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9日 15:47 來源:
財智時代?王志綱工作室專欄
■嚴密的市場網絡為商幫發展釋放出巨大能量
■敏于行而又善於思,為商幫贏得尊重
■抱團卻不封閉,商幫方能與時俱進
■勇於整合,善於整合,使商幫迅速聚集強勢
當天時地利發生突變之時,浙商如喜得甘霖的沙漠玫瑰綻放出無窮魅力,而粵商卻像排球運動員被推進進了足球場,逐漸暴露出其弱勢。
浙商釋放優勢 逐漸嶄露頭角
進入90年代後期,伴隨著中國加入WTO,整個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香港已不是中國聯結世界的唯一通道,已經不必非得借助廣東這樣的二傳手了,廣東外貿獨佔的歷史已經結束。由此帶來一個最深刻的變化是,原來的打排球變成踢足球。就是誰有本事帶球過人、跨越中場,誰都可以直接射門,而無須借助別人───這個門就是世界市場之門。上海首先將球踢向了歐美,山東的青島和遼寧的大連直接射向日本和韓國,東北則踢向俄羅斯。這時的競爭,已經不是比客觀,而是比主觀。浙商們恰恰在主觀世界的磨練與提升上,是任何商幫無法比肩的。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與此同時,整個中國經濟還發生兩個深刻變化:一是過剩經濟取代了短缺經濟,買方市場取代了賣方市場。二是民營經濟終於從歧視、打壓、限制中掙扎出來,堂而皇之地步入中國的主流社群。於是,浙江的民營企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短短幾年,已超過了號稱市場經濟搖籃的廣東。襯衫、西服、時裝、皮鞋、皮具、飲料、汽車配件、輕紡製品、電子産品等名牌,從深海中一個一個浮出水面。浙商過去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全部得到豐厚的回報,他們就像沙漠玫瑰一樣開始舒枝展葉,他們在艱難成長中積累起來的以及歷史所賦予的種種優勢,逐漸得以釋放。
網絡滲透市場每個角落
經過近20年地獄般的修煉,浙商終於獲得成功。其中一項重要成果是人際網絡和銷售網絡,這種網絡就像人體的細胞或毛細血管,遍佈市場的每一個角落。在中國,甚至在海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浙江人,而只要有浙江人的地方就會形成類似軍隊“班排連營團師軍”的完整建制。有實力的大老闆就成為投資者,在當地建立一個浙江或溫州商城;實力較弱的老闆就當攤主或堂主;沒有本錢的就當夥計,看舖子,守攤位。總之,每個人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這種完整的市場體系還給年輕一代以希望,他們滿懷信心從零開始,深信未來一定會從他們當中産生中國的億萬富豪。雖然目前廣東不少商人依舊很成功,但你很難看到類似浙商那樣完整、發達的市場建制。這是一個網絡為王的時代,尤其是當這個依靠血緣、宗族、同鄉之傳統關係凝結而成的網絡,與當地政府形成盤根錯節、千絲萬縷的關係時,更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由於網絡滲透到市場的每一個毛孔,一個信息一個意念就可以迅速地從終端傳遞到總部,乃至四面八方。
浙商在流向全中國的時候,與其總部的聯絡就像心臟和毛細血管的微循環系統一樣,來自市場末梢神經的大量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到總部,總部經過分析、處理,又迅速地反饋回來,從而形成一種遙相呼應之勢。如果説廣東的“前店後廠”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系統───通過香港、台灣的中轉拿到國外定單,組裝完畢,三分之二齣口,三分之一內銷;那麼浙商就類似于章魚,有心臟,有四肢,有微循環系統,它是有自我更新、自我進化能力的生命機體。所以當全世界的投資者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中國時,天時變了,地利變了,中國市場仿佛一瞬間就從重生産發展成重營銷,從重産品到重品牌,從重品牌到重網絡。
注重地域文化凸顯優勢
還在新華社當記者時,我就講過粵幫的特點是“敏于行,而拙于思”。儘管人類已進入一個需要知識、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財智時代,但粵商這種特點並未發生多大改觀。
我在廣東工作、生活、創業多年,廣東老闆們只喜歡追聽我的演講,託人請我吃飯,或與我一起打高爾夫球。總之一句話,他們最喜歡的就是與我面對面地溝通、交流。我發表在媒體上的文章,尤其是我們工作室所著的書,他們則很少認真地分析和研究。但在浙江就不同。我們工作室有一個客戶是寧波一公司的老總,他在找我們之前,居然將我們所有的書全部讀過。他跟我開玩笑説,因為買工作室的書,他一來二往的,與書店小老闆成為朋友───每次他都買上百本。
我當然知道,今天浙商中的精英們90%以上出生於“草根”,但他們與廣東人不同的是,他們從未放棄從書本上獲取經營智慧和思想的努力。這種追求必將使他們在財智時代如魚在水、如鳥在林。在中國商幫的博弈中,浙商之所以越來越讓人敬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浙商固有的注重文化的傳統和習俗。
抱團但不封閉更具公信力
內部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認同感、歸屬感───也就是一般所説的抱團能力,可以説是任何能稱之為商幫的團體的共性特徵。在粵商中,潮汕幫的抱團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更多的是基於血緣、宗族和同鄉的關係而建立,排他性極強,也較封閉。而浙商的抱團雖然最早也是基於血緣與地緣關係,但卻並不封閉,而且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換代,最後演變成具有公信力的商會組織。目前中國可能最具江湖地位和市場口碑的就是溫州商會。許多地方官員跟我談起溫州商會,都會眼睛發亮。他們説當地居然有八九萬浙江人,這些人及其背後的商業能量不得了,政府為什麼還要勞民傷財去香港招商?由於浙商價值地位的提升,以及各地政府對這種商業價值的期盼,使商會的影響力大為提升。反過來這種力量又增加了商會在與政府的談判中的砝碼。這種良性的博弈最終使得浙商的力量更為強大。
善於整合資源超越自我
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的人不難發現,目前不管是國內的A股市場,還是新開張的中小企業板,浙商所佔的比重高於粵商。一個小小的楊汛橋鎮就有5家上市公司。據《香港商報》報道,浙江民營企業正加快步伐邁向資本市場。截至去年6月,已經通過和將要通過上市輔導期的117家浙江企業中,大部分為民營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金融資本是商品經濟的最高形式,企業要想做大做強,一定要進入資本市場。那麼,粵商與浙商對資本市場的興趣為何大相徑庭?
有一種可能,就是有些廣東老闆的第一桶金是通過黑色或灰色手段挖到的,一上市,企業就成了公共公司,就必須受到監督和控制,很多問題就會暴露,權衡利弊,當然願意繼續沉在深海之中。但更重要原因還是企業家的胸懷和格局,是大海才能容納百川,是高山才會不拒細壤。如果一個企業家把賺錢作為第一目標、甚至是惟一目標,我們很難期望他有多大的胸懷和格局。而恰恰在企業的使命和目標上,粵商與浙商具有明顯的分野,前者更重企業利潤,而後者更重社會責任。這無疑會影響他們的胸懷和格局,進而影響他們對資本整合、資源整合的態度。
整合是結構優化、要素聚集的過程,是超越自我、跨越時空的過程,是迅速擴張、做強做大的過程。全球一體化的大開放時代,為企業整合各種要素提供了無限空間、無限可能,企業只有勇於整合、善於整合,才能迅速聚集翻江倒海的強勢。
責編:劉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