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古稱傀儡戲,在我國漢代就已出現。在所有的木偶藝術中,提線木偶的表演難度最大。因為要讓木偶動起來,全靠木偶身上的牽引線。
提線木偶在閩南地區被俗稱“嘉禮戲”,自古流行于泉州。經過數百年傳承,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木偶製作工藝及豐富的演齣劇目。同時,泉州提線木偶還擁有自己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
泉州傳統傀儡的一般構造由勾牌、懸絲、傀儡頭、籠腹、四肢構成。籠腹就是軀幹,而腳是用麻編織而成。提線木偶身上的每個環節都係有絲線,這些線又匯集起來係在“勾牌”上。表演師一手執掌“勾牌”,控制木偶的重心、高低及頭部與軀體的動作方向,另一手操縱絲線,使木偶身上的相應部位和關節做出各種各樣的形態。
1988年,世界木偶聯合會第十五屆年會在日本茗古屋舉行。木偶戲歷來沒有個人節目。可是黃奕缺他卻偏偏帶著二十五分鐘個人節目來到這裡。他獨創的《馴猴》、《鍾馗醉酒》等節目在日本引起了轟動。黃奕缺那出神入化的表演震驚了全世界的同行們。黃奕缺改造傳統提線木偶的顛峰之作,是《火焰山》中的“孫悟空。傳統的提線木偶最多只有十六條線,為了能讓表演更傳神,黃奕缺為此一下子把控制線加到了三十六條。
在海峽兩岸的木偶界,流傳著“泉州有個黃奕缺、台灣有個李天祿”的説法。李天祿在台灣被親切地稱為“阿公”,他11歲正式跟隨父親學習布袋戲。14歲就成為主演,22歲獨立組建了自己的布袋戲班。在他的帶領下,戲班風靡台灣島內外。1990年,這位與黃奕缺齊名的木偶藝術家卻把兩個兒子陳錫煌和李傳燦送到泉州,拜在黃奕缺門下學習提線木偶。1993年,應李天祿的邀請,以黃奕缺為代表的泉州木偶劇團到台灣展演。
2006年3月12日,一場傳統的木偶拜師儀式在福建泉州舉行。來自台灣高雄的傀儡戲藝人薛熒源叩拜泉州木偶劇團林文榮為師。林文榮是泉州提線木偶藝術大師黃奕缺的得意弟子。黃奕缺作為師祖也欣然接受了徒孫的叩拜。十六年來,黃奕缺收下了兩代台灣弟子。一代代的藝術家對傀儡戲藝術執著的熱愛和追求。無論在閩南還是台灣,飽含兩岸人民生命情感的木偶藝術仍將代代相傳。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