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中國財經報道 > 正文

記者見證看中部--借力發展循環經濟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31日 20:15)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歡迎收看中國財經報道,我們繼續播出落實科學發展觀系列報道----記者見證看中部,今天我們來説一説循環經濟的話題。説道中部的山西省,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資源大省,尤其是煤炭大省,八十年代有部電影,四五十歲的人可能會有印象。叫做《我們村的退伍兵》。反映的就是山西當時為了發展經濟大幹快上土法煉焦的時期。我們先來看看當時電影描述的煉焦場面。

  土法煉焦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但是也隨之帶來了環境的污染。最近我們的記者去那裏採訪時就見到了一位和當年老兵一樣參加過土法煉焦的農民,我們一起來看看記者講述。


  講述記者于浩(中央電視臺):“我們去的那個村叫馬森。當地的人問我,你知道不知道,這個地方很有名,我説不知道,當地的人説,上世紀80年代,有個電影廠拍攝一個叫《咱們村裏的退伍兵》的影片,講的是,一個退伍兵帶領全村土法煉焦致富的故事,當時的污染很嚴重,現在這些景象已經看不到了。我到那個村的旁邊不遠 有一個60萬噸的現代化的焦炭廠所以我當時就想做個對比嘛,我説你能不能再幫我找到那個退伍兵,他説那個退伍兵我們可能找不到了但是我們現代化的這個大焦廠裏頭有好多那個村裏的人,很多人在80年代也參加過土法煉焦所以我們當時就採訪了當地的一個村裏的這麼一個人,他給我們講了當時那種污染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

  

土法煉焦明星村的今天

  張永世是山西省長治市馬森村村民,八十年代他參加過土法煉焦,他目睹了當時的污染,也體會著如今青山綠水給他們帶來的幸福。

  山西省長治市馬森村村民張永世:“那個時候煉焦到處都是,那個時候土焦爐幾乎就有7、80個,當時的環境到處是烏煙瘴氣,到處是煙霧籠罩著,人都看不見了。小焦廠那個有,造成胸部污染,胸膜炎病重的不少。”

  張永世告訴記者,他和村裏的許多農民以前在小焦廠工作,市裏在去年拆除所有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小型煉焦廠。在原來小焦廠的廢墟上又建起了新的大型現代化煉焦廠,他們可以來這裡上班,原先擔心失去工作的顧慮也沒有了,而且這裡的工作環境要比小焦廠好得多。

  山西省長治市馬森村村民張永世:“現在來自這個村裏的不少,有七八十個….環境變化發很大,來這個焦廠,對這個人身體健康有保障。”

  當地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座剛剛建成投産的煉焦企業,一年的生産能力是60萬噸,在生産的全過程多項環保技術。

  中共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委書記王玉聖:“一座年産兩三萬噸的小焦廠,它的用水量要相當於現在60萬噸的焦廠的用水量。過去的污水流到河裏面,污染了水資源,現在的水都是循化水。”

  講述記者于浩:“那個地方有一條河叫沁河,貫穿整個縣這個縣境內,我們去的時候看的這個水是很清澈的,當地的政府官員給我們説,這幾年前小焦廠多的時候,那個水是黑顏色。如果你要煉焦的話,必須要有水,當時我們去採訪的時候,我們的公路順這個河蜿蜒崎嶇的走著,中間這個當地的政府官員就指著,你看這個是煉焦的土焦廠的廢墟,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廢墟。他們在河邊,必須在河邊才能去煉焦,當時呢,那種污染的情況,我們看不到了,不過他們告訴我們説,當時河裏的水是黑的,魚呀蝦呀都沒有了,我們路過一段河相對的寬一些,因為現在是枯水期呀,看到一些旁邊有些當地的老百姓我們就下去採訪了。”

  

山西長治:“關”出來的新天空

  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中峪鄉農民王孝堂:“下有焦化廠,這沿河有燒焦的,這就把這水弄成黑黑的了,面前的泥不是發紅的而是發黑的。魚蝦都沒有了,老百姓吃兩條魚都逮不著,都沒有了。”

  王孝堂今年62歲,一直生活在沁河邊,他告訴記者,幾年前除了小煉焦廠外,河的上遊還有一些小化肥廠往河裏排放污染物,現在經過治理後,這些企業被關閉了,河水開始變清。

  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中峪鄉農民王孝堂:“土焦全部禁止了。最近這三四年,魚蝦繁殖很快,螃蟹很多的,螃蟹得晚上逮去了,晚上打開手電。一照下去,它就不動了。一晚上一個人像這麼粗的水桶能逮一桶了。”

  2004年,長治市先後關閉了400多座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小高爐、小焦廠。與此同時,長治市近年也加大了對全市煤礦企業的治理整頓。本世紀初,長治市的煤炭産量有2000多萬噸,煤炭企業卻有600多家,多數為中小煤礦,安全隱患嚴重,同時小煤礦的資源利用效率低,對環境破壞也非常大。當地的一個煤礦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些年小煤礦多的時候,山上經常發生火災。

  山西省康偉煤焦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向文:“晚上我們正在準備睡覺的時候,上面就打電話馬上去救火,一救救不下來,我們就山上住了兩天,守候了五晚上。”

  經過治理目前長治市的煤礦數量已經有600多家減為380家,但長治市委書記張兵生認為,這一數量還是過多。

  中共山西省長治市委書記張兵生:“我的目標是在全市把現在380個礦,600多個礦關到380個礦,在三年之內或三到五年之內,變成30個礦。”

  經過多年的努力,長治市的環境形勢得到了很大改觀,2004年長治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超過了180天。在治理環境的同時,全市經濟也獲得了快速發展,2004年全市財政收入達到了36.5億元。

  中共山西省長治市委書記張兵生:“長治在財政收入每兩年翻一番的基礎上,我們的財政收入是兩年翻一番,在這個基礎上,在城鎮居民收入農民收入大幅提高的情況上,我們的環境治理大氣也是非常好的,去年比2002年大氣污染指數符合國家標準的天數增加了91天。”

  主持人:在這次我們對中部報道記者的採訪中,很多人都講到了中部許多地區近年來在治理環境中發生的變化,有些故事還非常生動有趣,我們來聽聽人民日報編輯禹偉良的講述。

  記者講述禹偉良(人民日報編輯):“我們在武鋼採訪的時候,聽武鋼人講起了一個描述他們原來污染狀況的一個笑話。他們説,當時武鋼的污染很嚴重,麻雀的顏色都不一樣,麻雀的顏色有七種。他説,因為武鋼廠區很大,各個不同的廠區污染的方式程度都不一樣,由於麻雀長期停留在一個廠區的話,它的顏色就變成了紅色呀其他顏色。所以武鋼人一看到麻雀就知道,這個麻雀呆是在那個廠區的。武鋼人從那以後痛下決心,治理污染,十年花了48個億,上了一大批的環保設施。現在整個看來,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武鋼人説了還有一種麻雀的顏色沒有變過來,但大部分都已經初見成效了。 ”

  礦産資源豐富是中部發展的一大優勢,中部地區的煤、金、銀、銅、鎢、鋁土等近40種重要或稀有的礦産儲量居全國第一。


  山西礦井數量由1999年的7541個減少為3867個,而煤炭産量從3億噸左右增長到近5億噸。

  山西省加強環境整治,2004年11個地級市新增綠化面積91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提高了1.77個百分點,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合計達到1863天,比2003年增加368天,水質好轉12%。

  江西興國縣從1989年以來,水土流失面積由284萬畝下降到109萬畝,全縣河床普遍下降60-80厘米。

  主持人:既要趕上東部發展的腳步,又避免重復過去經濟建設走過的彎路,這是擺在中部地區面前的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實事上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中部的一些地區已經探索一種新的工業發展模式,山西省就提出要建設成新的能源基地,我們再來看一看記者的講述。

  講述記者于浩(中央電視臺記者):“他是這樣,當地有一個電站,原來是一個燒煤的電站,現在呢,由於種種原因它虧損,後來重新進行了改造,改造了以後它就不燒煤了,改燒煤矸石了,這煤矸石的成本是多少呢,煤矸石是煤礦的一種廢品,幾乎是不要錢的原來一噸煤動力煤一噸大概是240-220這個區間範圍內一噸,而這個煤矸石不要錢,就付個運費,大概一噸就五塊錢。”

  

煤矸石:變廢為寶

  改用煤矸石作為原料發電有兩個好處,一是解決了煤矸石對環境的污染,二是大大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

  沁新公司煤矸石發電廠廠長朱晉寶:“從這兩年的運行情況看,每度電成本是0.12元,”

  記者:“這是什麼概念?”

  朱晉寶:“跟別的比較,如果是燃煤的話,現在整個的每度電成本應該在三四毛錢。”

  這位企業負責人介紹,除了改用煤矸石發電外,這個企業對用水模式也進行了改造。

  沁新公司煤矸石發電廠廠長朱晉寶:“過去整個用水不是很節約,整個冷卻水全部外排了,現在改造後全部是閉路循環,水量跟以前相比降低了50%多。”

  和這家電廠一墻之隔,還有一家建材生産企業,而這裡所用的生産都來自電廠的生産廢料。

  中央電視臺記者于浩:“所以它燃燒煤矸石發電以後很便宜第一步就是用煤矸石來發電,發電以後,煤矸石燒幹以後變成了粉煤灰,也是一種以前來説也是一種廢品,結果他們就想出了在旁邊蓋了一個輕型的環保材料廠,用這個粉煤灰做成一種磚,這磚有什麼用途呢,其中一種用途就叫做再把它放回到煤礦裏頭,我説怎麼放到煤礦裏呢?他説煤礦挖的巷道加固,加固用什麼呢。原來用石頭加固,石頭我用石頭加固,我要開山鑿石。鑿事就會破壞植被而且……,我現在呢等於説把這個第一是用煤矸石發電,發電産生粉煤灰粉煤灰做成磚再把磚放回到煤礦裏這樣整個就是一個循化。這就是他們發展的循環經濟。”

  主持人: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在進行新型工業化的實踐中,提出了建設新型能源基地的目標,首先在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做文章,人民日報禹偉良編輯,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在山西古焦的見聞。

  講述記者禹偉良(《人民日報》編輯):“我們一到當地,他們就給我們講,他們山西要向外輸原煤變成向外輸電了,所以他們帶我們看了一個電廠。他這個電廠我們去的時候目前正在建設,可能馬上就要投産了,從外表看,這個電廠很普通,但是我們進去他們向我們一介紹,這個電廠其實有很多的不同使我們比較吃驚,可以看做山西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亮點吧。比如説,他們用的燃料不是我們一般想象中的原煤,也就是一種洗煤的副産品。山西人給我們説,要是不建這個電廠,這種洗中媒可能就直接堆在露天了,對當地環境污染也是比較大 ,然後還有洗煤還有一種煤泥,它這裡也利用這種煤泥把這個煤泥全都燒掉了。所以把這個廢品又變成了清潔的能源。變成電力向外輸出。”

  

尋找垃圾中的效益

  不僅是山西,原先被當作垃圾的粉煤灰,在江西豐城成了炙人可熱的建材原料。每天從豐城火電廠運出的粉煤灰就有300多噸,當地的一家建材生産企業利用這些粉煤灰每天就可以生産300多立方米建築用磚。

  江西同濟豐宇新型建材公司總經理助理熊斌:“在引進生産線之前,公司經過多方論證,有不少人持懷疑態度。”

  近年來,豐都市把循環經濟作為一大新興産業來培育,注重把煤電企業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料作為下游企業生産的原料,進行綜合利用,變廢為寶,這樣,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開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新型環保企業。

  豐城市市長冷新生:“目前,我市十五家關聯企業每年可綜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廢料二十多萬噸,産生直接經濟效益超億元。”

  主持人:其實,中部地區除了以循環經濟理念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之外,在湖南洞庭湖還有一個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加強生態建設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的故事。中央電視臺記者王小節在湖南洞庭湖採訪發現,春播時節沒有繁忙的春耕景象,而是農民在湖邊的灘塗中忙著種楊樹,那是怎麼回事呢?

  

湖南洞庭湖:春耕時節種楊樹

  中央電視臺記者王小節:“當地人就告訴我們了,因為洞庭湖承當著一個調蓄長江水量的一個重要的職能不光是一個風景區,所以説,在一定時期我們不科學的圍湖造田,使它的蓄洪能力大大的減弱它的面積已經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縮小了40%了,這樣1996、1998年兩場洪水的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代600多億元,所以這個慘痛的教訓讓湖南人不得不反思,我們怎麼去保護生態又使我們的群眾安居樂業?那這樣子呢,有一個小例子可能能讓大家一目了然的感覺到,我們既可以保護環境同樣可以一舉多得。就是説,當地有一個龍頭企業 叫做泰格林紙集團,他們本身造成需要這個樹作為它們的原材料,可是原來在洞庭湖是沒有樹的,他們需要從外省去運。這樣會花去很多的運費,在這樣一個契機上,政府就因勢利導,把這個造紙集團和湖區的農民們搭上了鉤。牽上了線,集團直接給農民下訂單,送樹苗,而且它培植自己的速生豐産林基地,農民有了市場的運作積極性非常高,因為他種樹的收入要比以前種田要多得多了,而且他種的樹不用擔心賣的地方,全部被收購。”

  當地政府通過這種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經濟建設,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路。最終達到了一舉四得的局面。一是造紙廠每年節省運費數幾千萬,最近連續四年利潤過億元;而且職工的工資翻了兩倍多。二是當地種楊樹的農民收入高而且穩定了,因為即使洪水來了沒到楊樹樹頂,對於楊樹來説也沒有關係,洪水退了照樣生長。三是政府沒有花多少錢建立了一片防護林。而且每年的防洪的經費也大大的削減。四是因為當地的生態環境變好了,岳陽的生態旅遊也蓬勃發展起來,

  主持人: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在這方面中部地區正在進行令人欣喜的探索,在明天的落實科學發展觀系列報道:記者見證看中部的節目中我們將給您講述湖南湖北如何推進重點工業項目的話題。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中國財經報道,請您繼續關注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經濟頻道的其他節目。

  精彩語錄:

  中央電視臺記者王小節:“過這幾年的實踐他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當初呢我們與水徵地破壞性的使用資源,反倒不可能持續發展。現在還地與水科科學的與水做文章,反倒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中共山西省長治市委書記張兵生:“現在能源方面的重復,小礦關的還不夠,你比如十萬噸、五萬噸的礦,關的還不夠。”

  人民日報編輯禹偉良:“對於整個中部來説,他承接東部産業轉移是一個必然,但是承接産業轉移決不能承接污染轉移。”

  記者:于浩 白亮爭

  《中國財經報道》播出時間:

  週一至週四:22:05——22:25首播

  週五: 23:15——23:35首播

  週一至週五:09:38——09:58重播

責編:劉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