日的這番話成為此後幾十年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的依據,後來人們習慣的稱之為 “六。二六”指示 。
此後,全國各地開始培養半農半醫衛生員以改善農村醫療條件,王桂珍成為川沙縣江鎮公社第一批二十八名衛生員之一。
在經過短短四個月的培訓後,王桂珍背起藥箱,走村串戶為村民們看起了病。面對人們懷疑的眼神,她又付出了巨大的艱辛。
1968年夏天,上海的《文匯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調查報告,文章介紹了黃鈺祥、王桂珍等農村醫務人員,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事跡。一個月後,中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兩份刊物:《紅旗》雜誌和《人民日報》先後轉載了這份調查報告,毛澤東主席看到這份報告後,在文章的眉頭上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這個批示之後,當年的中國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學習赤腳醫生、學習王桂珍的熱潮。還有人不顧路途遙遠,自帶乾糧,千里迢迢從各地趕到江鎮公社觀摩學習,安靜的江鎮一下子熱鬧起來,王桂珍也被這種熱潮漸漸推向了榮譽的巔峰。
1969年9月,從未離開過上海的王桂珍來到北京參加共和國20歲生日的慶典。登上天安門城樓,和毛主席在一起,這幾乎是那個年代一個普通中國人所能夠想象的最高榮譽了。代表著全國上百萬赤腳醫生的王桂珍,沉浸在無限的幸福中,她並不知道,這只是她政治生涯的開始。
1974年,王桂珍代表中國上百萬赤腳醫生參加了第27界世界衛生大會。這次會議之後,王桂珍的名氣和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是江鎮公社黨委副書記的她,又被組織上任命為川沙縣衛生局黨委核心小組副組長。一年之後,王桂珍又被調入國家衛生部擔任“三三制”幹部,是副部級領導,這是她自己做夢都想不到的。
1976年,文革結束後,王桂珍從衛生部領導,又一下子變成了江鎮公社的一個普通農民,但要強的性格使她沒有就此消沉下去,她當過廠醫、養過長毛兔,為改善生活而努力著。終於,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王桂珍又一次抓住了機會,辦起了一家印刷廠,很多知道王桂珍的人都願意把業務拿到這裡做,印刷廠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多年前王桂珍辛苦工作所積累下來的知名度,終於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財富。
敬請收看《重訪?她就是“春苗”》。
責編:重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