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 《明十七帝疑案》(三) 毛佩琦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8日 10:03)
主講人簡介:
毛佩琦: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晗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論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論》、《永樂皇帝大傳》、《鄭成功評傳》、《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國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國明代軍事史》(合著);主編有:《歲月河山─圖説中國歷史》、《歲月風情─中國社會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國通史••明史10卷》、《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中國狀元大典》、《四庫全書大辭典•史部》等。
內容簡介:
朱元璋是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最奇之處在於他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一個遊方僧成為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徹頭徹尾出身底層的皇帝。是什麼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樣開創了一個延續277年的大明王朝?為什麼朱元璋建國號要叫“大明”呢?
朱元璋創造了歷史,時勢造就了朱元璋。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那麼,朱元璋為何定國號為“大明”?這個“明”字究竟從何而來?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毛佩琦教授,將與我們一同開始一段新的歷史之旅,撥開大明的歷史迷霧,尋找事實真相。《百家講壇》4月14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國號之謎,敬請關注!
(全文)
今天我們講明朝的國號之迷。大家知道明朝,當然國號是“明”,但是明朝又叫“大明”,這個“明”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講四個問題,來解釋明朝的國號。
第一, 小明王的這個“明”,從何而來?
第二, 紅巾軍為什麼要奉小明王為主?
第三, 明朝人為什麼普遍接受用“明”這個字來作為國號?
第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想要把這個大明國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國?我們就講四個問題。
先説第一個問題,小明王的明是怎麼回事?大家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最後就有劉福通、韓山童、韓林兒的造反。韓林兒被稱為宋徽宗的八世孫,説他重新出來主天下。但是他們用什麼來號召老百姓呢?他們宣傳的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明王出來以後,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過上好日子了,這個“明”就是明王的明。老百姓在水生火熱當中,希望過上好生活。所以,宣傳明王出世,實際上是對人民起義的一種號召,那麼,這個明王是哪來的?這個明王來自於明教。明教也稱作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的時候,一個叫做摩尼的人,他建立的。
這個摩尼教什麼時候傳到中國來的,是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延載年間。當時唐朝為了籠絡回鶻,回鶻是個少數民族,回鶻相信明教,為了籠絡回鶻就把摩尼教的地位提高了,等於承認摩尼教的合法地位。可是後來唐朝就滅了回鶻以後,這個摩尼教就不再受到重視了。因為很多受苦的老百姓,經常會打著宗教的旗號,打著“彌勒降生,明王出世”,這樣的口號來反對朝廷,所以,它就被打入地下,不能夠正常地活動。在宋朝的時候,摩尼教一度得到承認。但是由於這種宗教反叛的性質,朝廷還是不允許它正常存在,再次被迫轉入地下。
到了元朝的時候,大家知道元朝,它是離開了中國傳統的儒家的正統,所以對宗教比較開放,一度摩尼教成為比較能夠自由傳播的一種宗教。但是後來這個摩尼教呢,也是被利用來反抗朝廷,再次被打入地下。這個明教或者摩尼教被打入地下,他們要為了保護自己,就拼命地跟佛教拉上關係,它就用佛教的凈土宗的白蓮社跟自己挂起鉤來。這就是到了元朝的時候,很多人是用白蓮社來聚眾,實際上他們信奉的就是摩尼教和白蓮社混合的這樣一種宗教。他們宣傳什麼呢?宣傳是“彌勒下生,明王出世”。我們在前兩講講過,當時劉福通,説“十人一隻眼,跳動黃河天下反”,説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號召老百姓起來反抗朝廷,爭取幸福的生活,這時候他們就抬出了自己的口號,就是要打出明王的旗號,所以小明王的這個“明”,就是摩尼教就是明教的“明”,這個明就是從這兒來的。
第二個問題,我們説紅巾軍為什麼要奉小明王為主呢?現在我們看看小明王的口號,當時的口號叫做“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這兩句的口號什麼意思?“山河奄有中華地”,就是元朝的統治,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統治,它把人分成幾等,實行民族壓迫,他們打出“山河奄有中華地”,意思就是要把蒙古貴族趕走,重新由中原地區的人來統治。“日月重開大宋天”,他們只有把自己説成了大宋王朝的繼承人,才能夠更加有號召力。這日、月兩個字,就暗含一個“明”字,用明教來號召百姓。
號召百姓達到兩個目的:
一個是反抗階級壓迫,重新恢復以漢族為主體的統治,不再受民族壓迫。
第二個要過好生活,歡迎明王降生。所以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朱元璋為了使自己的隊伍更加有權威性,更加有號召力,他也奉小明王為主,在很長時期內,他就用小明王的國號稱為自己是大宋。所以他的年號,用的是大宋龍鳳年號,他奉的國主是大宋,是小明王為主。朱元璋既然接受了小明王這個封號,他曾經在小明王手下做過副元帥,在小明王手下做過吳國公,後來又封到王,叫“吳王”。因此就跟小明王的這個“明”結下了不解之緣。那麼大家會問一個問題,既然朱元璋已經做了皇帝,為什麼不另外再要一個國號,還要小明王這個明字呢?
我想,這裡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很多參加起義的人,很多當年反抗元朝統治的人,還都相信明王出世這説法,他們投入到起義軍這個隊伍來,為的就是盼望“明王出世”,要滿足這一批人的願望,不能扔掉這個口號。扔掉這個口號,就失去這一部分的人心。誰是明王呢?朱元璋自己是明王,他是大明,誰還想做明王呢,沒有位置了,他把位置佔住了。但是,朱元璋的隊伍畢竟經過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他們和原來通過白蓮教燒香聚眾,這樣的起義隊伍是越走越遠。所以,朱元璋後來就曾經在討伐張士誠的檄文當中就説過這樣的話:
他説因為元朝的統治非常黑暗,大家都盼望改變生活狀況,因此,就誤中了妖術。他指的妖術就是白蓮社,就是明教。“致使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倡言之妄誕,誤信彌勒之真有”。他們根本不理解這種説法,這個咒語,都是胡説的,他們特別相信彌勒下世,明王出世,相信明王就是真的,為什麼呢?説“冀其治世,以蘇其苦”。希望他來治理國家,也解救自己的痛苦,可是這些人聚到一塊怎麼著呢?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是“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穎,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就是朱元璋雖然用了明教,利用了小明王的年號和國號來起義,但是起義成功以後,他回過來批評這個白蓮社,批評明教,説他們“無端萬狀”。所以這也可以看出來,從思想觀念上,朱元璋已經和明教的信仰分開了,和原來大部分參加農民起義起義者當中所信奉的白蓮教,這樣的想法分開了。
他已經受到的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這個明還是被接受了?有這麼多的知識分子都是朱元璋的部下,包括上次我們説的朱升、陶安、劉基、李善長他們都是讀書人,他們都相信儒者之説,他們接受大明,實際上他們把“明”字做了另一番解釋。説中國古代的祭祀典禮當中,就有祭“大明”,就有祭“天”、祭“日”、祭“地”、祭“月”,這跟中國古代的祭禮連起來,跟中國古代的五行説聯絡起來。他們還提出一種説法,説蒙古起在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朱元璋起在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還説呢,説“朱”這個字,這個姓氏是祝融之後,祝融是什麼人?是先民掌握火的,叫火正,叫火官。他給老百姓帶來光明。朱元璋繼承了這個火德,起于南方,必定戰勝北方的水德,因此這個明和火是連在一起的。
為什麼朱元璋在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傳説,都跟火有關係呢?説他所住的寺廟,別人認為一片紅光,是不是著火了,很多人説一看沒有。出生的時候,一看他們家是不是著火了,再一看還是沒有。這個火實際上就預示著、暗示著他是火德,將來他坐天下,就和“大明”這兩個字聯絡起來。就是過去的皇家史臣,他們為了使自己的統治更加合法,要用這些神道設教來愚弄百姓,要加強自己的權威性,宣傳皇權神授,所以他預先設了很多伏筆,最後説朱元璋得天下是正當的。
儒家知識分子認為,朱元璋以大明為國號,他以火德立國是得了天道,是得了神助,是理所當然,要統治全國。所以,即使在朱元璋已經拋棄了當年白蓮社所提出來的彌勒降生、明王出世這樣一些觀念,但還是保留了大明的國號。還有一點,上一回我們留了一個小問題,就是誰要是當王,都説是大王,大王,怎麼小明王,偏偏是小字?誰立年號,從古至今都是兩個字的年號,都沒有一個字的年號,為什麼明朝在立國之前,朱元璋做吳王的時候有一個年號,叫吳元年?一個字,什麼意思?
按照現在的分析,朱元璋稱“大明”,必不能讓小明王稱“大明”。他必須讓這個“明王”成為小明王,表示自己比他高,所以一切要宣傳在小明王上面,這種材料。所以,韓林兒只能做小明王,做不了大明王。雖然他用了他這個“明”字,但是他讓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國號加大字,起源於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後來稱的。元朝叫大元,這個元朝的國號怎麼來的呢?是用《易經》的一句話,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繼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説這個吳元年,為什麼人家都用的是兩個字的年號,到了吳王這兒出了一個字的年號?實際上這是史臣在修史的時候,不小心就露了馬腳,為什麼這樣説?因為當年他用的是龍鳳年號,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應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時候,把船沉了,這個小明王沒有了,這個龍鳳年號不能用了。可是這一年又不是一個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個建立新年號的年,那麼記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還能用龍鳳年嗎,不用龍鳳年又沒有別的年可用,就用“吳”吧,就是“吳元年”,所以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吳元年。這個吳元年恰恰可以讓我們知道當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國的前一年,還在奉小明王的龍鳳年號。但是史臣們在寫的時候,是不能這樣寫了。前面我們講的三個問題,就講了朱元璋這個大明,這個“明”是怎麼來的,它來源與摩尼教或者明教的“明”。最後被普遍接受。
下邊我們講朱元璋,説自己建立的大明國,他要讓全天下人看,確實是明王出世了,彌勒降生了,明王出世了,大家要過好生活了,你們跟著朱元璋沒有錯,那麼朱元璋究竟要把大明國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呢?
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當中有這麼幾句話,一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驅逐韃虜”,就是趕走蒙古貴族,恢復中華,恢復以漢人為主體的,沒有民族壓迫的在中原的統治。當然,朱元璋後來曾經説過,這是我們補充一句,朱元璋並不是説,要壓迫蒙古人,他説蒙古人,也是大家都應該平等,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大家都是我的赤子,都應該是一律平等的。他説恢復中華,並不是要壓迫蒙古人,也不是説不允許蒙古人在內地待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推翻蒙古貴族的統治。“陳綱立紀”,“陳綱立紀”什麼意思?就是建立社會秩序,建立制度,整頓秩序,“陳綱立紀”。還有一句話,叫做“拯生民于涂炭”。元朝,特別是元朝人民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熱,我要“拯生民于水火”。那麼,這幾句話,我認為就包含著朱元璋的治國的理想,這理想有這麼幾個內容。我認為有三條:
第一,就是要趕走蒙古貴族的統治,這點他實現了。
第二,要重整社會秩序。
第三,要把老百姓從水深火熱當中解放出來,解救出來。第一條,實現了,第二條他正在著手,第一條和第二條目的就是要讓老百姓從水生火熱當中解放出來。他怎麼樣做到這一點呢,他怎麼樣達成他的目的呢?過去有一個説法,叫做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背叛了農民革命,背叛了農民起義,是農民階級的敵人了。後來,是不是呢?在傳統的宗法社會當中,在當時的生産力發展的水平下,誰也逃不出這個規律。他當了統治者,他肯定他和老百姓站在對立面,但是朱元璋本人也曾經在社會最底層生活,他的考慮,他的出發點和別的帝王有所不同。
朱元璋在建國不久,説過一句話,他説“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天下剛剛穩定,老百姓財力都很困難,因為打仗嘛,損失了很多。“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爾等當深念之。”就是説小鳥要飛的時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樹剛栽下,你不能亂搖晃它,你不能動它的根。靠什麼來做到這一點呢?靠廉潔,靠禁止貪暴,要愛惜百姓,讓他們能夠休養生息。他有一次和劉基討論説,怎麼樣來發展生産,怎麼樣能夠讓老百姓安養生息呢?劉基説寬仁而已,待老百姓寬仁,劉基説對老百姓要實行款仁的政策。朱元璋説光寬仁可不行,怎麼説呢,這句話?他説“不能施惠,而概言寬仁亦無益耳。以朕觀之,寬仁必當阜民之財,而息民之力。不節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寬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澤也”。
什麼意思呢?你光説寬仁不行,他們沒有財富,經濟沒發展,行嗎?説你一天到晚的上工程,老上項目,老百姓很疲勞,行嗎,不行。説你教育搞得不好,禮儀法制都不行,老百姓不知教化,光説寬仁行嗎,他説你不禁那些貪官污吏,不禁那些富民,老百姓還是受欺壓、受剝削。光講寬仁是不行,如果你這些事情都辦不好,你要只講寬仁的話,老百姓也得不到好處。這幾句話,包含著朱元璋的治國的理念。
朱元璋的治國的理念,我把他歸結成五條:
第一,就是要發展生産,阜民之財。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節約開支,節省民財,節省民力。
朱元璋當年沒有土地,他體會到老百姓生活的艱苦,他不允許別人隨便浪費物力財力,他説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老百姓一點一滴的勞動所得,都是他們的血汗。朱元璋本人當了皇帝以後,吃穿這方面都非常儉樸,大家知道南京是火爐子,非常熱,他到各個衙門去看事的時候,那也是汗流浹背,旁邊有人給他拿著衣裳,這個濕了然後換一件,旁邊的官員看他所換下來的衣裳一件一件沒有一件新的,他什麼沒有啊,他説我富有四海,什麼不能有,但是我必須管束我的心。所以朱元璋,他經過過貧苦生活,他體會老百姓的疾苦,他不做奢侈和腐化的事情。
他説“人主嗜好所繫甚重。躬行節儉足以養性。崇尚侈糜必至喪德”。什麼意思呢?他説當了皇帝以後,他要喜歡什麼,下邊就有什麼風氣。説要崇尚節儉,就能夠養性,能夠養我們的品德,要崇尚侈糜,就必至喪德。
有一次朱元璋在宮裏頭,看見幾個宮女在地下扔下了一縷絲線,他就把這個宮女叫回來,説這是誰扔的,你們知道不知道這是老百姓的血汗,下次再扔重罰不饒,在宮裏頭不敢,看見兩個宦官穿著新鞋,下著雨就趕淌,就敢踩泥水,你們怎麼這樣不愛護老百姓給你們提供的衣服、鞋子,這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夠讓你們隨便糟蹋,就説他在宮裏頭,在他自身都提倡節儉,這跟他出身有關,也跟他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愛惜民力,要保護民生這樣一個理唸有關係,不僅僅因他出生窮,出身窮忘了本的人很多,不是嗎?
所以,他有一個理念,就是要讓大家安養生息,要讓百姓的財力能得到節儉,不浪費他們的民力和錢財。
第三,少上工程項目,不給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
朱元璋還獎勵農桑,他規定一家種多少樹,種多少桑樹,種多少棗樹。他説如果遇見饑荒,這些棗樹也可以救命。他過過艱苦生活,他管得非常細。他説,我以前讀《尚書》讀到“敬愛人”的時候,他説我有很多感受,什麼感受呢?説以前當皇帝的,就是做人主的這些人,並不是經常會考慮老百姓的問題,説我們不能夠不考慮老百姓的利益。為什麼?就是因為只有我們考慮老百姓的利益,我們才能夠長久,所以朱元璋他能夠關心百姓,並不僅僅説是為了百姓而關心百姓,他也考慮他的統治,我想這是在當時,在家就是國,國就是家,這樣的一個政治格局下,這是必然的。這句話叫做什麼呢?叫做“凡治以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大家都知道,以前唐太宗説過,“水可以載舟,水也可以覆舟”。他這個話説,“凡治以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意思也是一樣的。剛才我們講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國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大明國,他自己宣傳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麼他暗含著他是明王出世的,他既站住了這個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
第四,進行道德法制教育。這話太現代化了,這詞,這個詞。實際上就是這樣,進行道德法制教育,辦學校,提倡教育,讓人人知法。
朱元璋非常重視百姓的教化,教化一個重要的途徑呢,是辦學校,他很重視,這點我們不詳細説。他還有一些措施,他把教化,一直深入到鄉間基層。比如説他立了一個榜文,叫教民榜文,有幾句四字一句的一段文章,這段文章就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不要為非,不要偷盜,要孝順老人,團結鄉里。教民榜文就在四處張貼。各個村子裏頭要設一個木鐸,什麼叫木鐸,鐸就是鈴鐺,木鐸是什麼呢?就是梆子,有人定期在村子裏頭走,敲著這梆子,孝敬父母,不許偷盜,熱愛勞動,就説這些。讓這些道德建設在民間就這樣推行,這是一個。
再有一個就是明朝實行了一種古禮,這個古禮是什麼?叫“鄉飲酒禮”,“鄉”就是鄉村的“鄉”,飲酒,喝酒,在周朝就有,在明朝實行,什麼意思呢?就是逢年過節,特別是過年的時候,要由村裏德高望重的這些老人來主持這個鄉飲酒禮,要總結這一年當中這個村裏發生的事,評判一年當中的村民的表現,誰要是表現得好,坐下來喝酒,表現得不好,站著喝,再表現得不好,沒有酒喝,一邊站著,提出懲罰,給一些人以警示。他就把道德建設一直深入到基層。
還有,關於法律。我們也還會説到,他編的關於法律的書叫做《大誥》,明朝也有法律的律文,叫做《大明律》。《大明律》要求每個縣學都要有,學生都要學,《大誥》要家家戶戶都要有,《大誥》是什麼?以後我們還會詳細説一説。《大誥》裏邊,記載的懲治貪官污吏,懲治為非作歹的各種條例。他編了《大誥》,讓家家戶戶到都收藏,自家收藏的。在將來你犯了事,説是被判刑了,罪減一等,説我們家有《大誥》,你看看吧,減一等。説你要是有事情觸犯法律了,家裏有沒有《大誥》,沒有,加一等。這個成為明朝後來遵守的一個習慣,老百姓有事了,到官府説被判了什麼事了,有沒有《大誥》,説有,那就減一等吧,實際上不一定真有,但是它從傳統上遺留下來,就是朱元璋留下來的。
第五,最後一條打擊貪官污吏,整頓吏治,不能讓他們為所欲為。
朱元璋因為生活在社會底層,所以對貪官污吏,對富民的欺壓非常痛恨。他有切身體會,他説我以前我見到州、縣官,他們一天到晚就是喝酒,老百姓的死活不管,就知道收稅,就知道貪贓,他説我就要求官員廉潔,如果你官員廉潔了,你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怎麼走怎麼都好,如果你不廉潔了,你就走在荊棘叢中,怎麼走都行不通,他就用法治,用他的嚴酷的手段,來實現他的目的。
剛才我們講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國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大明國,他自己宣傳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麼他暗含著他是明王出世的,所以他既佔住了這個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國,他就希望有一個有秩序的,和諧的社會,有廉潔的政府,能夠發展生産的政府,讓老百姓過上比較好的生活,這樣一個大明國。就是他有他的一套治國理想。但是,我們説朱元璋畢竟是生活在五六百年以前的人。那麼,他是不是能夠把這些工作做到非常徹底呢,他的想法能夠貫徹到底呢,他自己本身就很矛盾,比如説,跟著他南征北戰的這些功勳大臣,還有他這些親王、公主,怎麼辦呢?他們當了大官,當了公,當了侯,當了王,當了駙馬,怎麼辦呢?他要大量地賞賜田地。他不是想限制富民嗎,可是新的一代富民又會成長起來,他們還會走上老路,還會走到老百姓的對立面上去。但是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可是朱元璋他自己逃不過這個怪圈,他自己想的是一回事,客觀歷史發展又是一回事。今天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