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9日 15:46 來源:
記者徐王嬰 《上海證券報》
5月中旬在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商幫峰會”,參會代表較少的是京商和滬商。
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這兩個以開放性、多元化文化為特徵的國際大都市的中國商人是不太看重地域性的。
這並不意味著京商、滬商概念的子無虛有。今年年初,由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主辦的“2006新京商高峰論壇”就掀起了一股“新京商”的概念討論。
無獨有偶,“首屆中國商幫峰會”召開一週後,上海的《新滬商》雜誌正式創刊。
京商、滬商的概念不但被隆重推出,而且還加上了“新”字,這個特定的前綴,使京商、滬商的概念賦予了厚重的歷史感和濃郁的現實感。
記者試著從京商、滬商的“生命基因”入手,解析京商、滬商的“同”與“不同”,並希望解密其“生命基因”所預示的發展前景。
基因解密一:“貴族性”與“買辦性”積澱 導致民營性不強
北京人可以驕傲的是:北京不但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國企業500強最集中的城市。在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前十名中,除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以外,其餘9家都以北京為總部;上榜名單中,企業或者總部設在北京的有91家,除央企之外,京籍企業達30家。
這些“500強”企業的掌舵人無疑是京商的代表。你很難因為他們的國企身份就説中石化的陳同海、中海油的傅成玉、中國移動的王建宙、中國電信的王曉初等不是京商。
但與此大型央企“風光無限”相對應的,民營經濟在北京肯定不能算是主流──有關數字顯示:當前全國民營經濟已佔經濟總量六成以上,但北京的民營經濟只佔總量的42%。
而北京企業家天生有一種“貴族氣”。許多企業家有行政級別,這是京商的一道風景線。即使是“行政級別”之外的北京商人,也一度曾是“紅頂商人”的代名詞。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那場由互聯網革命引發的創業大潮,使北京出現一個新的富翁群體,北京的民營經濟才有柳暗花明的跡象。這批財富新貴大都受過很好的教育,能夠充分利用北京在信息、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他們與紅頂商人截然不同:無錢、無權、無勢,但憑著年輕、知識和激情,便掘取了新經濟浪潮中的第一桶金。如柳傳志、王選、張朝陽、王志東等等,大都是大學教授或出國留洋回來的高級知識分子。
於是,與其他一些地方“學而優則仕”所不同的是:北京新辦的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老闆是碩士和博士或者“海歸”。因而,北京的民營企業家們,也天生“高貴”。
而曾是“十里洋場”的上海灘,多多少少有一種“買辦文化”。這不但表現為前些年上海人才在擇業上首選外資企業;也不但表現為上海經濟對外資企業的倚重、在政策上對外企的傾斜;還表現為上海的知識精英在創業路徑的選擇上,往往喜歡給外國人當“買辦”而不是自己獨立創業。
跟北京民營經濟佔總量42%的數字相比,上海民營經濟所佔的份額更少。叱吒商海風雲的寶鋼前掌門人鐵娘子謝企華、上海百聯董事長張新生、中國華源董事長陳新華、“中海”老船長李克麟等500強企業的國企掌門人演繹了滬商的傳奇,但他們都不是自生、自發的民營企業家。當然,值得欣喜的是:這些國企掌門人在上海灘“與狼共舞”,並在與外資企業的共生、共融與競爭中長了本領、積累了實力。
上海民營經濟雖然“後發”,但産業起點高,民營企業已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企業服務部部長朱文龍向記者介紹説:近年來上海市完成的3000多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500多億元銷售額)中,民營企業佔了60%,國企與外資的比例分別都是20%。
與此相應的,前些年上海人“首選外企”的擇業觀念已經轉變。“國企有改制的機會,民企有入股或送股的機會,而外資企業就是打一輩子的工”。這樣的現實土壤,是否能夠培育更多的新滬商?
無論如何,“紅頂商人”與“洋買辦”不再是“一統天下”,民營的知識精英吸取“草根”精神引領中國新經濟已成燎原之勢。
基因解密二:“中關村”淵源與“浙商”成分營造不同的産業格局
説起京商不能不提中關村。
許多人沒有到過中關村,但聽説過柳傳志、楊元慶,聽説過段永基、魏新等中關村的風雲人物。年前的CCTV年度經濟人物頒獎晚會把百度的李彥宏和中星微的鄧中翰這兩位新一代的“中關村人”推向了公眾視野。中關村群星燦爛顯示了“新京商”的魅力。
是否可以在中關村與“新京商”之間劃一個“約等於”的符號?據説在今年年初的“新京商”論壇上,人們把“新京商”界定為“主要是靠智慧,靠和國際接軌而獲得成功的人們”。
而作為中國的技術高地、人才高地與戰略高地的中關村顯然應該是“新京商”的孵化器和集聚地。
再來看看中關村裏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容: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東升、北京華旗資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馮軍等;北京九城口岸軟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雙、北京軟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劉天文、神州數碼軟體有限公司副總裁華祉年……
以“中關村人”為代表的新京商自覺地營造著科技産業的春天。有數字顯示:2005年,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産業總收入4578億元,比2004年增長30%;新認定企業數4390家,比2004年增長3%;工業總産值為2440億元,比2004年增長30%;上繳稅費170億元,比2004年增長20%;出口創匯85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60%。
由於中關村的示範效應和邊緣效應,北京中關村以外的京商在産業格局與經營模式上也有或多或少的“中關村”痕跡。
雖然,上海作為一個開放的國際化都市,同樣吸納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但上海的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卻大半具有“浙商”血緣。這裡,一開始就在上海創業的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的郭廣昌、上海分眾傳媒的江南春、上海大眾公用事業集團的楊國平、盛大網絡的陳天橋等浙籍企業家應該“天經地義”地被看作是滬商,除此之外,還有在浙江發展之後遷移上海的均瑤集團王均瑤兄弟、上海埃力生的吳國迪、安信地板的盧偉光、上海亞龍的張文榮、上海衫衫科技的鄭永剛、中融集團的倪召興、富春建業的張國標等無一不是身兼浙商與滬商的“兩棲人”。
為什麼上海大的民營企業家大都源自浙江?這是上海人“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社會文化與浙江人“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文化差異所致。地理因素和歷史血脈導致“雞頭”們願意到上海發展,正好與上海的外資、國企形成互補之勢。
與新京商高科技産業一枝獨秀的産業格局所不同的是:新滬商的産業更具多元化特點。
産業格局雖然呈現多元特點,但主導産業還是清晰明了:信息、金融、商貿、汽車、成套設備、房地産等上海政府倡導的六大支柱産業正是新滬商努力發展的産業方向。六大産業中, 2005年上海信息産業超越所有的傳統産業,穩居6大支柱産業之首。根據剛剛出臺的統計數據,上海信息産業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佔全市GDP的12%,同比增長達到25.7%。
這樣的産業格局,既體現了新滬商對浙商在工業製造和房地産方面優勢的繼承,也體現了“浙商”基因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都市環境下的“變異”。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等浙商性格使他們在上海順利完成從浙商到“新滬商”的角色轉換。
基因解密三:“皇家血統”與“混血兒”基因分野國際化路徑
説起國際化,北京商人給人更多的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感覺。這不但有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的大快人心,有中海油收購優尼科雖敗猶榮的氣勢;還有北京商人在國際資本市場攪起的波濤洶湧。
能夠拿大資金進行海外收購的,的確需要大型央企這樣的“皇家血統”。非但是海外收購,即使是海外資金收購中國企業,也首選具有“皇家身份”的企業,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引進的戰略性國際投資就是一個例子。
從這個角度講,“走出去”的國際戰略,對於平民化的京商恐怕還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當民營的京商具有了貴族氣質、受到國際資本的青睞,也就是“平民京商”染上皇家氣質的時候,國際化道路,才會通過資本的途徑展現在以中關村人為代表的新京商眼前。
比如,2005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就有6家登陸納斯達克,它們是:華友世紀通訊有限公司、德信無線通訊科技有限公司、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源德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至此,中關村在納市的公司總數達到13家,佔據中國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25家的半壁江山。
中關村的企業群體性登陸納斯達克的行動促進了中關村與國際資本市場的結合。據不完全調查,2003~2004年,中關村園區38家高新技術企業共獲海外創業投資機構協議投資額近10億美元。2005年又有多家企業獲得海外創投機構的大額投資,如北京靈訊互動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獲得Tom.com投資6640萬美元;青牛(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獲得軟銀亞洲等投資3150萬美元,成為迄今為止中國軟體行業最大的一筆私募融資。
綜上所述,以中關村人為代表的“新京商”的國際化道路更多地表現為中國企業與國際資本“郎有情、妾有義”的“戀愛”關係。
新滬商中當然也不乏類似中關村與國際資本的“婚姻”故事。分眾傳媒的江南春、盛大網絡的陳天橋等“一夜暴富”展現了新滬商的國際化領悟水平。但滬商的國際化更多地表現為家門口的國際化,以及“浙商遊擊隊”式的國際化戰略。
家門口的國際化,説的是上海本來就是一個外商雲集的國際港口城市。無論是國有企業也好,民營企業也好,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在家門口與外資企業同臺共舞。而集聚了中國製造業最優秀的白領與藍領階層的上海,是“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大本營。“上海港機”生産的産品走遍世界各地;外高橋造船廠生産的油輪遊遍世界;上海汽車將通用與大眾等世界品牌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
與中海油等高調唱響國際並購所不同的是,許多滬商,特別是具有浙商血緣的滬商早就悄然開始了國際收購。
當中海油鉅資收購優尼科未成的消息傳出之時,從浙江來上海靠房地産掘金成功的中融集團董事長倪召興悄悄在加拿大拿下了六口油井的開發權。據説因為是民間行為,收購價格反而相當優惠。溫州起家的安信地板董事長盧偉光更是早就買下了巴西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大森林。上海復興高科技的郭廣昌籌謀通過自己的境外資本全資收購復星高科技集團,醞釀將復星集團變身為外資企業。與此同時,更多的新滬商渴望“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在全球的資源配置中分食蛋糕。
由浙商而滬商的中融集團董事長倪召興對記者説:“從杭州到上海,兩個小時的車程,但跨越的卻是國內到國際的戰略轉移。”
如果説,中國商幫最終將九九歸一走向融合,“新京商”、“新滬商”在融合方面已經先行一步。
而京商與滬商,其意義也許就在於那一個“新”字。
責編:劉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