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 《水滸傳》與水滸戲 劉蔭柏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7日 15:17
主講人簡介:
劉蔭柏,滿族,1941年生於黑龍江,拜泉縣人。出版著作《魏徵》《李泌》《馬致遠及其劇作論考》《元雜劇史》《洪升研究》《中國古代雜技》《中國武俠小説》《西游記研究資料》《封神演義導讀》。並以上官雲龍筆名寫過武俠小説。1991年為研究員,1996年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97年為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關漢卿研究會理事、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
內容簡介:
《水滸傳》這部古典文學名著之所以變得家喻戶曉,與廣泛流傳的不同版本樣式的水滸戲是密切相關的。有很多目不識丁的人一説起水滸中的人物故事,都能娓娓道來,説得頭頭是道。那麼是先有書還是先有戲呢?其實早在元代社會就已經出現了很多水滸戲,儘管元雜劇中目前存在的有名姓的劇目不太多,但是元雜劇促成了《水滸傳》這本書的形成。元雜劇中的水滸戲都還有草寇性質。並且出現最多的就是李逵的形象。這一點表現了元代人對除暴安良英雄的歌頌。
那麼到了明代,最豐富的就是傳奇了,明代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把水滸英雄人物都納入了忠義道德天理這個規範來歌頌他。因為明代的劇作家都是士大夫階層,都是在明朝政府當官的。所以他要把他納入這裡才能歌頌他。比較有名的就是李開先的《寶劍記》。主要寫林沖,他筆下的林沖就不是《水滸傳》中的林沖,而是真正的士大夫林沖。首先是林沖因為看不慣高俅童貫這些人的卑劣行徑,他上書彈劾人家,所以高俅才報復他。那麼這樣他把林沖的思想更符合封建正統了。
另外明代的傳奇中還有一個就是沈璟的《義俠記》,比較有名。它取《水滸傳》中23回到32回這十回之間內容寫的,主要是武松。那麼他筆下的武松跟《水滸傳》中的武松也不一樣。也是封建正統的味比較濃。因此我們從明代這些傳奇中來看,它突出忠義,突出天理,把它納入封建社會道義的軌道來寫。這是明傳奇和元雜劇思想上的一個特別大的區別。
到了清代就出現京劇了,那麼京劇也大量地改編了水滸戲,把水滸故事改編成京劇。比如説有名的像《野豬林》《丁甲山》《石秀探莊》等等。
(全文)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水滸傳》這部古典文學名著之所以變得家喻戶曉,與廣泛流傳的不同版本樣式的水滸戲是密切相關的。有很多目不識丁的人一説起水滸中的人物故事,都能娓娓道來,説得頭頭是道。那麼水滸戲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水滸傳》又牽引出多少不同版本的水滸戲?今天我請來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研究員劉蔭柏先生為我們專門講《水滸傳》與水滸戲,大家歡迎。
劉蔭柏:《水滸傳》和水滸戲之間關係是比較密切的。但是《水滸傳》和早期的水滸戲,元雜劇中的水滸戲關係不大。而《水滸傳》它吸取過元雜劇中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它後來基本上是獨立的。
《水滸傳》這個故事本身它是根據宋代真實的人物宋江的事跡演化而來的。我們看《宋史》,它裏頭沒有《宋江傳》,只是在後來的一些野史中提到他。比如像徐夢莘的《南宋北朝會錄》,還有像楊仲良的《通鑒紀事本末長篇》,還有李埴的《皇宋十朝綱要》,這裡頭提到過。説宋江投降以後徵過方臘,那麼在當時宋代文人比如説像《夷堅志》乙志卷六上,叫蔡侍郎這個人,這個裏頭記載好像水泊梁山等人降了以後全被他殺了,下場極慘,全部被殺了。那個當然有帶小説的性質,蔡侍郎後來突然得病死了,然後他的親信王生請來道士,後來見到他的靈魂。他告訴他讓他轉告他老婆,説他現在下獄受罪了。他老婆就説我就不讓他殺梁山泊的人,五百個人投降,都給殺了。
另外我們從《宋史 蒲宗孟傳》,這個人是王安石新黨最得力的一個人。那麼他是對梁山所謂懲處最狠的一個人。他被遷到鄆州當官的時候,他凡是逮着水泊梁山的人都酷刑,甚至連小偷都挑斷腳筋,把腳筋都給挑斷了。這個人呢,就是當時持新法忠於王安石的這種人。所以後來元代人陸友在題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畫讚》裏頭,他就提到,他説“憶夕熙寧全盛日,百年曾未識干戈。江南宰相變法度,不恤人言新近多。蔡氏京汴出門下,手亂中原傾大廈”。他們不説王安石好,而且我們看在邵博《邵氏聞見後錄》裏,他提到有人獻媚於王安石。説水泊梁山這麼大,是不是把這個湖水給填平了,變成糧田,種莊稼這多好,這樣你那個政策就更能推行了。王安石想了想,那麼大的湖泊給填平了,水擱到哪兒去?旁邊有一個大臣叫劉貢父的,笑着跟他説,你可以在旁邊再挖一個那麼大的湖,後來王安石笑了,他説這不大可能。
另外我們從錢愐的《錢氏私志》那裏也提到,説徐神翁到京城的時候見了蔡京。蔡京説河北賊剛剛平定。就指宋江那夥人。這回天下可太平了。徐神翁笑着跟他説,説不會的,上天正派下很多魔軍來做壞人間。蔡京説那如何識得,怎麼能找到這些人呢?徐神翁笑着説,太師就是,就是魔軍裏頭的。也就是説,你就是破壞社會的人。從這些笑話中可以看到,當時關於這種的傳説已經很多了。以至於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像《大宋宣和遺事》這本書,這種書的出現,跟當時民間傳説有關,那麼這些資料後來就演成《大宋宣和遺事》。那麼元代的雜劇我認為它就吸收了宋代的這些傳説,包括《宋江三十六人畫讚》,包括民間的傳説,包括《大宋宣和遺事》,在這種基礎上出現了元雜劇。
元雜劇中目前存在的有名姓的不太多,一個是李文蔚寫的,叫《同樂院燕青博魚》。賭博,拿魚作為賭博,不是用錢來賭博,用魚來賭博。這個《同樂院燕青博魚》在第一折裏,有一個六國朝的曲子裏有這麼兩句。這兩句非常重要,寫出了元代人對當時社會的看法。他説“我不梁山泊尋東路,我則拖着你去開封府的南衙”。那就是社會只有兩條路,或者像梁山泊好漢一樣,走上以暴抗暴的道路。或者希望出現像包公那樣的清官,能平雪冤獄,能夠使百姓的冤屈得到昭雪。就這樣兩條路,實際第二條路是幻想,哪有那麼多清官。這兩句實際就寫出了元代社會只有這樣兩條生路。因為元代它突然受到異族統治,所以中原的很多百姓他都有不憤,因此水滸戲大量地出現。另外呢,在元代水滸戲中還有草寇性質,像李逵下山的時候,宋江有時候叮囑他,説別去劫道,別去亂殺人。《水滸傳》中就沒有劫道,而且他多次提到“風高能放連天火,月黑提刀去殺人”。每個劇中都有這句,可見他草寇性質還是比較濃的。因為元代的作者都是下層文人,跟明代不一樣,明代都是士大夫,正統知識分子。元代都是下層文人,沒飯吃了,當書會的才人,靠寫點劇本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很少有誰當官的。地位都比較低,所以有九儒十丐之稱。儒甚至都在乞丐妓女之下,地位如此之低。那麼這些文人呢,他就不忌諱這些,而且他打破了有些傳統的概念。元雜劇中出現最多的就是李逵,元雜劇中,幾乎所有的戲中都有李逵。而且李逵還不是光粗魯,有時候還很幽默,就是李逵這個形象,我覺得在元雜劇中,似乎比《水滸傳》中還豐富。《水滸傳》中仿佛比較單一,他在元雜劇中他特別豐富。因為現存的元雜劇中都有李逵,叫山兒李逵,也叫黑旋風李逵,是梁山好漢第13個頭領,就是第13名。那麼高文秀這個人是東平人,離水泊梁山比較近,山東人,外號叫小漢卿,是關漢卿的好友,很早就去世了。但他留下來的劇本很多,他那個《黑旋風李逵雙獻功》寫到,鄆城縣的孔目孫榮要到泰安去燒香,這個人跟宋江有交情。宋江就跟李逵説,你保他去泰安如何?李逵就保送他去,結果在店中,孫榮的妻子郭念兒和一個叫白衙內的兩人私奔跑了。孔目孫榮很生氣,就回來告狀。
沒想到這個白衙內,他借這個大衙門當三天官。還有借衙門當三天官的,結果他一告狀,正好他當官,就等着他呢,給他送進監獄了。李逵看自己保的人進監獄了,回梁山如何交代呀,他乾脆化裝進去了。拿藥酒把牢卒給藥倒了,把孫榮救出來。他覺得還不解氣,一會兒他又化裝成家人,混入白衙內府中,把白衙內和郭念兒都殺了。然後把他交給梁山叫“雙獻功”。這個劇在元雜劇中是比較突出的一個,這是高文秀寫的。還有一個就是叫康進之,也有的《錄鬼簿》中寫叫他康退之。他寫得是《李逵負荊請罪》,這個後來在京劇中老演,就是李逵到了王林的酒店,看到王林的女兒滿堂嬌被人家説是,實際上不是宋江和魯智深,是一個叫做宋剛和魯智恩的,把她給騙走了。所以他就大鬧忠義堂,最後發現是假的,最後把這兩人逮捕了,把他們捉住了,然後把這兩人殺死了,把王林的女兒滿堂嬌救回來了。這個京劇中有時候也叫《丁甲山》,也叫《杏花村》,好像袁世海常演這個。有一段“真宋江假宋江,真假的宋江叫我李逵遭殃”。有一段道白,他寫李逵的形象就很正直。他下山的時候就有唱詞:梁山泊風景真漂亮,有人説梁山泊風景不漂亮,我都不能饒過他。但是一聽説他最器重的大哥竟然做出這種事情,他大怒,就砍倒杏黃旗,大鬧忠義堂。最後等到鬧清楚了,因為賭的是人頭,他又不願意死。於是他就説東説西的,説瞎話,李逵編瞎話漏洞百齣,但是又很幽默。他把李逵的形象寫得很生動,這是元雜劇中存在的一個。就是康進之的這個,這是元雜劇中。
明代出現雜劇還有傳奇,有兩種。明代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它把水滸英雄人物都納入了忠義道德天理這個規範。明代的作家都是士大夫階層,都是在明朝政府當官的。所以他不能讓梁山好漢,草寇習慣太多了,所以他要把他納入這裡,才能歌頌他。你要不納入這裡,那不就歌頌草寇了嘛,明代最豐富的就是傳奇,第一,我要提的就是李開先,李中麓,這人當過官,太常寺少卿。是明朝的官吏,真正的士大夫。他的《寶劍記》主要寫林沖,他筆下的林沖就不是《水滸傳》中的林沖,而是真正的士大夫林沖,特別濃。首先林沖是因為看不慣高俅童貫這些人的卑劣行徑,他上書彈劾人家,主動出擊彈劾人家,所以高俅才報復他。這就跟《水滸傳》中不一樣了,把林沖的思想更符合封建正統了,因為他敢於向權臣進行鬥爭,才遭到打擊的。那高俅當然不會饒過他,馬上就報復他。聽説他有一個寶劍,就給他引入白虎節堂,然後想殺死他。但是後來刺配滄州了,在刺配滄州的途中,他把高俅的兒子喜歡林沖的妻子擱在後頭。是林沖的妻子貞娘到廟裏燒香,希望神佛能保祐他丈夫,被高俅的兒子看上,要把她得到手。這才派陸謙到那裏殺林沖,並且把林沖的母親逼死。那麼林沖的妻子貞娘在王婆的幫助下,逃出京城。他又把史進改上了,《水滸傳》中有史進,教頭史進。他讓史進拿着林沖家的寶劍去追殺貞娘,史進把寶劍給她了,然後跟她説你趕快逃跑,史進自己也逃跑了。於是林沖的妻子就在一個尼庵暫時出家了。那麼林沖到了滄州以後,那夥人又去殺他,林沖忍無可忍才殺了那些人,風雪草料場。殺完那些人的時候,他決定投奔柴大官人。柴大官人説,我認識梁山上的王倫,你去梁山吧。他就去梁山,這時候東京派徐寧來追捕他,這跟《水滸傳》中不一樣。他在山神廟裏,因為神佛保祐,説他是天上的文曲星,結果徐寧沒找到他。那麼我們看林沖在奔梁山的時候,有一段詞,寫得很精彩。“按龍泉血淚灑徵袍,恨天涯一身流落,專心奔水滸,回首望往天朝”。不甘心,成草寇了,他不甘心這個。他説“急走忙逃顧不得忠和孝”。而且他有一段詩,後來我們常説。“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傷心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呢,他急急忙忙跑了,所以《林沖夜奔》這個常常上演,尤其在崑曲裏邊。崑曲裏邊唱,那個唱詞很好,明代劇本文學水平特別高。它提到林沖想到自己,本來可以做萬里封侯的班超,卻做了背國的紅巾,叛主的黃巢。心裏不甘心,他希望能有出現像孔子那樣誅殺少正卯,希望像皋陶那樣的清官來平雪他的冤獄。此一去要博得斗轉天回,須叫它海沸山搖。他充滿了怒氣去走,想到自己的老母妻子都沒有依靠,自己生死難料,在這種情況下逃跑。在逃跑中聽到聲聲振山林的虎嘯和繞溪間哀哀的猿叫。而且在百忙中,他慌慌張張走不出山前的古廟。把林沖那個逃走的心情和自己不甘於成草寇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李開先的《寶劍記》寫得很好。那麼林沖到了梁山以後,後來梁山去打大宋朝,打到汴京,那麼宋朝赦林沖無罪,把高俅父子送到軍前。結果林沖把他們殺了,歸順朝廷了。歸順朝廷後,有一天他去散步的時候,走到一個尼庵。忽然發現他家傳的那口寶劍了,一進去和他妻子團圓了,所以就叫《寶劍記》。
明代第二個《水滸傳》中有名的傳奇,就沈璟的,這個叫《義俠記》。取《水滸傳》中23回到32回這十回之間內容寫的,主要是武松,那麼他這筆下的武松跟《水滸傳》中的武松也不一樣。這個武松一直想封侯當官,就是説士大夫那個勁頭比較濃,草莽英雄的勁頭倒稍微差一點。那麼因為他佩服宋江,就去找宋江,路過景陽岡,陽谷縣的景陽岡,結果打虎當了都頭。他當都頭的時候他還説“今日當都頭,他日列封侯”。還想這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西門慶的介入,他哥哥被殺了。所以這樣的話,武松要報仇,武松有一段他談到過。他説兄和弟,恩義兩無虧。為什麼叫《義俠記》呢?它突出恩怨兩報,恩絕對要報,怨也絕對要報。這就叫義俠,它一開頭就有這段。那麼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覺得恩義兩無虧,一定得殺死西門慶,那麼他殺死了西門慶潘金蓮,被刺配。在路途中路過梁山,人勸他上梁山,他不去。那麼到那兒以後,因為施恩對他好,他就報答施恩,打了蔣門神。最後那夥人陷害他,在飛雲浦,他斷鎖掰枷,殺了幾個解差。但是之後呢,他本來可以一走了之。這個作者要突出忠義兩字,武松又一想,就像那些人活在世上,總要害人,天理不容,所以他又返回頭去,為了維護天理正義,把另外那幾個人全殺了。殺完以後,在上頭寫了這樣幾個字,“殺人者武松也”。金聖嘆先生在品評的時候説“他以打虎之力寫下這幾個字,擲地作金石聲”。他特別讚美,殺完人以後寫上“殺人者武松也”。後來武松因為這之後呢,那也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後來就到梁山了。那麼這個《義俠記》後來被周祥鈺編到《忠義璇圖》裏,就是清代宮廷大戲,把它收錄進去了,全部收錄進去了。
另外明代的劇本,它都改編了《水滸傳》。但是改編中就存在一個問題,一部經典著作,不是輕易能改編的。它都是經過作者仔細推敲的結果,每一步每一點都很合乎情理的。如果你一旦要改了一部分,就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可能毀壞它整個的結構。比如像沈自昌的《水滸記》中,他寫到晁蓋劫了生辰綱以後,他覺得白勝讓人逮捕了,有點叛徒行徑。結果他就改為晁蓋讓白勝去自首,説這事是我們幾個幹的,然後他又做好了逃跑的準備。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宋江得到消息通知他,這個緊張氣氛就沒有了。實際人家全都做好準備了,宋江不通知,人家也不會遇難。像《水滸傳》中冒着那樣的關係去救他們,這個氣氛沒有了。所以一改動的話,往往不是那麼好改動。包括很多人現在改動《三國演義》,這些改動方法最後結果都不是很好。一部偉大的名著,它能夠被人承認是一部經典性的著作,它不是偶然的,它一定每個環節都是很連貫的。所以我們發現明代人在改編時候,結果都不是很好,不如忠實於人家原著。
那麼到清代就開始出現京劇了,下面簡單談一下京劇。京劇起於1790年,就是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也有人説他後到的,帶了三慶班子,徽班入京,唱的是二簧調。之後四喜、春臺、和春這樣三個班子也進京了,就是我們常説的叫四大徽班入京。那麼在道光初年,李六、王洪貴帶了楚調漢劇入北京。他們唱的是西皮調,西皮調和二簧調融為一體才是皮簧,也就是我們後來説的京劇。那麼京劇它大量地改編了水滸戲,把水滸故事改編成京劇。比如説有名的像《野豬林》,當年黃潤甫侯喜瑞師徒都演這個,京劇中常演的,是比較有名的一齣戲。再有就是《丁甲山》,另外像水滸戲中,後來比較常演的叫《三打祝家莊》《石秀探莊》等等。
我覺得水滸戲本身它從不同的角度修改了《水滸傳》,有的可能有所提高。但絕大部分並沒有超出《水滸傳》的水平,至於改編的《水滸傳》,我覺得不如原來的小説寫得好。正像改編的《三國演義》,改編的《紅樓夢》,都不如小説好。包括《西游記》也算,都不如那個好。這就説明了一個名著能站得住腳,並非偶然的,儘管後人在修改它的時候,可能在某些小的方面,能夠稍稍提高一下。但是在總體的把握上,還是不能達到經典著作原來那個水平,好,謝謝各位。
主持人:從劉先生給我們講《水滸傳》與水滸戲,我們可以了解到書與戲有着非常複雜和交互的一種關係。無論書和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戲的改編是否忠實於原著,換一個角度來説呢,書和戲都是以不同的藝術方式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遺産瑰寶,最後讓我們向劉先生的演講表示感謝。(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