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9月21日 《鈐記中華(一)——書 法》 李剛田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24日 14:07


  主講人簡介:

  李剛田: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為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及國內外重要展覽活動。著有《隸書教程》、《篆書教程》、《篆刻教程》、《李剛田篆刻選集》等著作。

  內容簡介:

  華夏文字,蒼蒼茫茫,燦若星河;中國書法,冊冊卷卷,浩如煙海;五千年縱橫的中國歷史,蘊藏著華美的錦繡文章。

  甲骨文怎樣被發現?小篆書體是李斯所創嗎?王羲之如何成為一代書聖?古老的東方藝術為何還能深受國人的喜愛?書法凝聚塵封已久的故事,故事演繹華夏文明的璀璨光芒。鈐記中華,感悟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書家薈萃,就像夏夜的群星讓人目不暇接,僅在宋代史書上記載的書法家就有八百多人,漢唐以來的中國傳統文人,無一不是操著一副筆墨,寫著世界上獨特的毛筆字,與筆墨結下了不解的情結。

  中國歷代的皇帝約有半數以上都是善於筆墨的行家裏手,宋徽宗以書畫著名,他自創一體被稱為“瘦金體”。元朝的皇帝是蒙古族人,彎弓射雕的手也能提筆寫一手好字。清代的皇帝是滿族人,至今,紫禁城裏還能見到順治、康熙、乾隆的大手筆。

  在中國,亭臺樓閣、名山古寺、庭院商號,若沒有書法牌匾點綴,就會覺得它缺少了文化含量,缺少了傳神的韻味,就連鄉村農舍、普通人家,逢年過節也要貼上春聯,有學者稱這種現象為中國的“筆文化”,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書法,書法藝術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在世界眾多的文字中,只有漢字的書寫走上了藝術化的道路,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民族風格的藝術類型,這就是書法。雖然人們對文字的研究由來已久,而對中國文字起源的認知,卻是從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被意外發現開始的。

  (全文)

  中國書法它從殷商甲骨文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書法它幾經變遷,有很多變化、發展、揚棄、整合,然後變成今天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從它的內容到形式,從它的內涵到外延,都有很多變化,最開始的書法和中國文字是密切結合的,咱們知道中國書法首先有一個條件,就是書法要寫字這兩個字,大家別小看這寫字,這兩個字。可以説書法是寫字,但是寫字呢,不一定就是書法,因為書法它是藝術,正因為書法是寫字,就是文字對書法的規定性非常強,我們古代的書法藝術,它是伴隨著文字的實用性而生發出來的

  比如甲骨文,咱們説甲骨文,甲骨文的最開始出現,四千年前的文字,咱們最開始的時候並不認識它,我們古文字學界也不認識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點,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個官叫做王懿榮這個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藥的時候,藥店裏抓來中藥吃中藥,有一味中藥叫做龍骨,龍骨呢,他發現上面有很細小的文字,當時他確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細小的人工刻畫的痕跡,王懿榮是一個大學者,他根據他學者的功夫和他敏銳的觀察,他感覺到這個應該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問中藥店你這個骨頭從哪兒來的,龍骨就是半化石狀態的那種骨頭,骨頭埋藏時間很長,已經蓬鬆了那種骨頭,這個藥店就説,它是出在河南,我們河南的安陽,一個小屯村這個地方發掘出來的骨頭,當地的農民就作為一味中藥,這個中藥上面有文字還覺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來,然後賣給藥店,有的殘存的,沒刮掉的,就落到王懿榮手裏,王懿榮就發現,他是個學者,發現以後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陽就開始收購,開始逐漸的一門甲骨學就興起起來,最開始的起源傳説是這麼開始的。

  最開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為什麼刻在那上面,當時古人也有毛筆,四千年前是有毛筆的,甲骨文裏這個“聿”字,“聿”就是一隻手拿著一隻毛筆的樣子,它本身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裏有筆它肯定有毛筆寫出來那種痕跡的字,為什麼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傳不下來,古人寫在竹子上,木片上,樹葉上,獸皮上這些文字流傳不下來,當時沒有紙張,只有作為算卦用的龜甲獸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這種硬質材料上就流傳下來了,它是那樣的。我們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種藝術,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種實用文字,由於它特殊的刻鍥方法不是毛筆寫,是刻的,又由於它特殊的那種載體,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當時沒有鐵器,用青銅刀,或者玉刀,刻在龜甲獸骨上那種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線條美,和特殊結構的方折錯落的美,所以古代書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緊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結構,文字它的實用性,文字它的載體以及製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於這種種的這種變化呢,産生了豐富多彩的古代的書法藝術樣式。

  你比如再往後,到了兩周的時期,東周西周,春秋戰國,到這個漫長時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學術上有很多稱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鐘鼎文,就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兩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這個階段,鑄造的金屬文字,這種文字呢,由於它是金屬鑄造的,所以它有種特殊的美,咱們今天看到的,咱們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這種字它是從青銅器上捶拓出來的,那麼當時製作青銅器已經工藝很先進了。現在湖北省博物館收藏著全套的楚國青銅器,那製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為它那個青銅器加了大量的錫,所以楚國的青銅器基本上不上綠銹,都是黑銹,黑亮黑亮的青銅器,當時你就看出,當時製作青銅器的工藝相當先進,它已經有了精密鑄造,就是用石蠟鑄造法來鑄造青銅器,青銅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後通過青銅鑄造金屬溶液倒在模具裏邊,然後清沙金屬冷卻變成這種文字,它帶有濃重的這種金屬鑄造的那種線條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結構的古樸,它線條本身的渾厚凝重,它是金屬鑄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這種金文的藝術樣式,它和製造的效果緊密相連的,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東西,石鼓文是四言詩,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經是大篆向小篆過渡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是咱們今天見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頭上,把石頭刻鑿平整之後,它可以從容的安排章法,這是書法藝術的章法來説,到了石刻,它是一種解放,石刻藝術以石鼓文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個鼓形的東西,上面刻著四言詩,記述當時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獵的一些故事。這時候金石文字呢,因為石鼓文屬於廟堂文字,它是銘功記德的,所以它刻得很莊重,很平整,它已經有了小篆後來的基本樣式了。

  大篆整個漫長的時期過了以後,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時候規定的一種標準文字,叫做李斯小篆,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採用“車同軌,書同文”。那麼文字呢,他在《説文解字序》上有這麼一段,就是:“始皇命趙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國古文,或頗省改,設為小篆。”秦始皇命令趙高、李斯、胡毋敬這三個人,把六國古文拿來“或破省改”,什麼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為小篆,這個過程大家聽起來,到了秦始皇實際上他是在做一種文字改革,把不統一的六國古文,把秦楚齊燕韓趙魏六國不統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裏,把它標準化,統一化,實際上他是一個功勞,所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文字給埋了,把書給焚了,他不是這樣的,好多書,你比如種樹的書,農業的書,治病的書,他並沒有燒,文字呢,他取六國文字的精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他創造了這種小篆,當時是一種功勞,現在稱為“李斯小篆”,就傳説是李斯寫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這塊刻石,現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們拓出來的文字能見到五十幾個,實際上文字只能見到十三個,就在山東曲阜,傳説是李斯寫的。

  但是咱們現在根據情理來講,不可能是李斯寫的。就是傳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為什麼不可能是李斯寫的?他身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寫那麼工藝化的小篆,小篆是藝術性文字,工藝化非常強,它結體修長,線條都是等線體,那麼這種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領導下的一個文字改革小組完成的,就把這個功勞都記在李斯一個人頭上,實際上任何一種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積攢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後形成一種書體,這是小篆。

  到了漢代的時候,小篆就廢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廢止了,但是漢代的篆書有一個質的變化,就是它從實用文字變成了藝術文字,它從美用不分的文字變成一種追求美化的文字,這就是它開始藝術化,篆書開始有意識的走向藝術化是在漢代。

  漢代通行的是隸書,那麼隸書生成的年代是什麼年代呢?有人説是西漢,有人説是東漢,有人説是秦,現在根據文獻記載和地下資料出土,它應該是在戰國末期,隸書已經生成了,大量的流傳是在民間,為什麼叫隸書呢?它隸書有一種隸屬的意思,當時是篆書的輔助書體,隸屬於篆書,還有一種説法呢,“隸”是“徒隸”,就是奴隸或者徒隸,是下層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標準文字是民間文字,但是正是這種民間文字,這種徒隸寫的文字,這種隸屬於篆書的附屬文字,它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漸取代了篆書。

  這裡有一個故事,它説隸書的生成是誰呢?創造隸書的也有一個故事,是程邈這個人創造了隸書,就好像傳説是李斯造小篆一樣,實際上隸書不可能是程邈一個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漸形成了隸書。那麼對程邈有一段記載,説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關在雲陽獄中,就是“係雲陽獄中”,把他關在監獄裏,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獄中十年,創造了隸書,就把這種隸書歸在一個人頭上,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記載或者傳説,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早在程邈之前,隸書在戰國時代已經有了,那麼咱們知道,紙張的發明要晚,或者紙張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從兩漢一直到三國,人們怎麼寫字呢?就寫在竹簡木牘上,當時寫字就是把一個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長,叫做“竹簡”,咱們現在誰給誰寫信,寫一封書簡還從這兒來,簡牘也從這兒來,尺牘都是從這兒來,它這個竹子為簡,木頭的叫“牘”,這叫“簡牘書法”,當時叫“簡牘”,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就在竹片上和木簡上寫字,説這個人“學富五車”,“學富五車”這個意思呢?當時這個人非常有學問,能讀五車書,五車書現在什麼概念呢?它是寫在這個竹簡上的,不過一本新華字典而已,它沒多少東西,它含量很小,它寫在這個竹簡上,單個的為簡,簡用繩子串起來,上面一條繩子,下邊一條繩子,串起來之後,它叫“冊”,現在一冊書兩冊書還是從這兒來,把冊捲起來叫“卷”,一卷書兩卷書也從這兒來,這麼一卷一卷,咱們在電視上看到,那麼一卷一卷的書,它容納的文字量很小。

  正是為了使每只簡,每片牘上容納的文字多一點,所以這個書體修長的篆書到了漢簡裏面,到了隸書,就越寫越扁,越寫越扁,這樣它一個簡上容納的字比較多,篆書的體態是修長的,隸書就是左右開闊,豎向它就越寫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書法上叫“波拂分展”,豎的方向就是縱向比較收斂,形成特殊的隸書樣式,這是兩漢中,尤其是東漢,東漢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漢碑,大概現在能見到拓片的有五十幾種,這就是漢代的書法藝術,漢代是一種雄渾博大的藝術,它崇尚質樸,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這種思想佔統治地位,儒家的審美是什麼呢?它講究不激不勵,風規自遠,講究中正沖和,講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這種藝術,所以漢代的書法呢,它是以簡樸以質樸,包括漢代的印章叫漢印,都是以簡樸為崇尚的,好像漢代的隸書裏面並不豐富,比後世的行草書要簡單多了,它靠一種很簡單的又不斷重復的這種節奏産生一種深邃感,往往是簡單的東西,它有深刻性,往往是妍的東西,它是表面化的,漢代的藝術雄渾博大,具有深刻性,它恰恰代表了中華民族對美的一種追尋,所以漢代藝術是中國藝術一種代表性,高境界的藝術。

  但是漢代以後,它就是以書家流派為代表,咱們看的“顏體”,一提“顏體”就是以顏真卿個人為代表,以他的風格為代表,那麼“顏體”,我們想的不是他的哪件作品,而是顏真卿他的整個的風格。

  書法不單單是一種技法、不單單是技巧,書法除了它的技巧,除了表面層的技巧之外,它的筆法、墨法、章法、字法等等之外,它有它的藝術形式,藝術形式的一種美,除了形式之外,它還有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代表著一種文化,咱們説書法是每個人的字就是每個人的名片,每個人的字拿出來,就是不搞書法的人,你寫出字,帶著自己的性情,帶著自己對美的理解,這是一種本能的,但是這種層次是比較低的,到了書法的時候,就是受制于書法藝術它自己的規範,形成一種個性化的藝術創作,那麼書法藝術呢,它同書體上有真、草、隸、篆,但是這個不能概括,你比如草書裏邊它有狂草,有今草,有小草,還有章草,那麼隸書它有西漢隸書、東漢隸書、簡書、碑刻文字,那麼楷書它有顏、柳、歐、趙,還有魏碑,魏碑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石刻的文字,還有後來的很多書家。

  古代的書法家,都是文化人,都是文化名人,顏柳歐趙都是做大官的,官做得都非常大,蘇東坡是蘇大學士,風流的蘇大學士,他不但是高官,而且是大文人,詩詞書畫都是相當精絕的,古代的特殊形式它構成了古代書法家的隊伍是這樣的,因為古代書法家拿書法作為副業,書法是“翰墨小道,壯夫不為”。就是翰墨它是小道,有一本《孫過庭書譜》,它就把書法和釣魚和下棋並列起來,實際上它是一種對書法的蔑視,它認為經國大業,治國平天下這是大事,“翰墨小道,壯夫不為”。寫字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的書法定位它沒擺在一種固定的位置,要麼它作為遊于藝,它是玩的,要麼它作為一種進仕途的敲門磚,它是用的,它惟獨沒有把書法作為莊嚴的、獨立的、自完自足的,這種內在品質的藝術提出來。

  從技法上它也是不斷在變化,不斷的演變,咱們説這毛筆,這個毛筆呢,它就跟著很多變化,根據人的使用在變化,由於漢代人,剛才談到漢簡的時候,漢代沒有這麼高的桌子,它是矮幾,很矮的茶几,我在有些看到電視劇上漢代人寫字用很高的桌子,也寫紙,它是一種編故事,和歷史事實不符的,有時候漢代的大將軍還拿著大印在紙上蓋,那個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漢代人用印章,當時沒有印泥,它是蓋在泥上,剛才説這一卷,串簡為冊,卷冊為卷,把卷上纏上一條繩子,在繩結上放上一塊泥,然後把這圖章打到這泥上,“使物轉徙而不可發也”,就是這件東西,這叫文書,一站一站地傳遞,不能打開,就是快馬揚鞭,一站一站地送到北京,送到京城這個文件送去,送去以後這塊封泥不能打碎,如果這塊封泥碎了,就是什麼呢?就是你洩露國家機密罪,或者是偷看了,這個就要殺頭了,所以那個時候它用印是那樣用的,它並不是蓋在紙上去印的,所以漢代人他有許多特殊的,現代人不可想象的一種書寫習慣,他的用印習慣,因為漢代人沒有桌子,寫字一手拿一個竹簡,一手拿一個毛筆,簡筆俱動這樣去寫,寫一個橫,這樣兩個都動,寫一個豎呢,它因為豎著不容易,豎越寫越短,這個隸書它就越寫越寬。

  當時用筆,最開始用棗核筆,棗核筆是什麼意思呢?筆裏頭有一個硬芯,筆毛披在外邊,它像咱們沾水筆一樣,筆頭用禿了可以去掉,再套上一個筆頭去用,古代長沙出土的那些筆,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那些筆就是這樣的。説王羲之寫字他筆成冢,墨成池,他練字練得很勤奮,筆就埋了幾個墳頭,都是他寫壞的筆,就是退筆冢,什麼叫退筆冢呢?就是把筆頭退下來,用大筐裝著,越裝越多,最後把它埋起來,成墳頭,稱筆冢,埋成墳頭那麼勤奮。

  咱們有時候旅遊,到曲阜看到旅遊景點銷售部裏邊挂著王羲之的對聯,那肯定是假的,因為王羲之那時候沒有大紙,就不可能寫對聯,當時也沒有對聯形式,對聯形式一直到了明代中葉,人們才開始用對聯作為書法創作出現,當時最早那個時候也沒有那麼大紙,也沒有對聯形式,那肯定是假的。紙張出現以後,就是開始出現了後人總結王羲之的筆法,叫做“古法用筆”,咱們現在談到的書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就是筆法。實際上它不是金石文字的筆法,不是隸書的筆法,隸書時代還沒有筆法,筆法是職業書法家出現之後,紙張出現以後,文人對寫字用筆的一種總結,總結出一種規律,叫做筆法,那麼隨著這種筆法工具在逐漸改進。

  剛才説到清代的碑學興起,它開始寫金石文字,開始寫隸書、篆書。隸書、篆書追求什麼呢?它追求一種金石效果,就是蒼茫效果,除了寫得很清爽的效果,它追求一種朦朧效果,模模糊糊的效果,它追求一種書法審美上和聲效應,這個詞我這麼説,比如樂器,咱們在彈奏樂器的時候,這個樂器咱們彈鋼琴的時候,這個手彈的是旋律,那麼這個手彈的是和聲,伴奏是和聲,那麼在碑派興起以後,在大幅作品的時候,這種和聲作用要出現,所以單靠一種短鋒的硬毫毛筆它就完成不了這種大作品,金石文字,所以就出現了長鋒羊毫,長鋒羊毫筆在清代中葉普遍使用,實際上從明代開始,到了清代中葉普遍開始使用長鋒羊毫,這個就是説,它用筆的方法,根據材料它緊隨著時代在變化,當代書法變化是更為豐富多彩。

  近二十幾年,書法在我們全國興起了一個書法熱,愛好書法的人越來越多,書法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這是像我們是非常歡欣鼓舞的事,像我們從事書法專業的人來説,可以説如魚得水,但是,早些年,像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是這樣,我學書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時候很小,“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書法就作為“四舊”,作為封建糟粕都給清除了,當時就是誰要是寫,你比如寫顏真卿的字,有人説你是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你就不能寫。歷史上這些書家的東西,都作為封建糟粕,我那時候寫字就是比如我偷偷地借人家一本字帖,承諾人家天亮要還,晚上借天亮要還,這時候我晚上回家連夜通宵不睡,就把這個帖描啊,用薄紙附在上,當時也沒有影印機,什麼都沒有,就在那兒描,通夜不睡把這貼描完,天亮偷偷還給人家,也不是別人吝嗇,就是他這個東西,還不能暴露,暴露了就要被抄家,就會有這種危險,當時文化大革命學書法是相當艱難的。但是後來,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就是1979年之後,迎來了文學藝術的春天,隨著人們的思想解放,社會開放,書法藝術在這個春天的大背景之下應運而生了。

  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在這個前後各省的書法家協會都成立了,一直到各縣、各市縣一級都成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現在有七千多會員,加上縣市一級的,大概我們這個社會裏邊從事書法和欣賞書法的人,要以上千萬人口計算,這樣一個書法熱的一種大的背景,這個書法藝術探索也越來越多,它在打破過去人們的習慣的審美定式,在追新,追求一種新,在這個過程之中,書法在發展,人們在個性化,就追求個性,在個性化的過程之中,很多人感到迷茫,我們感到迷茫,什麼是書法美,越來越搞不清楚,有些人就覺得你們專家眼中的書法美,和我們普通人眼中的書法美距離怎麼這麼大,你們在全國獲獎那些作品,我看起來怎麼那麼醜,他能獲獎,為什麼獲獎?我這個老師,我學了四十年書法,全國展,我一投稿就落選了,我的學生跟著我學了三五年,他就入選了,他就能入選,這是為什麼?他就有好多這種由於追求不同理念不同産生很多差異,有很多問題,這個也是目前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這個裏邊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什麼叫書法?包括我們搞了幾十年書法的人,如果問你,什麼叫書法?你很難用一個準確的,或者幾句話用一個概念的語言去説出來,所以對書法的認識不同,它就産生了對審美的很多差異,過去人對書法的認識,他是用美用結合式的書法,美和用結合,今天這個書法呢,它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有些人認為書法是美用結合的,有人認為是純欣賞性的書法,就好像咱們看到展覽會上的那些作品,看到模特在走T型臺那些衣服,看著很美,就是不能上街穿,咱們美用結合的衣服就是老百姓日常穿的衣服,既穿上舒服又要美,它是一種審美,但是更多的展廳藝術又是T型臺藝術,實際上是服裝的T型臺藝術,所以它現在這個藝術在分化,古人欣賞藝術的方式它不一樣,和現代人不一樣,古人他是在品味書法,古籍上有這麼幾句話,就是“口誦其文,手楷其書,想見古人風采”。所謂“口誦其文”,古代人沒有大紙,他這一篇書法就放在桌上,這麼默默地讀著這個文字內容,美妙的詩句,美妙的文章,默默地讀,“口誦其文,手楷其書”就是用手或者用心玩味著他書法的美妙,筆勢之間的關係,一筆一筆寫過去,筆勢之間的關係,想見其人風采,就是通過美妙的文字,通過美妙的書法,感受到這個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種真善美合一式的欣賞,它是一種天人合一式的欣賞,這是古代的欣賞方式,這種欣賞方式一直延續幾千年,帶有濃重的古代文化的味道,它講究很多,比如“書品即人品”這個關係,書品就是這個人他人品高書品自高,實際上它對書法的解讀,就是對人生的解讀,就是對道德的解讀,它和現在人看書法不一樣。

  古人對書法是讀,現代書法是看,全國展覽,全國書法展覽,一般早些年就是展出五百件,最近幾屆,我剛從全國八屆書展評選我做評委回來,它入選要一千件,這個一千件作品你要去看展覽,這個展廳中,你看三個小時就很疲倦,非常累了,三個小時一千件,那麼一件能夠看多長時間?三個小時,一百八十分鐘,你要看一千件,大概一件作品能看二十秒都看不到,一件作品作者千辛萬苦創作出來,你只能看到二十秒,這二十秒不能讀只能看。看完了以後你很疲倦出來,出來有朋友問你,你覺得哪件作品最好,對你留的印象深,這個時候你可能説,西北角那件草書寫得特別好,我印象特別深,這朋友繼續問你,這件作品它寫得什麼內容?你可能茫然不知,沒顧及它寫的內容,就是你沒有讀,只有看,只有對書法的看,而沒有對它進行讀。

  正是由於這種由讀到看,看這個變化很簡單,它實際上産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古人的書法是讀,是在書齋中,是靜對著書法,今人的書法是在墻上挂著,在壁上觀,在高大的展廳中、在眾多的作品對比之下去讀,這個時候眾多的作品對比之下去看的話,哪件作品在形式上突出,首先就能打動你,打動你的是形式,比如咱們現在人們的審美方式在改變,人們的審美習慣也在變,我給大家舉的例子很簡單一些例子,你比如我們古代有句話“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過去那種小農經濟時代,一個村子我這家酒做得好,我的酒香,我住得再偏僻、巷子再深,這些老客戶拿著酒壺來我這兒打酒,來我這兒喝酒,來我這兒聚會,酒好啊,我就靠這種酒好的誠信來吸引消費者,我不必要做什麼,隨著市場經濟以後,就不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過時了,你就必須做廣告,巷子就必須不能深,廣告做得要好,那麼你這個貨又必須是好,它比過去的農業時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兩重的,酒要香,巷子又不能深,這個例子在藝術創作上同樣是這樣,我們古代的書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不要張揚,古人他用儒家的理念去對待書法,書法要無意于佳乃佳,就是我不是刻意地追求一種美,但是我在不自覺中表現了一種美,我要若不經意,作品若不經意,我反對刻意經營,追求一種“勝似閒庭信步”那種感覺,古人是處於這種感覺去寫,他反對作品的設計性,但是在今天的展廳時代,你作品如果沒有這種設計性,在眾多作品對比之下,一千件作品,就是你是個灰姑娘,你長得再漂亮,你這個灰姑娘,人家很容易忽略過去,所以它這種審美形式變了,古人他對作品細細地解讀,今天到作品的看,這種理念的變化,他對作品的技法和形式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