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從選題確立到製作完成歷時整整一年。這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拍攝工作數次被擱置。其實,心裏卻是在逃避。面對如此具有傳奇色彩的人和物,我反而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才能將這段歷史傳遞的更為準確。
茅以升無疑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人生軌跡與中國歷史的某些轉捩點相碰狀、交融,劃亮了陰霾的歷史天空。他出生於1896年,一個王朝正搖搖欲墜。他20歲那年遠赴美國留學,用的正是“賡子賠款”的退款。38歲時,他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然而,這座原本普通的跨江大橋最終竟成為時代興亡的特殊見證。1949年,在國共交戰將見分曉的時刻,他竟然被蔣介石視為救命稻草,力邀其擔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長。解放後,即便是文革時期,每年的國慶,他依然出現在天安門觀禮臺上。
作為一名科學家,他一生親自設計、建造的大型工程只有杭州錢塘江大橋。然而,作為建造者,他卻要親手將大橋炸毀。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大多會感慨身處那個時代的無奈。其實,即便是當時,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的見識與胸襟。茅老的小女兒説,晚年時,父親曾經將幾十年來所收到的邀請函集結成了一個小冊子,併為它命名《盛典存柬》,一個小小的邀請函能受到如此禮遇,科學家的細心和不茍流露在這點滴之間。所以,我才慢慢體會他建橋之初就預留炸藥口的舉動。每一步都需深思熟慮,每一步都需嚴謹無誤。他這樣對待一個小小的邀請函、對待錢塘江大橋,他亦如此對待生活。
有人説,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其實與普通人相差無幾,區別在於最後一刻,他們往往多一點點的堅持。我想,對於茅老來説,他所堅持的,不僅是信念,還有一個科學家嚴謹的作風。
by 褚紅霞
責編:重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