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見證看中部——老工業新思路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1日 21:31)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財經報道》,歡迎收看。今天我們繼續播出落實科學發展觀系列報道記者見證看中部,今天我們來説一説湖南和湖北如何踏上中部崛起之路的。提起“兩湖”,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魚米之鄉”,漢水、洞庭湖,在國家提出“中部崛起”的今天,湖南和湖北又將走出一條什麼樣的路呢?“落實科學發展觀”中部採訪組的記者回到北京後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們先看一看今天的記者見證。
張先國,新華社記者,作為一個地道的湖北人,他對中部的經濟發展問題一直是格外關注。
新華社湖北分社主任記者張先國:“在2003年下半年的時候,我們當時武漢市橋口工業區當時要改造的時候,我們當時採訪過決策者,武漢市的市長李憲生。他當時提出的內容,就是他當時提出來的時候,他就給我們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話,他就説世界上沒有廢物,只有放錯位置的寶藏,所有的東西擦去上面的灰塵都會閃閃發亮。”
老工業基地的新生
這些照片就是武漢橋口這個有著幾十年曆史的老工業基地過去的樣子,而現在,昔日破爛陳舊的廠房已修葺一新,沉寂已久的車間也傳出了久違的轟鳴聲。
工人:“以前人心渙散,我們這個廠有三四年基本上都沒有任何人了,都回家了,都下崗了。但是留了部分骨幹下來,就把這個廠還在繼續地生産。最後還是把這個廠保留下來了,原來回去的大部分人都回來了”。
工人:“現在這個變化就蠻大了,廠房翻新,改造了新車間,像我們廠裏也在加大投入,也在建設新的車間”。
這個春天對湖北武漢橋口區漢正街工業區來説,是一個新的開始。而更大的變化在內核,9家國有企業經過改制後,空置的廠房、設備、技術工人重新得到利用。而這一切都要從市政府的一個選擇開始。
武漢市漢正街都市工業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太暉:“橋口區一個是市場比較發達,有一條全國聞名的漢正街,這個大家都知道,另外橋口也是武漢市的一個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是一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我們建設漢正街都市工業區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為我們的漢正街市場培植一個産業的根基。”
當時的橋口區有兩個選擇,一是徵地建新的工業園,二是進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建新區速度快,麻煩少,是不少地方發展工業的首選,但這個辦法,橋口沒有採用。
武漢市漢正街都市工業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太暉:“國家幾十年在這塊老工業基地的投入,就浪費了,包括現有的這些廠房的資源,包括水、電、路、氣,包括我們的豐富的人力的資源,這個確實非常的可惜。而且你又鋪新攤子,又要剝離一部分農民,從他生存的土地上要剝離出去,又要搞水電路氣的大配套,一邊是上馬搞新的建設,一邊是老的存量資源閒置得不到充分地利用,這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於是,當地政府本著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決定放棄新建,開始改造。但改造老工業基地談何容易,當時漢正街老工業區的11家國有企業,大多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僅銀行債務就兩個多億,一萬多工人下崗,養老保險長期欠費。經過慎重調研,武漢市採取了一種被稱為“騰籠換鳥”的辦法,即對長期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的國企進行改制,同時吸納民營企業進駐工業園。在國企改制中,他們多方籌措資金,化解企業債務鏈,解決養老保險欠費等歷史遺留問題,妥善安置職工;同時對老工業園的廠房、道路、排水、水電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設置了一站式服務中心,制定了“低租金、零費率”等優惠措施,吸引新企業進駐。
武漢中精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耘:“目前我們能夠尋找到這種,外部環境比較好,像公園式的這種工業區還是比較少,所以我們第一個是這個選擇。第二個作為橋口區來説,對於工業區比較重視,他們也許諾過只有稅沒有費,這點來説,確實在我們這一年的運作當中也體現了這個問題”。
目前,要求入駐的企業達100多家,政府本著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進駐企業進行嚴格篩選。已進駐的企業,大都屬於低能耗、低污染、科技含量較高的産業。保留的兩家國有企業,改制也使它們煥發了青春。
武漢丹琦萬向連軸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漢根:“現在與改制以前是大不一樣,現在工人的活路非常飽滿,還是這些機器,還是這些人,人還少了,少多了,但是現在産值都翻了幾倍了”。
自前年年底工業園對外公開招商以來,已有42家民營企業入園,提供了將近5000個就業崗位,去年一年,全園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將近20個億。
武漢市漢正街都市工業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太暉:“以前是政府要拿錢出來,要來解困,而且這些企業每改制一年,新增的改製成本都在千萬以上。而且環境狀況非常惡劣,跟周邊的居民區完全是不協調,現在我們搞都市工業,引進進來的企業都是沒有污染的企業,而且對環境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這樣不僅有了經濟效益,而且有了社會效益,我們覺得這個還是一個發展、改革、就業、環境,幾方面的綜合的效益都得到了體現”。
新華社湖北分社主任記者張先國:“那麼現在我們這一次隨著落實科學發展觀採訪團,到已經變成漢正街都市工業園這個地方去看的時候,非常感慨,工廠已經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工廠。甚至就是變成了一個工業旅遊的景點。好多人在那裏旅遊。我在採訪的時候碰到一個下崗工人。他以前就下崗多年了,家庭很困難,那麼變成漢正街都市工業園以後,他的這個特長得到了發揮。他現在每個月可以拿到1500元的工資”。
以前很多人在談到中部的時候,大家都説中部沒有東部的政策優勢,也沒有西部的國家投入,在引進項目上沒有優勢。但記者在湖北仙桃市採訪時卻發現,這個位於中部腹地的縣級市,招商引資卻頗為成功。他們有什麼秘訣呢?
親情聯姻 拉動投資
湖北菜中有一道沔陽三蒸,這個沔陽就是現在的仙桃市。位於江漢平原中部的仙桃,人多地少,有不少人外出務工,近兩年,在這些離鄉背井的遊子中開始掀起了一股返鄉潮。
湖北仙桃市通聯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劍峰:“在廣東拼打這麼年,也很艱辛,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是總覺得有點失落。心中總拋不下家鄉”。
1985年離開仙桃的梁劍峰,在闊別家鄉近20年後,又回到了仙桃。與逢年過節回鄉時不同,這一次他帶回來的還有4000萬資金,以及一個紡織廠和一個貿易公司。
湖北仙桃市通聯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劍峰:“我們市委書記馬書記、市長陳吉學親自帶著我們仙桃地方劇種、沔陽花鼓劇團,在廣東慰問我們這些在外工作的仙桃籍的人士,在場有400百多人很是感動,其中有很多商業界的人都想回家鄉,為自己的家鄉做點貢獻”。
梁劍峰説他的返鄉之路就是從仙桃市委書記的這次慰問開始的,和他一樣回鄉投資的還有近100位早年外出的仙桃人。
湖北省仙桃市市委書記馬清明:“我們對外招商特別強調以誠招商,以情招商,特別是對我們仙桃籍的老闆,我們更強調感情的聯絡,以情動人,因為這些老闆他們走出去多年了,葉落歸根,對家鄉有一種很深的情結。所以我們利用元旦,利用節日,我們帶著花鼓劇團,帶著我們一些部門的一些工作人員,到廣州,把老闆招到一起,我們用親情來感動他們”。
原來,這是仙桃市政府為拉動投資而採取的一項措施,名為“回歸工程”。為吸引老闆們回鄉投資,仙桃市還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行政服務中心是工商、房産、國土等幾十個政府部門為企業服務的一個機構,仙桃的這個機構除審批辦證之外,還是企業受到委屈時可以投訴的地方。
仙桃市行政服務中心主任許同寧:“過去企業直接與部門打交道,由部門訂立標準來收費,他收多少,誰也沒有監督。也沒有干預他,現在在我這裡,就是一種監督,一種干預,這樣就避免了他的開口價。避免他亂收費。”
投資軟環境的改善,讓許多像梁劍峰這樣的投資者更鐵了心。如今,仙桃籍老闆回鄉投資的資金已達12個億。
湖北省仙桃市市委書記馬清明:“他們在外面多年,他們也交了很多的朋友,都是一些老闆朋友,而且有很多合作夥伴,他們也想多外面擴張發展,但是對仙桃又不太了解,現在我們仙桃籍的老闆回來,通過他們的一些朋友,又把這樣一些合作夥伴也帶回來,一起結伴而行回到仙桃,也增強了這些外商,他們對仙桃的了解,和對仙桃的投資的信心。所以我們通過抓回歸工程,不僅把我們的老闆引回來了,而且也把更多的外商也引到了仙桃”。
在湖北,像仙桃這樣努力吸引各方面投資,發展區域經濟的地方還有很多。各地本著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完善和落實支持區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升區域工業化水平,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同時加快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各城市圈內大、中、小城市間的經濟技術協作與産業融合。
新華社記者張先國:“現在仙桃市招商引資的經驗在湖北各地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家都在學習借鑒。這一次我隨代表團下去採訪,在麻城市宋埠鎮就碰到這麼一件事。當地的政府機關的幹部正準備搬家,但是他們不是往好的搬,他們是要搬到一個破舊的廠房裏去辦公。為什麼呢?我就問他們。他們告訴我,説這個他們要把鎮政府的機關讓給一個成人學校做教學樓。當地成人學校的這個地要給一家外來投資的企業辦廠子,總投資額大概是十四個億,效益可能會很可觀。這件事情給我印象非常深。我就非常欽佩他們這種政府的自我犧牲精神”。
湖北:
讓老工業基地重煥青春,2004年,湖北製造業和民間投資增幅創下十年來最高水平,工業增長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利潤比上年增長40%。
啟動“産業集群工程”將縣域經濟推向快車道,2004年,全省76個縣市區引進內、外資分別增長64%和53%。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664.73億元,同比增長22.8%,增速比上年加快10.3個百分點。
湖南:
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電力同網。目前,三市已擁有電源裝機195.6萬千瓦,建成了三市500千伏環網、220千伏雙環網絡構架。
2004年,湖南省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5612億元,增長12%,為近8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
全省43位院士中,有8位院士創辦了以自己的科研成果為主導産品的高科技公司,全省有上萬名科技人員創辦、領辦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及各類經濟實體8000余家。
主持人:看完了湖北我們再來看看湖南。作為國家重要農産品基地和中部地區工業比較發達的省份,湖南在中部崛起的道路上,又是怎麼走的呢?我們再來聽一聽記者的見證。
記者講述林清輝(中央電視臺):“在我們去中部採訪之前,都做了一些案頭的工作。了解湖北湖南還有其他一些地方。在發展自己,自身的優勢尋找自己新的定位,然後從自己新的定位出發,走自己的發展道路。那麼現在湖南也提出他們自己的一個戰略,就是長、株潭一體化,幾個城市的這種規劃,這個規劃是包括這個城市的規劃,産業的規劃,都要一體化。這樣子形成一種合力,他們叫做一加一要大於二。不僅要做個加法還要做個乘法。”
湖南:從加法到乘法
記者在湖南採訪時,恰好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成果公示在湖南的長沙、株洲、湘潭三地同時展出。
講解員:“在我們這張綜合交通規劃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為我們規劃了一個非常發達的交通網絡。我們可以看到紅色的代表高速公路,紫色的代表國道。”
這個由湖南省發改委規劃的成果公示一經展示就得到了市民的廣泛參與,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規劃邁出了三地經濟一體化的實質性步伐。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城市呈“品”字形分佈在湖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沙到株洲、湘潭兩地不過才40公里。株洲、湘潭兩地僅僅10公里。也就相當與走了一趟北京的長安街。而在經濟方面,三地的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又佔到全省的34%,全省39個工業大類幾乎全部集中在這一地區。這麼突出的地緣優勢和經濟優勢如何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是湖南工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作為重要的農業基地的湖南省緊緊抓住中部崛起的發展機遇,明確提出了全省向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的戰略目標發展,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強省邁進。地處長沙的原長沙水泵廠和身處湘潭的湘潭電機廠就走上了自主聯合之路。
湘潭電長沙水泵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吉平:“過去這個水泵是由水泵廠生産,那麼上面的電機是由湘潭生産,過去是兩家,那麼雙方是孤立的,它不是一個系統的,那麼現在兩家是一家,水泵和電機是內部的大家庭,所以應該講我們由於長侏潭經濟一體話以後,兩家聯合在一起應該在全國是首創,所以給我們帶來了市場的競爭力。”
聯合救活了原長沙水泵,1+1大於2的試題完成的頗為精彩。但領跑湖南經濟僅僅做好加法還遠遠不夠。如何利用好資源優勢作好乘法又是三地經濟一體化開出的一道試題。湖南的株洲冶煉廠是我國最大的鉛鋅原料生産基地。一直以來它的鉛鋅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一流,但産品在湖南本省卻幾乎沒有銷售。
株洲冶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少武:“説實在的,這確實是一個遺憾。就是本省用我們這樣一個産品數量非常少。那麼通過實行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為我的這個産品開拓本省的用戶增長了有利的條件”。
傅少武還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一噸鉛的價格是8000元,如果做成一噸鉛布、鉛板之後就可以達到4萬元一噸。因此,城市間經濟一體化帶來延伸産業鏈後就會有成倍的回報。
湖南省委副書記于幼軍:“能否抓住中部崛起這個機遇乘勢而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知己知彼,根據自己的優勢所在,選擇若干個區域,去全力快速發展,而不要盲目地一哄而起,什麼都搞,踩著西瓜皮滑到哪算哪。這樣發展經濟可能陷進過去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泥潭裏面,這不但是快不起來而且還會背上包袱”。
這個“金三角”的領跑者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湖南全省經濟整體的發展速度。環洞庭湖的常德、岳陽、益陽3市24縣,也是湖南另一個重要的經濟區域。將被培養成為全省繼長株潭之後的“第二增長極”。
目前湖南省以發展長沙、株洲、湘潭經濟一體化領跑全省工業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五個方面的建設已經啟動。
交通同管:長沙——株洲、長沙——湘潭高速已經開工
電力同網:按照“三廠四網”的建設佈局統一規劃
金融同城:票據交換等四大系統已經建成,實現三地一票均可使用。
信息同享:三地光纜、數字微波、電信統一建設。
環保同治:三地污水處理廠統一建設與管理。
主持人:“中部崛起”是一項統籌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已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中部地區如何把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機遇,推進改革開放,加速崛起,中部各省都有新的思路,在今後的節目中我們將繼續給予關注,關於中部崛起的話題就説到這裡,從下週一開始我們將推出系列報道《中國MBA解迷》,歡迎收看,節目最後是《精彩語錄》,感謝收看今天的《中國財經報道》,再見!
精彩語錄
中央電視臺記者林清輝:“湖北和湖南這些有著非常悠久傳統的工業的地方,工業的基地,需要有一種新的發展思路。新的這個怎麼説呢,新的理念。新的戰略,就像人一樣,我們人被一段的,比如説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總需要有新的目標,新的動力推動自己向前,是這樣子。”
湖北省仙桃市市委書記馬清明:“我們沒有東部的政策優勢,也沒有西部的國家的投入。我們主要是靠環境取勝,仙桃處在中國的中部地區,我們提出要打造中部的一流的環境,我們對外6個字的承諾,安全、賺錢、開心。
新華社記者張先國:“在湖南採訪我還感受到一種精神,就是負重爬坡的精神。農業大省負擔比較重,但是他們始終在負重爬坡,負重爬坡甚至有時候需要忍辱負重。”
記者:王穎 欒帆 李曉明 劉海波
《中國財經報道》播出時間:
週一至週四:22:05——22:25(首播)
週五: 23:15——23:35(首播)
週一至週五:09:38——09:58(重播)
責編:劉瓊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