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百家講壇 > 正文

3月26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六) 閻崇年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8日 10:22)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她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她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她曾經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她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當296年的興衰榮辱、風雲變幻逐一地成為過眼的煙雲,當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運沉浮漸次地成為遠去的背影,我們回望曾經的這樣一次歷史之旅,卻依然會詫異於仍有如此眾多的疑團與玄機未曾得解;我們重溫曾經的這樣一次心路歷程,卻依然會無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與人生的粗略。

  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歷史的煙塵終將散去,時間的腳步從未停歇。在撫今追昔的時刻,《清十二帝疑案》系列節目的帷幕也將徐徐落下。在本集中,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再度回首大清王朝296年的光榮與傷痛,傾心奉獻《清朝興盛的歷史寶鑒》!

  (全文)

  今天是《清十二帝疑案》的最後一講,講什麼?我在思考這個事情,我也與一部分觀眾交換了意見,大家提出一個問題來,就是清朝的滿族從關外,邊塞那麼一個弱小的民族,崛起之後,定都北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繁盛強大,為什麼?就是清朝興起與強盛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是清史研究當中的一個大問題,我研究清史過程當中,一直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在講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時候,講到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喜劇與成功的原因,在於“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那麼清朝興起與強盛,原因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一句話,兩句話説不清楚,可以寫一本大書,但是今天要講,要講這個問題,時間有限,我只能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一個切入點,來回答這個問題。認為清朝興起與強盛的原因在於一個字就是“合”,“合”這個字的含義,包括合作,也含有配合,聚合,統合的意思。配合,如《詩經?大雅》,天作之合,會合,如《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統合,如《左傳》“水火合也”,配合,會合,統合就是把不同的事物,甚至於對立的事物,統一合在一起,那麼“合”字,是什麼意思呢?我説這個“合”字,漢朝有一個人,叫許慎他寫了本書叫做《説文解字》,他是這樣説的,他説“合,?口也,從?口”,那麼這個“?”是什麼意思?許慎《説文解字》又説“?,三合也,從人一”,段玉裁有一個解釋,他説“合”就是“三口”,這個“口”什麼意思?通俗一點説,普通住家戶不是三口之家嗎,三口之家三個口,合起來是一家,不就是“合”嗎?這是“合”字的本意,清朝興起與強盛的主要原因,我認為就是“合”,把不同的事物甚至於對立的事物,把它合到一起,“合”就是家庭要合,家合萬事通,民族要合,族合力量強,國家要合,國合百業興。下面我就具體地分析和闡述一下清朝興起與強盛的原因“合”。

  一,民族合。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民族非常複雜,建州女真的本部有五個部,蘇克蘇滸河部、渾河部,哲陳部,董鄂部,王甲部,建州女真還有長白山三部納殷部,朱舍裏部,鴨綠江部,這就是八部。東海女真,有渥集部,瓦爾喀部,庫爾喀部等。黑龍江女真,有薩哈連部、薩哈爾察部,呼爾哈部等。特別是海西女真有扈倫四部,就是葉赫部,哈達部,輝發部,烏拉部等等。當時女真重要的部落,至少有18個以上,要把18個部落合在一起,談何容易?不要説18個部落,就是努爾哈赤所在的蘇克蘇滸河部,很多人對他不服,他的族親,對他也不服,《清太祖實錄》記載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這麼説,説有一天夜裏頭,漆黑的夜裏頭,努爾哈赤和他家人已經睡覺了,突然聽到外面有聲音,努爾哈赤很警惕,起來穿上衣服把他的子女隱藏起來,右手提刀,左手拿著弓箭,輕輕地就到了煙囪的旁邊,這個時候是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就聽到一個聲音,往煙囪走來,正好這時候閃電一亮,看見有賊逼近他,努爾哈赤就讓他的僕人叫洛漢,説你把那個人綁起來,他這個僕人洛漢説不要綁,一箭把他射死,努爾哈赤説不要,綁起來不要射死,洛漢就把這個人綁起來,洛漢説這個人來就是為了害上,就是要謀害努爾哈赤,要把他殺了。努爾哈赤説不能殺,就問這個人,説你是不是來偷牛的,這個人接著岔兒就説我是來偷牛的,洛漢説他不是偷牛,他就是來謀害你的,把他殺了。努爾哈赤説不行,説你來偷牛的,以後不要來偷了,就放了。放了之後這個洛漢就問努爾哈赤,説你為什麼不殺他,把他放了,他是來殺你的。努爾哈赤説他是建州部的人,我殺了他,他的主人會發兵來報復我,搶劫我們的糧食,殺害我們的人,我對他寬大處理,為了跟他整個建州女真,特別是蘇克蘇滸部合起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説就是團結起來,共同對敵。從這一件小事情就可以看出努爾哈赤一個基本的思想,就是把不同的人,不同的勢力把它合起來。

  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算起,前後經過十年的時間,努爾哈赤把建州女真統合了起來,又經過了一段時間,把東海女真,把黑龍江女真合起來,經過一段時間,把海西女真的扈倫四部,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又合起來,前後大約經過二十年的時間,把整個建州女真合起來,力量就開始強大。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在他的《熊經略集》裏面總結了努爾哈赤的成功經驗,他這樣説:“自建州之勢合,奴酋始強”。“奴酋”就是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怎麼樣才開始強的呢?因為從建州女真合起來,力量才開始強大。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不僅把建州女真合了,不僅把整個女真合了,而且還同蒙古合,把漠南蒙古合起來,同遼東地區的漢人合,這樣就編成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合到一起,當時東北地區按照語言系統來説,叫做通古斯語,滿語族,包括滿語,錫伯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赫哲語,把同語族的人部落合起來。後來,又把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包括蒙古語,達斡爾語,東裕固語?又合起來。進入中原之後,再同漢人合起來採取了很多的政策,在合的過程裏頭,還有一個基本政策,就是“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當然也殺了一些人,但是最後的結果是合起來了。進關之後,不僅是漢族、藏族、高山族、苗族、瑤族等等,在中華疆域之內的,各個民族,合起來,合在清政權的統一管轄之下,這是民族合。

  二,經濟合。光有民族合,沒有經濟合,也是不可能的。滿族的先人女真人,崇尚騎射,騎馬射箭,早期女真的經濟就是一個牧獵經濟。遊牧和狩獵,建州女真遷到赫圖阿拉地區之後,它的經濟多元化,有遊牧,有狩獵,有採集,有捕魚,有農耕,它是一個多元經濟。進到遼沈地區之後,遼沈地區的經濟比較發達,努爾哈赤皇太極,對遼沈地區的經濟沒有排斥,而是學習、吸收,同遼河地區的經濟合。建州女真的手工業比較落後,到了遼東地區之後,對遼東地區的賢人和工匠抱一個什麼態度,是把他們作為奴役,作為奴僕,還是尊重他們,向他們學習?同他們合,還是同他們分?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合,一種意見是分。一種意見是尊重他們;大部分人,認為他們是奴隸,要奴役他們,努爾哈赤講了一段話,這段話很值得深思,《滿文老檔》裏面記載了他這段話,他是這樣説的:“有人以為東珠,金銀是寶,那是什麼寶?天寒時能穿嗎,饑餓時能吃嗎,收養國的賢人,理解國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製造出國人不能製造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寶”。努爾哈赤進到遼東地區之後,把遼東的賢人和工匠看作是國家之寶,珍珠、金銀餓的時候能吃嗎?冷的時候能穿嗎?不能。賢人能創造精神財富,工匠能創造出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所以努爾哈赤對他們非常優厚,進到遼東地區之後,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原來自己不能制鹽,後來能曬鹽,手工業,明朝人有一個記載,説是八旗軍隊的盔甲,比明朝的盔甲還好,如三東冰雪那麼樣地鮮亮。特別是皇太極,在瀋陽仿製成功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紅衣大炮。女真人、滿洲人,同蒙古合,經濟不一樣,建州是騎射,蒙古是遊牧,喝馬奶,穿羊皮,逐水草而居。後金同蒙古聯合之後,尊重蒙古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他們聯合,發揮蒙古遊牧經濟的特長,共同結成聯盟,沒有強迫蒙古接受女真人的經濟,這個是很重要的。進入中原地區之後,在經濟上,尊重漢族的農耕的經濟,沒有像蒙古那樣,蒙古人進到中原之後,把大批的農田毀了,讓它長草,變成了牧場,南苑當時叫做“下馬飛放泊”,現在叫“南苑”,就變成了獵場。滿族人沒有,滿族人到了北京之後,沒有毀掉大批農田來建牧場,建狩獵場所,有人説木蘭圍場,是在當時的蒙古地區,本來就是一個草地,就是叢林,滿族人利用自然的環境在那兒狩獵,沒有毀掉莊稼,種草、種樹來狩獵。那承德避暑山莊呢?承德避暑山莊也是在長城以外,利用了自然條件,沒有毀掉大批農田,變成牧場。所以,滿族在東北地區同其他的民族實行經濟合,進入中原地區之後,向漢族的農耕經濟學習,同漢族的經濟合,我這裡特別講一個事情。

  就是雍正和乾隆的時候,修了一部書叫《耕織圖》,把耕作的全過程,和從養蠶到織布的全過程,繪成圖,叫《耕織圖》,把這《耕織圖》,乾隆皇帝親自配成詩,印刷,還刻在石頭上。今頤和園“耕織圖園”就展示了《耕織圖》的碑。和當時的情況,這個事情説明清朝的皇帝,進入中原之後,能夠同漢族的經濟合,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的生産經驗,和生産技術。因為清朝實行了民族合、經濟合,所以,他就日漸地強大,光有民族合,經濟合,如果沒有文化合,還是不行。政權不能鞏固,更不能強大,所以下面我要講第三個問題。

  三,文化合。光有民族合,經濟合,沒有文化合,也是不能,就是即使政權建立,也不可能鞏固,更不可能強盛。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宗教,進入中原地區之後,對待漢族語言文字和宗教怎麼辦?一種辦法,就是強迫漢人接受滿族的語言、文字和宗教。歷史上有先例呀,中世紀羅馬教皇發動了十字軍東征就是強迫推行天主教,還有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強迫推行一種宗教,這種例子還是有的。日本到了中國在東北,強迫小學裏頭日語是國語,我認識幾個年紀大的人,他日語都很好,我説為什麼?他們説我們小學日語是國語,漢語是外語,就是強迫推行他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他要從語言文字宗教上要征服這個民族。清入關之後,對待漢族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怎麼辦?是強迫推行滿族的自己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還是向中原漢族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學習,接納,合。清朝採取了基本國策,就是向漢族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學習,接納,合。同其他的民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合,我舉幾個例子。

  先説,對蒙古文化。蒙古的語言和滿語語言都屬於阿爾泰語系,努爾哈赤興起之後,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怎麼辦?他就借用了蒙古文的那個字母來拼寫滿語的語音,創制了滿文,這是合呀,蒙古文化和滿洲文化合,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宗教,滿族本身的宗教是薩滿教,同蒙古接觸之後,就是接受了蒙古當時信仰的喇嘛教,遵奉喇嘛教,沒有排斥,沒有做異教徒,斬盡殺絕。皇太極在盛京瀋陽修了實勝寺,就是喇嘛廟,親自去參加祭祀,籠絡蒙古貴族的上層,結成滿蒙聯盟,這是文化合。

  對藏族。藏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清朝的皇帝對藏族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尊重。我舉幾個例子,大家知道,承德避暑山莊,有很大一座廟,就是普陀宗乘之廟。普陀宗乘,就是西藏布達拉宮那個“布達拉”的意思,就是在承德修了一個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乾隆60歲生日的時候,許多民族的首領,一起到承德,在普陀宗乘廟,舉行盛大的慶典,這不僅僅是一個祝壽,是一個民族合作的一個象徵。普陀宗乘之廟佔地22萬平方米,有40座宗教建築群,是承德外八廟當中最大的一座廟。

  下面我再説一下對漢文化。我想講幾點:第一,學習漢族制度。譬如説科舉制度。滿洲在關外根本沒有科舉制度,到了中原之後,順治的時候,實行科舉制度,不但漢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滿、蒙、漢一個大的文化交融,文化的結合,滿洲人:麻勒吉,考中了滿洲狀元,這是滿洲的第一個狀元,蒙古八旗,崇綺考中了狀元。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清朝實行滿、蒙、漢文化的合。

  第二,在官制上。清朝遷都北京之後,這官員怎麼辦,滿、漢怎麼解決?清朝創造一個辦法,就叫做“二元制”,或者叫做“雙重制”,六部尚書,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滿、漢各一員,吏部尚書滿人一個,漢人一個,兵部尚書滿人一個,漢人一個,就是六個部的尚書,滿、漢各一人,六部侍郎,就是相當於副部長,他分左侍郎,右侍郎,左、右,滿、漢各一人,這是合呀。

  第三,翻譯漢文典籍。四書五經翻成滿文,把兵書翻成滿文,把《水滸》《聊齋》《三國演義》《西廂記》翻譯成滿文,進行文化的合,交流。滿人學習漢族的文化,我這裡舉一個例子,就是納蘭性德,他是葉赫人,就叫葉赫納蘭性德,他的父親是康熙朝的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22歲考中進士,家裏頭説滿語,學習漢文化,他編了個書叫《通志堂經解》,出了書叫《納蘭集》。納蘭性德以詞為見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也被譽為宋以來第一詞人。我舉一首詞,叫《長相思》,我們看看納蘭性德,詞的造詣上的高低,這個詞這樣説,説“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首詞上片18個字,下片18個字,總共36個字,説什麼呢?指康熙東巡,到盛京瀋陽,祭祖,祭永陵,福陵,昭陵祭祖。納蘭性德作為一等侍衛,隨從。“山一程,水一程”,爬山涉水,“身向榆關那畔行”,“榆關”就是山海關,浩浩蕩蕩的山海關,“夜深千帳燈”,夜裏頭營帳燈火,千帳燈,天上有繁星,地上有千帳。“風一更,雪一更”,迎風冒雪,“聒碎鄉心夢不成”很嘈雜很急,回鄉的夢都做不成,“故園無此聲”,原來沒有這種情景和聲音。36個字把整個過程像畫一樣,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王國維評論説,這是“千古壯觀”。大家注意,納蘭性德是一個滿族的青年,説滿語,接受漢文化,同漢文化合,寫出這樣的詞,僅僅36個字。這就説明清朝是滿、漢文化合。

  第四,學習漢族文化。清朝滿族學習漢族的文化,學習中華優秀的文化,積極認真,編了很多的書,《全唐詩》,《全唐文》,《康熙字典》,《皇輿全覽圖》,以及《四庫全書》等等。《四庫全書》很有爭議,有人説“四庫出,古書亡”,我説乾隆修《四庫全書》有它負面的影響,毀了一些書,禁了一些書,刪改了一些書等等,但是還有它正面的影響,匯集了當時天下許多的善本、孤本、稿本、珍本,編到一起,3500種,79000多卷,230萬頁是雙頁,單頁是460萬頁,抄了七部。很多的書經過戰亂、災荒,失傳了,因為有了《四庫全書》,今天還能看。現在全的還有三部,就是“文淵閣本”,在台北,“文津閣本”在北京,“文溯閣本”在甘肅,還有一個“文瀾閣本”,殘本在杭州。“文淵閣本”已經影印了,“文津閣本”,正在影印,並且做成了光盤。可以説是化一為百為千,為十百,為百萬,功莫大焉。

  大家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國,印度文明中斷了,埃及文明中斷了,巴比倫文明中斷了,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沒有中斷,但是有一條,滿族定都北京,它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和漢族都不同,沒有強迫推行滿洲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而積極地學習漢族的語言、文字、宗教,使得中華五千年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繼承,並且發揚,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源於什麼呢?就是文化合。

  所以我説清朝興起與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合、經濟合、文化合。“合”的反義詞是“分”,“合則強,分則弱,合則盛,分則衰,合則眾,分則寡,合則榮,分則辱,合則存,分則亡”。清朝的“合”是基本國策,是清朝興起與強盛的圭臬。清朝民族合經濟合,文化合,最後出現一個局面就是政治合。當時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有許多的政權在那兒紛爭,明朝滅亡之後有南明,福王的弘光政權,唐王的隆武政權,桂王的永歷政權等等。農民軍還有大順政權,大西政權。台灣先是荷蘭佔領,後來是鄭成功政權。蒙古有個察哈爾林丹汗,西北有個準噶爾汗國,清朝一步一步地把它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下面這段話,我奉獻給大家,同大家共享。“歷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麼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麼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清朝歷史既有過恥辱,也有過輝煌,我們既不能忘卻歷史的恥辱,也不能抹煞歷史的輝煌,清朝興起與強盛的重要的經驗,就是“合”,國家合,民族合,這是清朝興盛的主要經驗,也是清朝興盛留給後人的歷史寶鑒。

  最後我想説一下,就我們常説,“明清史不分家”,“清承明制”,要了解清史,應當了解一點明史,我這個《清十二帝疑案》講完之後,要講明朝,由另外的先生講《明朝十七帝疑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聽。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