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時間:2008年7月21日
央視網消息(中國財經報道):墨西哥居民:“大豆、大米和食用油價格飛漲,讓我們沒錢買蔬菜水果,只能到垃圾箱裏撿著吃。”
西非居民:“帶5美元去市場,只能買到3公斤大米,剩不下幾個錢,根本買不了其它東西。”
塞內加爾抗議者:“我們是因為饑餓才舉行這次抗議,我們需要食物,需要工作,我們處於饑餓狀態,僅此而已。”
因為糧價暴漲,8億人食不果腹!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 佐利克:“去年以來小麥的價格已經上漲了120%。”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食品價格的飛速上漲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危機。”
近幾個月來,不論是在羅馬召開的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還是在北海道落幕的G8峰會,“糧價高漲,供應短缺”的警報在我們耳邊一遍遍地迴響著。在非洲喀麥隆首都雅溫得,政府工作人員已經把一日三餐改成了兩餐;在亞洲孟加拉,大米的價格比去年上漲了一倍。在菲律賓,快餐店裏甚至只賣半份米飯。就連英國、美國的商家也在對大米、麵粉實行限購。國際糧價掀起的巨浪,已經導致全球8億人沒有飯吃。人們不禁要問:是誰製造了高糧價?這場世界性的糧食危機會如何收場?面對此情此景,《中國財經報道》記者想方設法,跨國聯線,展開調查,探尋著“高糧價”這場無聲海嘯的源頭。
一、高糧價刺痛了誰?
莫尼克是一名清潔工,在非洲西部地區,像她這樣的工作,每個月的工資是80美元。“帶5美元去市場,只能買到3公斤大米,剩不下幾個錢,根本買不了其它東西。”
由於大米漲價,現在莫尼克一個月的工資只夠買48公斤大米。因為有好幾個孩子要養活,她家裏現在每天只吃一頓飯。吃米飯對他們來説成了奢侈的事情。在非洲,糧價暴漲帶來的遠遠不止這些。埃及開羅有這樣一句諺語:在埃及沒有人會死於饑餓。但現在,很多以前從來不擔心吃不飽肚子的人,開始為了購買津貼大餅而去排隊。
對此,記者連線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埃及記者,他告訴我們:“由於受到國際市場的糧價上漲等因素,埃及的大餅供應出現短缺。而沒有受到政府補貼的大餅,價格也是大幅上漲,超過了政府補貼的大餅10倍以上。由於大餅的短缺,人們就排起長隊,搶購由政府補貼的低價大餅。有些地方還因為搶購大餅引發了一些衝突。”
一直以來,埃及雖然是小麥進口大國,卻是大米出口國。可是如今,盛産大米的埃及,米價依然沒有逃過暴漲的厄運。“去年的上半年,超市賣的大米的價格大約1公斤是3埃鎊。1埃鎊相當於人民幣是1.3元左右。那麼現在的大米的價格是大約5.5鎊左右。”
遠離非洲萬里之遙的南美也是如此。“阿根廷”一詞源於拉丁文,寓意著“貨幣”和“財富”。因為有肥沃的土壤和茂盛的草原,一直以來阿根廷被喻為“世界的糧倉和肉庫”。記者電話採訪到了一位長期在阿根廷工作的華人趙先生。“三四個月以前,麵包的價格是1.6元每公斤,現在的價格是,最便宜的地方是4塊錢1公斤,到這個阿根廷的麵包店買的是5、6塊一公斤,就是説從1.6元漲到5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