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 《魅力北京城 韻律中軸線》 (上) 李建平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1日 17:53
主講人簡介:
李建平,1954年10月出生,北京史研究會秘書長,研究員,兼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主要從事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發表學術文章《北京街巷與歷史風雲》、《北京城市景觀與古都文脈》、《帝都文化——北京舊城中軸線》、《北京的城墻與城門》等二十余篇;編撰《北京傳統文化便覽》、《北京百科詞典社會科學卷》、《北京經濟史資料》等著作。
內容簡介:
一座見證了明清24位帝王成敗榮辱的都城,一幅展現華夏文明的歷史畫卷,一
條串聯起中國古代輝煌建築的中軸線。
從北京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歷史上,這條長達7.8公里的城市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匯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築的精髓,見證了北京城的滄桑變遷。建築大師梁思成這樣讚美這條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
這條中軸線始於元朝對大都城的規劃設計,至明清兩朝形成了現有的規模。明清時的北京城,皇宮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圍,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進入;內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為一般平民居住。整個北京城的佈局體現了以皇室為主體的思想。一條中軸線從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太和殿、景山到鐘鼓樓,將外城、皇城和內城串聯起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平衡對稱、高低有別、錯落有序,形成一幅獨有的壯美畫卷。
中軸線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主線。現代北京建設的“一線兩翼”發展戰略,又將其定為“新北京、新奧運”的生長點。
這條全世界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它的獨特魅力在哪?建築奧妙是什麼?它又經歷了怎樣的風風雨雨?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際,北京史研究會秘書長李建平引領我們一同體味北京城市中軸線的獨特魅力和神韻。
12月11日的《百家講壇》為您播出《魅力北京城 韻律中軸線》(上),敬請關注。
《魅力北京城 韻律中軸線》(上) (全文)
我了解北京城的中軸線,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是我們老師,講了一個大清朝的故事開始,使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的中軸線。
他説在大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外國的使者,他要到北京來朝見皇上,但是到中國朝見皇上得下跪,外國人這個使節説我不想下跪,中國的清朝的官員,就採取了一個禮賓儀式的安排,讓他從前門走進北京這個皇城,他從皇城走進來之後,從前門走進皇城之後,迎面看到的就是我們清朝時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門,現在就是在毛主席紀念堂的這個地方,當時叫大清門,那麼他走進皇城之後發覺環境不一樣了,本來他進到北京城的時候,我們北京城是什麼樣的特色呢?是一個灰墻灰瓦,建築體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築,街巷很整齊,從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衚同很整齊,橫平豎直基本都是東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衚同都是東西向的,是一個灰墻灰瓦的這麼一座城市,但是他走進皇城之後發覺不一樣了,特別是從大清門走進之後,發覺顏色是黃琉璃瓦紅墻身,而且一條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門。就是從現在毛主席紀念堂這個地方,當年是皇城的大門,從這個門進來之後是一條禦路,現在你要到天安門廣場去你還能看到,在這個廣場正中間是大塊的條石鋪成的一條道,正對天安門正中的門路,這就是中軸線上的路,古代管它叫禦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這個視線讓你進了皇城大門之後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門,哎呀他一看天安門太好了,黃琉璃瓦,紅柱子,紅紅的墻身,那麼前面襯托的建築是什麼呢?白色的金水橋,白色的華表,白色的石獅子,藍天白雲襯映下,哎呀,他體會到中國的建築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樣,完全是東方的特色,就是我們常説的是大屋頂,是宮殿式的,當他走過天安門,穿過金水橋,進入天安門之後,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門一模一樣的建築,這就是端門,走過端門之後,迎面是一個廣場,就是穿過端門之後,迎面來的是午門,午門城墻兩面伸出來,像個巨人伸出手來,歡迎到來的使者,但是高大的城墻,那時在古時候不像現在這麼多人,人是很小的,因為人少,人在高大城墻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國的這個建築太好了,那麼,他穿過端門到達午門之前呢,午門上面迎賓,它上面是有人吹着號,鐘鼓齊鳴,在午門前面有一個鐘樓,一個鼓樓,有鐘鼓齊鳴,當他穿過午門之後,又看到一道金水橋,那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那個叫外金水橋,當他走過金水橋,才到達皇城,見皇上還差一道門,這道門就是太和殿前的門,太和門,太和殿就是進入午門之後,他發覺兩邊,你看,你要是到故宮去看去,沒有樹,不種樹,就是讓建築更加雄偉,就是讓建築完全盡收到你的視野,他跟着禮部官員走,過了太和門,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個高大的石臺階上,三層,他爬到石臺階上之後,他説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中國有如此優美的建築,如此輝煌的建築,我不得不五體投地了,五體投地就是下跪啊,那麼,從這一點呢我開始認識北京的中軸線,但是,我講的這個故事只是講了中軸線當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們理解中軸線,那麼,我講的第一個專題就是中軸線的魅力。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張畫,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來過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個開封市,開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賣一張畫叫《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它分長卷,這種長卷是我們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我不知道這裡有沒有搞美術的,西洋畫它是一個視點,但是中國畫是有多個視點,中國畫它可以講一個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現出來。那麼我想我先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這張畫,然後,我們再來了解北京中軸線的魅力。這個《清明上河圖》,是中國長卷山水畫的一個代表,它描寫的是什麼呢?就是清明時節人們去祭典,春游,踏青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那麼最遠處它是有幾棵樹,很稀稀疏疏的,然後你逐漸感覺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遠把你帶向近,然後,逐漸逐漸地走向繁華和熱鬧;在這張畫正中,他畫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個汴橋,是一個拱型的橋,到這個橋的時候,欣賞人他讓你達到一種高潮,你要細看這張畫,橋上人來人往,橋下船要過這個橋,橋上人告訴橋下人要小心這船不能碰了橋,橋下人連包括岸邊圍觀的人都在緊張的讓這船能過這個橋,從你欣賞當中你就逐漸緊張起來了,逐漸達到一個高潮;人們過了這個橋之後,你再往前欣賞它是進了城了,有一個城門樓,氣氛又有一些緩解,進了城之後他不再畫了,作者就畫了一小段,我到開封去訪問的時候跟他們問,為什麼呢?他們説這畫沒畫完,後面還有一節沒找着,其實不是,中國畫的魅力就在這,就是它留下你無限想像的空間,當年這個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華,那麼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華的東西全畫盡,他留下你無限想像的空間,從郊區到小鎮到汴橋,達到高峰,從汴橋又往下,讓你有一個平緩的過程,然後進城了,進城之後不畫了,讓你想像吧,沒進城都如此地繁華,城內會有多麼地繁華,這就是中國畫,中國人的審美藝術。
那麼,我們再來説説北京城市的中軸線,我在這兒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魅力。因為最近北京市正在修復永定門,大家知道正在修復永定門,為什麼?它是我們中軸線南端的起點,我把這個中軸線它和我們欣賞《清明上河圖》這種魅力對比地介紹一下,假如我們時光倒退,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時候沒有現在這種方便的交通,不像現在這種現代交通,人們最多就是騎個馬,坐個轎子,當一個人外地人進北京,從陸路進北京,迎接他的第一個視點就是永定門,永定門它有城樓和箭樓,是一個城,讓你感覺你要進城了,先給你這麼一種感覺;當你進了永定門之後,雖然進城了,可是你感覺到的是一個非常寬闊的馬路,當年進永定門,最近我們要恢復永定門,永定門東邊是天壇,西邊是先農壇,這中軸線開始就給你感覺中軸明顯,兩邊對稱,但是並沒有太多的建築,當年在壇外邊不像現在似的蓋滿了商店,那個兩邊是非常寬鬆的,就像我們的《清明上河圖》剛剛開始有幾株樹,稀稀疏疏的,讓你開始感覺這座城市,當你從永定門走進之後,遇到的第一個視點是天橋,大家知道現在北京有個天橋,但是天橋大家都沒見過這個橋,連我都沒見過,天橋是個羅鍋橋,據説站在天橋南邊你看不見前門,站在天橋北邊你看不見永定門,讓你進城之後迎接一個小小的高潮;從這個高潮走下來之後,迎面你會看到一個非常繁華的街市,而且正對着是雄偉的北京的前門,明朝管它叫正陽門,這是前門,你能看到前門了。
過了天橋,而且兩邊環境不一樣了,不再是那種清靜的,種滿樹木的那種壇廟,而是長長的一個街市,現在的前門也沒有古代的寬。我們最近跟他們考古工作者聊過,説這個前門大街當時是很寬的,沒有馬路,但是它是土路是很寬的,在路的兩側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門大街,讓你感覺熱鬧了,確實和農村不一樣進城了,就要進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麼呢?是高大的前門樓,這個前門城樓迎面你看到的是什麼呢?一對大石獅子,在石獅子前面還有一牌樓,我們那時候老北京叫五牌樓,到哪去?到五牌樓,在老北京的時候每個城墻前面都有一個牌樓,一般的城墻牌樓是三間,三開間,只有前門前面是五牌樓,現在前門前面恢復一牌樓,那是假的,為了通車方便,原來是落地式的,過了牌樓你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橋,石橋過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獅子,非常的雄偉,進了前門,先建的是叫箭樓,現在的前門有箭樓和城樓,打仗的時候這個箭樓啊,上面穿滿了箭孔,那是準備射箭的打仗的,背後,進了箭樓之後你才看到前門的城樓,城樓我説是最大的,我説這最高大的就是這個前門城樓,從城樓穿過去之後當時就在前門和現在毛主席紀念堂中間有一個方塊的街叫棋盤街,方方整整,這個棋盤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廣場,就在中軸線上它有路有城樓,有廣場,它內涵非常豐富,到了這個小廣場之後你再往前看,不一樣了是皇城,咱們想,從永定門經過天橋到前門形成了一個高潮,感覺進城了,但是這個高潮不退,馬上迎面來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燦燦的宮殿。領頭的是剛才講到的就是大清門,民國後改叫中華門,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門,一會兒我們還給大家介紹這個門,穿過這個門是天安門,剛才我們講到了端門,午門,太和門,然後你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宮三大殿,後邊還有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然後是故宮禦花園,這一線,當你爬到景山上你才能感覺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你從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見殿,只看到一片金燦燦的屋脊,就像我們奏一首音樂到達了高峰,就像我們欣賞了一張畫到達了汴橋那個地方,那麼欣賞北京的古建築到這點兒到達了高峰。
從故宮的這些大殿的金燦燦的大殿走下去之後,出神武門讓你緩衝一下,然後又給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萬春亭,這是全城制高點,全北京城的制高點,讓你感覺像音符又上來了,上來之後跟着又下來了,景山後面現在我們叫景山少年宮,當年叫壽皇殿,也是一大殿。這個大殿它接着萬春亭讓你能滑下來,然後出了景山之後,又一座門,皇城後門,剛才説前門是大明門,後面是地安門,過了地安門之後,有一座叫後門橋,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過了地安門再往前走是後門橋,後門橋和天橋的建制是類似的,過了後門橋之後,讓你有一個小起伏,現在那後門橋緩了,因為我們要走現代交通,當年也是拱型的讓你過一坡,那你過坡之後又看到的是什麼呢?高大的鼓樓,這個鼓樓僅次於前門樓,非常雄偉。過了鼓樓之後100米又一個樓——鐘樓,鐘樓瘦一點像我們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裏。我們這次的奧運會的會徽用一方印來表示,非常堅固地扣在那個地方上,就像一首音樂起伏,起伏,到鐘樓這兒收住了,那麼留下的是什麼呢?我們看一下,前面是鼓樓,後面是鐘樓,那麼在鐘樓和鼓樓的周圍是什麼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軸的樂章到鼓樓到鐘樓,鐘樓就像一個有力的音符結束了,但是它留給人們的是無限的遐想,使中軸樂章消失在這些民居當中。
北京城開了很多東西的路,兩廣路,平安大街,還有人提出從東直門到西直門給弄通了,我説別通了,古人在設計這座城市的時候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他覺得到鐘樓這兒留下的是讓人們想象的空間,這點兒我就想説,什麼是古都風貌?報紙上天天談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古都風貌,北京的古都風貌就是由這些青灰色的衚同、四合院作為大的背景,襯托着中軸線之上高大的建築,像一首雄偉的詩,像一首歌,那麼,這些加上周圍高大的城墻,中間點綴着園林,像北海,王府,寺廟這樣組成的一個古都的風貌,這種風貌從元代奠基,到明清發展,到清乾隆年間達到頂峰。
清朝到北京之後,入關之後,幹了幾件事情,我們都知道,明朝佔領元朝元大都之後,把城墻做了很大的改動,把元朝的皇宮基本給廢了,那麼今天的景山底下就是元朝皇宮,就相當於我們的太和殿這麼重要的一個宮殿給它壓在山底下了,目的是什麼呢?不能讓你元朝的社稷再回來,大明江山要開基立業了,它是起這麼一個作用,當然這個景山建的非常巧妙,它既要作為鎮山,鎮住前朝,也作了明朝營建故宮紫禁城的一座倚山,中國古代建築講究叫做倚後面,因為北京是刮西北風,後面要有一個山這個建築好,這植物住在山前向陽,前面有水環繞有倆金水橋,兩道金水橋,這是古代講的一種比較好的風水,它又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人和自然非常和諧的這種環境,那麼清朝來了之後呢?沒有像明朝那樣搞大的建設,它做了幾件事情,其中一個就是景山上建了五座亭子,人文景觀大大加強,北海上建了一座白塔,對這個城市都是一些標誌性高的一些建築。
中軸線的藝術魅力是多方面的,我們今天講的只是從音樂上,由遠漸近地這麼一種欣賞,那麼作為城市産生中軸線這個歷史是非常悠久的。那麼説,為什麼北京城會有這麼一條如此美麗像音樂像詩一般的中軸線呢?它是經過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的積澱,就是北京城市這個城市的古都風貌,基本上説是經過元明清,我們現在紀念850年,元明清到現在也700年了,那麼這個這麼多年700年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造的最後的輝煌,那麼前期比如唐長安,西安,汴梁城這些城都在建,但是最最後把所有建築成果集中在哪呢?集中到元明清的,集中到明清北京城。它是我們古代城市建築,作為封建社會古代城市建築它是達到了頂峰,全世界獨一無二,所以就是好多像法國專家到中國之後都説,北京不僅是你們的,也是全人類的,你們要好好保護,不要把北京看成光是你們自己的,我們法國人,俄國人也都覺的它是人類的文化遺産,意義就在這兒。
那麼我想講第二個專題呢,就是關於中軸線的歷史,就這個中軸線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通過考古發掘,我們發掘,我們中國人有這個中軸的思想,就是有一個中心的這個思想,歷史非常地漫長,長到什麼程度?那麼是在5000年到6000年前,以什麼為依據?現在考古發掘上最早的一件,就是以紅山文化的女神廟,紅山文化是什麼意思呢?就在我國內蒙古赤峰這個地方,赤峰市郊有一個地名叫紅山,這地名就叫紅山,在這兒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人類活動的遺址,這個時候最早發現的都是些玉器。那時候大概是在農業社會就是從石器社會轉入農業社會,他們開始有一些陶器,玉器,而且研究中國,中國是龍的國家,大龍啊,最早龍的造型也是在紅山文化裏頭,很簡單的一個龍的造型,現在目前發現的叫紅山文化,紅山文化這幾年不斷地研究,後來就發掘紅山文化是中國南北文化的一個交匯點,往北就到了我們中原的農耕文化,再往那邊就過了遼寧到了東北的山林文化,內蒙的草原文化,它是一個交匯點。
紅山文化進一步的發展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東北有個縣叫建平縣,就是在遼河的上游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這兩年考古有重大的發現,那麼其中發現一個什麼呢?就發現一個古代的一個祭祀的場所,這是它祭壇的遺址,由北向南,它這個有圓型的有方型的,而且串起來是在一條軸線上,在一個中心線上,那麼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發現什麼?和我們今天的天壇這種祭壇,有驚人地相似!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天壇,天壇你要從南門進去,是叫正,從南向北走,第一個壇叫圜丘壇,祭天的,中間有一個中心石,你站中心,一説話有回音,是一個圓型的;天壇實際上是兩個壇,真正祭天的就在圜丘壇,這個圓型的壇,圜丘壇後面是放神器的,叫皇穹宇,就是有回音壁那個院子也是個圓的;古人講,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走過皇穹宇之後你再往北走,它有一道院墻,過了墻之後,有一條大道把你一直引向祈年殿。這一條道我不知道大家去天壇注意沒有注意?這條道你走的時候,樹啊,你能看到它的桿,越往裏走的時候你看到的樹的高度了,實際上古人創造意境,讓你逐漸地跟天能對上,你走到北頭的時候,下邊有通道了,有人説那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橋,它底下有通道了,那個路實際上越走越高,越走越高,但是你感覺看著是個平的,你沒感覺到,走過這條我們叫海漫大道,走過這條大道之後,到祈年殿,你會發覺祈年殿的這個院子是個方的,那麼和我們剛才介紹5000年前的考古發現在一條軸線上有驚人的相似,説明我們這種文化5000年一脈相承,是一種繼承的關係,只是把它的文化內涵建築內涵不斷地豐富了,這是我們了解中軸線最早的歷史。
那麼這種中軸線引入到城市是什麼時候呢?那麼現在考古發現也做了一些,我們看這個城叫周王城,就是《周禮》根據周朝的時候,《周禮》設計的宮城,那時候叫王,或者是天子,他住的城應該是什麼樣,那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一個規定,這皇城中間這小方塊是宮城,是在中間的,這個到現在沒變,我們紫禁城在城中間,皇城比它大一點,然後我們北京城就是層層包圍,層層套着,皇城在中間,這個思想那在周朝就確定了,皇城在城的中間。但是周朝城和我們現在的城有一個什麼變化呢?它那時候講究每面要有三個城門,三三見九,而且道路要都對着,它這個九經九緯,經和緯就是橫的豎的它都對着,然後都對誰呢?然後把皇城擱中間,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這種思想有好多專家考證過,説是源於中國的井田制,因為中國的井田制就是方塊的,方塊不斷地羅砌在一起,那麼是中國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國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規劃的城都是方的。北京城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先有規劃而後建的城,我們都知道像上海,像大連,像青島,從這兒來的人,你會發覺那個城市依地勢,依海邊,有的是依河流,很多城市中間穿過一條大河,依河流而建的。北京不是,北京城是先有規劃,原來是一塊空地,沒有用金朝的,沒有用金中都的這個地方。金中都現在在我們南城的白雲觀那邊,元大都是往北,是在一塊平地上規劃的,規劃的首先思想是依據周王城的思想,是一個方形的城,皇城擱中間。但是這種思想到漢以後,發生一個變化,現在考古發掘就是在曹操的時候,三國的時候,曹操建了一個鄴城,這個鄴城除了每個路都對着之外,它有一條路更突出了,對着皇城,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裏頭引用中軸線。
這個我們看到的是開封的禦街,這個禦街實際上就是一條中軸線,原來對着是皇城,一條線把你帶入禦街,一條中軸線,建築都建築在中軸線上,那兩條黑的是兩條河;元大都又做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元大都變化,剛才講的周王城它是每面都是三個門,到元大都的時候都有一個什麼變化呢?把這個城墻的北邊不是三個變成兩個城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了,這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使中軸線不是通的,因為中軸線它是從前門走過來,它是要按着是南邊三個門北邊三個門,穿過中間是皇城它應該是通的;那麼從元大都開始我們考察金中都北邊有四個門,比較亂,元大都想先有規劃的,規劃的時候它又做了一個很大的調整,這個調整就是在北邊的城門修兩個城門,元大都一個叫安貞門,一個叫健德門。現在還有叫安貞橋,健德橋,明朝把那個城往南移了五里,仍然保持這種格局,修了兩個城門,一個叫安定門,一個叫德勝門。這樣他造成了一個什麼呢?就是從南面來的中軸線到北邊它不通,不讓它通,就造成在鐘樓周圍一大片民居到北邊是一個城墻,寬厚的城墻。他們研究城墻的學者跟我講,北京的城墻厚度不一樣,以北城墻高、厚,這些都符合北京的自然環境,西北風,冬天刮西北風強,所以,你看北京四合院大北房要高,是不是,它就是阻擋西北來的風。那麼元大都的這個改變也影響了明北京城,另外一個元朝它把中軸線的建築一直頂到最北邊了,它和我們明北京城不一樣,我們剛才講了中軸線到頭是鐘樓和鼓樓,那麼你看侯仁之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他上面把這個圖畫得特別清楚。它這個最北邊是個寺廟叫萬寧寺,萬寧寺有一個建築叫中心閣,它這麼一個建築,是個寺廟的;金中都的時候它的中軸線也有個寺,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叫天寧寺,到西便門出去,它中軸線對着是一個寺;寺廟是什麼呀?是宗教,是裏面供的是神,它原來這個人文色彩就是把中軸線引到頭,引到是一個宗教的神,明朝把神變成了人。
這是我中軸線的末端是鐘鼓樓,鐘鼓樓是幹什麼的?和皇城不一樣,它是給老百姓報時的,是為民服務的,它周圍是民,是人,這也有一個重大的變化。明北京的中軸線和歷史上我們歷朝歷代的中軸線有什麼不同?重要的不同我想有這麼幾個:第一個,明北京的中軸線把南邊拉長了,剛才講了全長大數是8公里,準確地説是7.8公里。為什麼説這麼長呢?它把進入北京城的建築大大的拉長了,就從永定門到前門這塊,等於就是它從前門那兒進,就從城的正門,北京多了一個外城,外城把軸線拉長了,讓你欣賞中軸線,感覺中軸線,讓你大大地加長,這是一個特點;第二個,明北京城把中軸線做了一個大貢獻,就是使中軸線繼承了古代的這種整齊對稱,那麼進中軸線之後,剛一進永定門就給你一個對稱,這邊天壇,這邊先農壇,進到天安門這邊太廟,這邊社稷壇,就是現在的文化宮和中山公園,讓你整齊地對在這兒,元大都社稷壇和太廟是在城的兩邊,不是緊挨着中軸線,你看它把中軸明顯整齊對稱,弄得非常明顯。那麼這種中軸線影響了我們天安門廣場的改造,我們都知道天安門廣場的改造的時候,這邊人民大會堂,這邊是歷史博物館,你看這兩座建築雖然是西洋的,但是它上面有一些黃琉璃瓦,吸收中國民族的特色,最主要的它整齊地擱在天安門廣場兩側,就是保持中軸明顯,兩邊整齊對稱,這對我們城市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明代中軸線除了繼承元代的思想之後,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來的中軸線上有建築,圓的,你可以查以前的,上面沒有山,堆山。那麼,這山對我們今天的奧運公園設計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是挖湖堆山,它這個巧妙的是什麼呢?使景山在中軸線上成為全城的一個制高點,不僅增加了城市景觀,中軸線的內容大大增加了。最後一個它的變化,就是把鐘鼓樓放到了中軸線的末端。這是中軸線在5000年的歷史演化當中,最後形成了這麼一條非常出色的氣魄雄偉的北京城市中軸線。(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