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育頻道 > 百家講壇 > 正文

3月12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四) 閻崇年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21日 10:20)


  主講人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日出東方的王朝,她曾經雄姿勃發、屹立於世。是她締造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尊嚴;這是一個蒼涼日落的王朝,她曾經喪權辱國、山河破碎。是她留給一個國家最深的傷痛與屈辱;當296年的興衰榮辱、風雲變幻逐一地成為過眼的煙雲,當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運沉浮漸次地成為遠去的背影,我們回望曾經的這樣一次歷史之旅,卻依然會詫異於仍有如此眾多的疑團與玄機未曾得解;我們重溫曾經的這樣一次心路歷程,卻依然會無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與人生的粗略。

  那麼,作為一個同樣有著七情六欲的人,十二位皇帝的家庭生活究竟如何?他們神秘的後宮從未向世人開啟,那裏究竟有著多少妃子和宮女,有著多少皇子皇孫?那裏究竟又有著怎樣一種制度和等級?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與我們一同走進清朝12位皇帝的神秘後宮,再現紫禁城裏那個鮮為人知的所在。《百家講壇》,正在播出!

  (全文)

  今天先講皇帝后妃。清朝皇帝的后妃,在入關之前,它屬於草昧,沒有嚴格的制度。努爾哈赤的時候,他的妻子叫“福晉”,“福晉”是滿語,那“福晉”怎麼來的呢?有人查了一下,是從蒙古語這麼借來的。那“福晉”本來是什麼意思?有一種説法就是漢語的夫人,譯成了蒙古文或者滿文就叫“福晉”。這是一種説法,還有別的説法。所以努爾哈赤的時候,他不分皇后、皇妃,就是“大福晉”,“繼福晉”,這麼來排順序。努爾哈赤16個福晉,他就這麼排,沒有嚴格的后妃制度。皇太極的時候,到崇德元年,定了“一後四妃”的後宮制度,那他才定了“一後四妃”,“一後四妃”之外的那些夫人怎麼排順序?也還沒有嚴格的規定。順治入關之後,吸取了明朝的后妃的制度,比較明確了一點,但是,一直到康熙朝才把皇帝后妃的制度確立下來,一直到乾隆朝逐漸地完善。

  后妃等級很複雜,秦始皇據説是後宮佳麗三千,怎麼排等級?漢唐的時候,后妃的等級大體上排二十四級,明朝簡化了,排成十二級,清朝就又簡化了,大概分這麼幾級:一,皇后;二,皇貴妃;三,妃;四,嬪;五,貴人;六,常在;七,答應,還有一些沒有名堂的,比如學生也算,實際上是更複雜一點。它有規定,皇后居中宮,統攝六宮,就是後宮事情歸皇后總管,下面就是皇貴妃,妃和嬪。清朝的后妃分別居住在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東六宮和西六宮今天仍然存在,大概順序是這樣子,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都各有太監、宮女來服侍,分別居住。那皇后、妃子,伺候她們的人,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宮女,一種是太監。

  宮女,明朝的時候很多。康熙他説他問過故明的太監,原來在明朝皇宮做太監的,清朝時候還在做太監。康熙説:明朝皇宮太監一萬人,宮女十萬人,因為供應飯食照顧不到,日有餓死者。現在一般的學術界認為這個太監説的數字可能大了一點,可能估計過多了一點,但是説明了一個問題,明朝皇宮的宮女和太監是非常多的,大家看故宮地方很大,如果一萬個太監,十萬個宮女,裏面住的房子大概很擁擠。清朝宮女減少了,減少到多少人呢?到康熙、乾隆的時候,大體上三千多人。有一個説法,叫做“夠不夠三千六”,大體上三千多個宮女,後來逐漸減少。光緒的時候,人就比較少了,一千九百多人。這些宮女在伺候皇后、貴妃等等都有嚴格地規定,有配額。皇太后宮,宮女12人,皇后宮,宮女10人,皇貴妃,宮女10人,妃嬪,宮女8人,依次遞降。

  宮女怎麼來源?其中一個重要來源就是選秀女,就是選八旗優秀的女子到皇宮,一般地來説,14、15、16這麼一個年齡,先造冊、上報,兩種。一般的八旗子女是三年選一次秀女,內務府所轄的是一年選一次秀女。被選的秀女就到神武門外,開始要家長陪著,陪著也很不方便。後來提了很多的意見,後來皇帝恩賜每一個秀女,給一兩銀子好雇車,拉到神武門外,經過初步地檢查,就算是面試吧,選了合格的,再進入神武門裏。再經過層層檢查,最後由皇帝選定。宮女的出路有幾種,一種是皇帝看上的,就選在皇帝的身邊做答應、做常在、做貴人等等,任皇帝的喜歡和不喜歡來決定她的命運。另一部分就是皇帝指配給他的子孫或者親王的子孫,給他們做妻或者妾。還有一部分就在宮裏做服務。按照當時的規定,宮女歲數太大了,到了一定的年齡,可以允許出宮,這個制度執行得也不是很嚴格。

  皇帝死了怎麼辦,皇帝死了她有兒子,她自己是皇太后這個還可以,其他的呢?就是太妃,太嬪,就加了一個“太”字,這些人怎麼安置?主要住在幾個地方,一個是寧壽宮,壽康宮,慈寧宮等,主要住在這幾個宮殿裏頭,集中居住。

  皇太后、皇太妃,皇太嬪大體住在一個院裏頭,跟著皇太后,大家知道,太妃和太嬪有時候是很小的,有的太妃和太嬪十幾歲就守寡了,所以她們住在慈寧宮,俗稱叫做“寡婦院”,十幾歲做太妃一直熬到死,是很難熬的。而且還規定,就是太妃、太嬪和底下繼位的皇帝不能隨便見面,什麼情況下可以見面呢?就是太妃、太嬪、答應、常在等等,和新的皇帝必須雙方年齡,都各過50歲才可以見面,一方面過50歲不行,你皇帝可以過50、51歲,那個太妃可能才16歲,也不能見面。這慈寧宮我去參觀過,現在不開放。慈寧宮裏還有個慈寧宮花園,沒有假山,路是既平又直,因為太后、太妃年紀大了,走路不方便,你忽高忽低,一會兒過橋,一會兒爬山,她就容易摔倒,體力也弱,所以她的花園很平坦路也是直的。這裡面最大一個特點就是佛堂多,裏頭有大佛堂,小佛堂,亭臺樓閣也都設了佛堂。整天是香煙繚繞,經聲朗朗,宮女們頌經燒香來消磨時間,以度殘年。開始的時候,到乾隆的時候,國富民強,乾隆母親過六十歲大壽的時候,獻九九壽禮,每一樣九種,每一樣九種,都是最珍貴的國寶,歌舞昇平,後來不行了,後來一個一個賣國條約,一次一次賠款,政府的財力不行了,到光緒後期國庫拮據,財政困難。慈寧宮內一片悲涼。賞的銀子不夠,有的太妃、太嬪生活很困難,在裏面做點針線活,讓太監偷偷地拿到宮外賣點零花錢,補貼生活,可見這個時候後宮之困難,後宮裏面最高地位就是皇后,皇帝死了以後,新皇帝的母親是皇太后,這是她們後宮地位最高的,那麼皇后、皇太后都有徽號,皇帝不是有廟號,有謚號嗎?皇后、皇太后也都有徽號,這徽號字數也很長。

  我以莊妃為例,莊妃的徽號,孝莊的謚號很長,是這樣的:“孝莊 仁宣 誠憲恭懿 至德純徽 翊天 啟聖 文皇后”。一共17個字,很難記呀,但是有兩個字是屬於孝莊的,孝莊這個“孝”字是所有的皇后謚號都帶的“孝”字,這是共同的,不是她個人的。孝莊那個“莊”是她個人的,她做莊妃是這個“莊”,做皇后是“莊”,太后還是這個“莊”,這是她終生的。最後,是“文皇后”,那個“文”字,那“文”字説明什麼問題呢?説明她的丈夫是文皇帝,文皇帝是誰,就是皇太極,就是她是皇太極的妻子。第一個字,定她的身份,最後那個“文”字是定她和誰是夫妻關係。所以大家不要記那麼多字,就記兩個字問題就解決了,其他的皇后都是這樣的,剛才我説過皇帝的謚號是死後封的,皇后的這個謚號也是死後封的,活著時候不封,所以孝莊她死之後,才封了她這個謚號。所以電視劇就不能説孝莊活著時候,她自己不知道她謚號是什麼,所以電視劇説我孝莊如何如何,那不可以的,你活著你還不知道呢。這個努爾哈赤活的時候,説我太祖高皇帝,那是不可以的,您還不知道,努爾哈赤29個字是歷代加到最後,加到29個字,打了大的勝仗了給努爾哈赤加兩個字,國家有大的典禮了,再給他加兩個字,最後是加到29個字,所以努爾哈赤活著時候沒有29個字,“武皇帝”、“高皇帝”的稱號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這個是我們看電視劇、看戲、看書一個歷史,清史的一個常識大家知道一下。

  下面講皇帝子女,先説他的“子”,再説他的“女”。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覺羅”,什麼叫“宗室”?什麼叫“覺羅”?是努爾哈赤的父親,以下就是努爾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孫,叫“宗室”,他們係黃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以下,子孫叫“覺羅”,係著紅帶子,這個是不能混的。在清朝,係黃帶子就是黃帶子,係紅帶子就是紅帶子,不能混淆,個別有例外,這是“宗室”和“覺羅”。“宗室”它也分級,這個爵位分級,分十二級,頭四級就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是四級,每一級都是等級森嚴的。後面五、六、七、八還是四級,後面四等就是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份。當年在關外打仗的時候,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打勝了之後,把那些東西分八份,一個旗一份,不入,那你不夠八份,你就別參加。後來就變成一個固定名詞,“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這是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也是四個,合一塊是十二等。皇帝的皇子一般是15歲,大體上15歲就成年了,就是指婚,結婚,分府,親王就是親王府,郡王就是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分府,就搬出皇宮住了。但是有例外,個別的也可以住在皇宮。

  比如乾隆,乾隆就住在重華宮,裏面那個“漱芳齋”佈置很好的,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下。清朝的皇子和明朝不一樣,明朝皇子封了親王等等,是一律不許留在京城,都要到外地,叫“封藩”,清朝的王一律住在北京,在北京開府,這是個很大的不同。明朝的王不能領兵,因為明朝皇帝經常鬧政變,鬧宮廷政變,永樂就鬧宮廷政變,所以他這個王不許帶兵,不許離開駐地,出城都要請示皇帝許可才可以。

  清朝的王不是這樣,叫“出將入相”,還可以做軍機大臣,做議政王,做攝政王,那明朝沒有,那麼清朝這麼多的王,我算了一下,清朝的皇帝的兒子是113個,這麼封下去也不得了,所以他想了個辦法,叫做“遞降”,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為當時他考慮到大清王朝億萬斯年,要萬歲,一萬年,這一萬年,他這個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後,叫閒散宗室,就沒有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有的例外,叫做世襲罔替,八個不降。這八個,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還有敬謹親王尼堪,還有兩個郡王,一個是克勤郡王岳?,還有一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就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當年開國的時候,他們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就是世襲罔替,就是親王有一個人繼承,還是親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終是親王,這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鐵帽子王”,這麼來的。另外四個親王世襲罔替,一個是怡親王允祥,就是幫助雍正取得皇位那個,恭親王奕?,醇親王奕?,慶親王奕?,這四個親王世襲罔替,所以清朝世襲罔替的王,前面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後面是四個親王,一共是12個王,世襲罔替,就是他們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其他的不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繼承親王,只有一個。清朝有一個特點,就是只有宗室才可以做親王,宗室裏頭做親王也是很不容易的。我看報紙登了一篇文章,説某一個人是慈禧的娘家的後裔,他一上班別人就説“親王駕到”,他下班要走,也喊一聲“親王再見”,這當然是玩笑話了,不可以,那拉氏也不能做王,也不能做親王。慈禧的父親惠徵僅僅是個“承恩公”,公、侯、伯、子、男,那個“公”,慈禧的弟弟桂祥、照祥後來承襲一個“公”,所以清朝的王是很嚴格的,但是開國的時候例外,你比如説“三順王”: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那是開國時期,屬於例外,正常封王,就必須是宗室,“覺羅”都不可以。

  清朝的王,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明朝特別是永樂之後,他對王有非常嚴格地限制,主要怕他們搞宮廷政變,奪權,清朝把這方面好的經驗,把這方面對他們有益的經驗也吸取了,但是清朝的王和明朝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外領兵,清朝王對外統兵,對內干政。清朝以攝政王開始,入關之後,多爾袞是攝政王,以攝政王告終,最後還是攝政王。清朝的親王做議政王,做攝政王,做大學士,做大將軍統兵,它意思是發揮滿洲宗室王的作用,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過於重用愛新覺羅的親王,沒有在愛新覺羅家族之外廣泛地蒐集人才,重用人才,特別是後來清朝的軍機大臣,滿人比較多,這是清朝後來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的諸王管理得比較嚴格,太胡作非為,不能説沒有,比較少,規矩很大,舉一個例子,乾隆的時候,山西的巡撫叫喀寧阿,給一個王,過年上個奏折表示祝賀,附帶了送的魚,數尾魚,就是幾條魚,到北京之後,不敢收,就報告了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對這個山西巡撫是大加申斥,就是幾條魚呀,就受到申斥,所以清朝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管教的應當説是比較嚴的。

  再説説皇女,公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但是入關前不是這樣的,入關前,不叫公主,是叫“格格”,入關後,因為清承明制,皇帝女兒就稱“公主”。清朝十二個皇帝,公主一共是82位,説到清朝公主的時候,有人提了個問題問,説電視劇裏説康熙的女兒公主下嫁給噶爾丹,問我有這回事沒有?我説沒有,康熙的女兒不可能下嫁給噶爾丹。電視劇還説,本來想讓他這個公主下嫁給李光地,後來又改了主意了,嫁給了噶爾丹了,這個也不是。清朝的公主不下嫁給漢人,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皇太極的一個女兒下嫁給他了,這是一個例外,底下我還説到。滿漢不通婚,皇帝的女兒更不能跟漢族通婚,所以皇帝的親生女兒下嫁給漢族,除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以外沒有別的例子。清朝的公主分等級的,皇后生的女兒,稱“固倫公主”,其他妃、嬪等等生的女兒稱“和碩公主”,“固倫公主”的待遇相當於親王,“和碩公主”的待遇相當於郡王,親王不得了,親王年俸銀,白銀一萬兩,郡王五千兩。這個公主在皇宮裏面不像我們百姓想像這樣,她母親對皇子就比較親,對公主就比較疏遠。有的書説公主生下來,到出嫁能見她母親也不過是幾十面,主要是保姆把她帶大。清朝公主的結婚年齡偏小,最小的是10歲,一般的是12歲、13歲、14歲,虛歲。公主結婚之後,很多人的命運,我覺得是不幸的,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説明這個問題。你比如説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有八個女兒,老大、老二結婚早一點,因為他剛起兵結婚早一點,從老三到老八,這六個女兒,我看了一下全是不幸的。

  我舉幾個例子,努爾哈赤第三個女兒叫“莽古濟”,先指婚給了哈達部的一個貝勒,不久就死了,這個女兒又改嫁,改嫁給蒙古一個人。因為莽古濟她的哥哥是莽古爾泰,莽古爾泰跟皇太極發生了衝突,後來莽古爾泰就暴死了,因為莽古爾泰跟莽古濟是同胞,牽扯到莽古爾泰,也牽扯到莽古濟,莽古濟就被殺了,皇太極的時候就被殺了,這是老三。

  老四是穆庫什,嫁給了烏拉貝勒,布佔泰。布佔泰又虐待她,最嚴重的時候,用鳴鏑,帶響的箭,要射穆庫什,努爾哈赤知道以後,就非常生氣,就親自帶著人到烏拉部把女兒領回來了,所以他這個四女兒結果也是很悲慘的。

  再説他這個老五,努爾哈赤第五個女兒嫁給誰了呢?嫁給他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的兒子叫達啟,當然達啟就成了額駙。這達啟驕傲跋扈,因為他父親是開國大臣,他岳父是努爾哈赤,自己是額駙,額亦都就看不慣,有一天額亦都把他的兒子召集一塊兒喝酒,酒過三巡,額亦都拍案而起,宣佈,説達啟,驕橫無理,將來不僅敗壞家風,而且敗壞國門,把他推到一個屋子裏面拿被子矇住把他捂死了,這是努爾哈赤的姑爺,給勒死了。額亦都覺得事情大了,把額駙給殺了,額亦都就跑到努爾哈赤面前請罪,把這個原因給説了。努爾哈赤是既惋惜女兒守寡了,又讚揚額亦都為國之忠,沒有處罰他。努爾哈赤這個第五個女兒她丈夫死了,她很可憐,她17歲就死了。

  我再説老六,老六也很不幸,也是她父親指婚,她的丈夫是27歲死了,她自己才活了36歲。再説老八,老八15歲結婚,她丈夫28歲打仗的時候陣亡,也是年輕守寡。這是努爾哈赤的金枝玉葉,我舉了這六個例子,可以説這六個人的個人生活都是不幸的。皇太極的女兒,情況也相似。

  清朝的公主,一共有82個人,包括剛一生下就死去的都算,到了結婚年齡的一般是虛歲十三四歲結婚。結婚之後,到了額駙家,和公婆分居,分開居住,因為她要單建立公主府,公主和額駙之間不是住在一塊,住在外室,外面,公主不宣召,額駙不能去,公主宣召還要通過她那個管家婆來宣召。有的書説,公主得花錢,額駙也得花錢,買通管家婆同意,才可以把額駙召到公主屋子,同床共枕一次。所以清朝的公主在皇宮來説是金枝玉葉,出嫁之後,特別是很多人嫁到蒙古地區去,個人的生活是很不愉快,也很不幸福,很多人過早死亡,總的平均年齡,就是這82個公主平均年齡36歲,基本上都是在60歲之前故去的,過60歲是極個別的。再一個特點就是公主的婚姻全是指配的,全是政治婚姻。清朝對公主的管教應當説也是比較嚴的,公主出嫁之後,在額駙家對待公婆,是很講究禮法的,雖然公婆見公主的時候,要用拜見皇帝的禮節,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公主對公婆是很尊敬,也很孝敬的,不是耍公主的脾氣,跋扈,不是這樣子。所以,應當説清朝對王子和公主的管教都是比較嚴的。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責編:蘭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